裸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2021-04-29 08:47李楠闫智超孙元琳周素梅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年8期
关键词:全粉液料葡聚糖

李楠,闫智超,孙元琳,周素梅

(1.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北京 100193)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Avena)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的燕麦类型主要为裸燕麦,又称为莜麦,与皮燕麦相比,裸燕麦籽粒富含β-葡聚糖、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1]。近年来,β-葡聚糖因具有降低胆固醇[2]、预防心血管疾病[3]、调节血糖[4-5]、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6]、增强免疫力[7]等功效而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是由β-(1→3)-D-葡聚糖和β-(1→4)-D-葡聚糖交联而成的线性同聚多糖,主要存在于胚乳及糊粉层细胞壁中[8]。由于品种、生长气候及温度不同[9],燕麦β-葡聚糖的含量也不同,麸皮中β-葡聚糖的干基含量一般为2.1%~3.9%[1]。目前,有关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主要以燕麦麸皮为原料[10-13],上述研究忽略了胚乳细胞壁中的多糖,并且燕麦在磨粉过程中糊粉层难以物理剥离,另外,燕麦全粉是制作燕麦饼干、面包、面条、馒头等的原料,全粉的品质直接决定上述食品的营养品质,所以测定燕麦全粉中的β-葡聚糖,对分析燕麦全粉的营养价值、了解燕麦β-葡聚糖的含量、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山西高寒地区裸燕麦全粉为原料,刚果红法测定β-葡聚糖的含量,研究不同提取条件对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β-葡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并分析因素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个因素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程度,同时测定了β-葡聚糖的持水力、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为山西高寒地区裸燕麦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裸燕麦: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

β-葡聚糖标准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耐高温α-淀粉酶(酶活≥40 U/mg):合肥博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刚果红: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盐酸:洛阳昊华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 600PC):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冷冻干燥机(Scientz-18ND):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旋转蒸发器(RE-2000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pH计(FE20):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台式低速离心机(TD5A-WS):湖南湘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恒温数显水浴锅(HH-4):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中草药粉碎机(FW177):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将裸燕麦粉碎,过50目筛,与75%乙醇按照料液比1∶8(g/mL)在80℃下回流2 h,以除去脂溶性物质、游离糖、小分子蛋白等,并灭活内源性β-葡聚糖酶,过滤,沉淀于80℃干燥,备用[14]。

1.3.2 工艺流程

裸燕麦全粉→加稀碱提取两次,收集上清液(4 000 r/min离心15 min)→耐高温α-淀粉酶除淀粉→等电点法去除蛋白质(调节pH值至4.5,95℃的水浴下静置30 min,收集上清液)→醇沉(真空减压浓缩,缓慢加入乙醇溶液使最终浓度为60%,4℃下静置20 h,离心收集沉淀)→沉淀复溶→冷冻干燥得到燕麦β-葡聚糖粗提物。

1.3.3 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参考伏萃翠[15]的方法稍作改动,配制浓度为0.2 mg/mL的β-葡聚糖标准溶液,分别取0、0.1、0.2、0.3、0.4、0.5 mL标准溶液于比色管中,加去离子水补足至2 mL,然后分别加入4 mL刚果红溶液,混合摇匀,反应30 min,在波长55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以β-葡聚糖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裸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含量时,将β-葡聚糖粗提物复溶,测定方法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利用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得率。

1.3.4 单因素试验

pH值对得率的影响:固定液料比18∶1(mL/g),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 h,研究提取液pH值为10.0、10.5、11.0、11.5、12.0 时对 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

提取时间对得率的影响:固定液料比18∶1(mL/g),提取温度 80 ℃,pH10.0,研究提取时间为 1.5、2.0、2.5、3.0、3.5 h时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

液料比对得率的影响:固定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 2 h,pH 值 10.0,研究液料比为 15∶1、18∶1、21∶1、24∶1、27∶1(mL/g)时对 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

提取温度对得率的影响:固定液料比18∶1(mL/g),提取时间 2 h,pH 值 10.0,研究提取温度为 70、75、80、85、90℃时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

1.3.5 响应面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Design Expert 10.0软件中的Box-Behnken,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Table 1 Factor levels

1.3.6 β-葡聚糖理化性质测定

持水力:称取0.5 g冷冻干燥后的β-葡聚糖溶于25 mL蒸馏水中,控制温度20℃,调节pH值为7,于50 mL的烧杯中搅拌24 h,4 000 r/min离心10 min,测湿重[16]。持水力的大小按式(1)计算。

式中:m1为样品吸水后质量,g;m0为样品质量,g。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配制质量浓度为2%的β-葡聚糖溶液100 mL,控制温度为25℃,调节pH值为7,加入100 mL色拉油,在高速分散器中以2 000 r/min的转速条件下乳化2 min,然后1 300 r/min离心5 min,记录乳化层体积[17]。乳化性按式(2)计算。

将上述乳化样品,在80℃的水浴中保温25 min,冷却后于1 300 r/min离心5 min,计算乳化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β-葡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β-葡聚糖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β-葡聚糖标准曲线Fig.1 Standard curve of β-glucan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pH值对得率的影响

pH值对得率的影响见图2。

图2 pH值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pH on the yield of β-glucan

由图2可知,在试验pH值范围内,得率先增加后降低,当pH值为11.0时,得率最高,为3.45%。裸燕麦β-葡聚糖在碱性溶液中溶解性增加,所以碱性条件有利于β-葡聚糖的提取,使得率增加。当碱性过强时,会导致部分β-葡聚糖解聚,黏度增大,颜色加深,使得率下降[18]。综上,pH值选择11.0。

2.2.2 提取时间对得率的影响

提取时间对得率的影响见图3。

图3 提取时间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time on the yield of β-glucan

由图3可知,随着提取时间延长,β-葡聚糖得率先升高后下降,提取时间为2.0 h时得率最高。分析原因为β-葡聚糖的溶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平衡,在一定时间内,得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时间过长,会导致一部分β-葡聚糖重新被吸附,并且长时间处于碱性高温溶液中,β-葡聚糖会发生水解,使得率下降[19]。综上分析,提取时间选择2.0 h。

2.2.3 液料比对得率的影响

液料比对得率的影响见图4。

图4 液料比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liquid-to-material ratio on the yield of β-glucan

由图4可知,随着液料比的增加β-葡聚糖得率先升高后基本不变,液料比为21∶1(mL/g)时得率最高。当液料比较小时提取不充分,增加提取液可使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增加,传质推动力增强,有利于β-葡聚糖溶出。但液料比过大,会增加后续浓缩能耗,对实际生产没有意义。综上,液料比选择21∶1(mL/g)。

2.2.4 提取温度对得率的影响

提取温度对得率的影响见图5。

图5 提取温度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Fig.5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of β-glucan

由图5可知,在70℃~85℃,β-葡聚糖得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85℃后得率开始降低。由于温度升高加快溶液内的分子运动,并且提取液的黏度也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得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其它杂质溶出增加,影响β-葡聚糖的溶出,另外,过高温度也会导致β-葡聚糖降解[20],使得率降低。综上,提取温度选择85℃。

2.3 响应面试验结果

2.3.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2。

表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for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续表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及结果Continue table 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for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表2中最后5项为中心试验,用以估算试验误差,其余均为析因试验,以β-葡聚糖得率为响应值得拟合二次回归方程。Y=4.33-0.27A-0.19B+0.066C-0.072D+0.23AB+0.24AC-0.22AD+0.38BC-0.03BD+0.045CD-0.78A2-0.62B2-0.63C2-0.87D2。

对该模型及系数进行显著性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Table 3 ANOVA for response surface quadratic model analysis

回归方程模型(P<0.000 1)极显著,而失拟项不显著(P=0.063 1),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对试验数据拟合情况良好,试验误差较小。校正回归系数R2Adj=0.917 2>0.9,表明该模型相关度良好,实际值与预测值间有高度相关性,未知项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较小,稳定性较好。R2=0.958 6,变异系数C.V.=6.08%。回归模型中一次项A(pH值)、B(提取时间),交互项 BC,二次项 A2、B2、C2、D2对得率影响极显著(P<0.01),交互项AB、AC、AD对得率影响显著(P<0.05),其余因素不显著。从各变量F值的大小可以得出:各因素对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得率影响大小顺序为pH值>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

2.3.2 响应面交互作用项等高线图分析

图6为各因素两两交互作用的等高线图,其中椭圆的形状表示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强弱。

图6 响应面两因素交互作用等高线图Fig.6 Contour map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factors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由图6可以看出,因素B和因素D、因素C和因素D的交互作用等高线最为接近圆形,说明B和D、C和D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因素B和因素C的等高线为椭圆形,最为陡峭,结合表3方差分析结果,B和C的交互作用为极显著。其余因素交互作用的等高线弯曲程度位于中间,结合表3方差分析结果,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2.3.3 提取工艺优化及验证试验

根据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提取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的最优工艺参数:pH 10.896,提取时间1.897 h,液料比 20.849∶1(mL/g),提取温度 84.933 ℃,在此条件下β-葡聚糖的得率为4.372%。根据实际情况将最优工艺条件修正为提取液pH10.9,提取时间1.9 h,液料比21∶1(mL/g),提取温度 85 ℃,在该条件下进行 3 次平行试验以验证结果,得出β-葡聚糖的实际得率为(4.36±0.10)%,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证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的得率。

2.4 理化性质结果

β-葡聚糖吸水后膨胀,可使人产生饱腹感,防止饮食过量,本试验得出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的持水力为(2.30±0.04)g/g,即β-葡聚糖吸收水分的质量是其本身质量的2倍多,因此可以将β-葡聚糖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中。

β-葡聚糖具有一定的乳化性,本试验在温度25℃,pH7时,测得其乳化能力为(87.47±2.10)%,乳化稳定性为(91.24±0.50)%。鉴于β-葡聚糖具有较好的持水力和乳化性,可以将其作为稳定剂或增稠剂添加在食品中。

3 结论

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影响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得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为:pH值>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β-葡聚糖具有碱溶性,碱性条件有利于其溶出,但是当提取液过碱时,会使β-葡聚糖糖苷键断裂,使得率下降,所以提取液pH值对得率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提取裸燕麦全粉β-葡聚糖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液pH10.9,提取时间1.9 h,液料比21∶1(mL/g),提取温度85℃,在此工艺条件下β-葡聚糖得率为4.36%。

对最优工艺条件下得到的β-葡聚糖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得出当温度20℃,pH值为7时,持水力为(2.30±0.04)g/g。当温度25℃,pH值为7时,其乳化能力为(87.47±2.10)%,乳化稳定性为(91.24±0.50)%。本研究为β-葡聚糖作为保水剂、稳定剂或增稠剂等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全粉液料葡聚糖
粉葛全粉对小麦面粉流变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紫色马铃薯雪花全粉加工性能研究
中国马铃薯全粉加工型品种研究进展
葡聚糖对原糖精炼品质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响应面法优化大豆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黄果茄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
β-1,3葡聚糖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莲藕全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葡聚糖对原糖精炼过程的影响
α-葡聚糖酶在甜菜制糖中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