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中文国际教育须求新求变

2021-04-29 19:41张耀军焦思盈
世界知识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学术数字化

张耀军?焦思盈

由于新冠疫情蔓延,各国交往受限,语言文化传播实体途径减少。但中文国际传播仍是中国与世界友好互动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因应形势变化,在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推进中文国际教育,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需要直面挑战,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从依赖经济吸引向挖掘中华文化自身魅力转变。疫情暴发初期中国与一些国家在彼此援助时所使用的富含中华文化底蕴的诗句谚语,生动诠释了语言文化连接民心的纽带作用。疫情期间,中国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愿与国际社会携手渡过难关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展现了“爱人利物之谓仁”的中华文化精神。这些事例启发人们,未来更需要深度挖掘中华文化自身魅力,推出更多引人入胜、“自带流量”的中国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感染力和亲和力。

二是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民间协同合作转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发展中文国际教育的做法,在利于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官方文化输出的印象。随着各国民众在学习中文中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疫情使得国际形势趋于复杂,单向度输出的阻力可能上升。疫情常态化下的中文国际教育,可尝试从政府主导向与民间市场协同合作转变,通过调动更多市场主体积极性,扩大语言传播覆盖面和深入度,提升中文国际教育多元参与的质量和水平。

由政府主导到民间市场运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可以在借鉴英语等其他语言传播经验的基础之上,引入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充分激发各类民间机构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二,评估体系多元化。考虑到各国受疫情影响程度不一,需要紧随形势变化,根据各国国情建立动态指标,完善评估体系。三,服务领域多元化。通过开发语言科技项目,大力发展语言服务贸易,培养语言人才市场等,尽快形成中文语言服务产业集群。

三是从线下直面接触向线上远程沟通转变。数字技术在疫情期间为人们仍能保持正常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应急之需,“直播课堂”“网络授课”“在线辅导”“云端平台”等成为2020年的热词。可以预期,人们的交际方式、语言学习等将不断发生数字化转型。随着疫情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化,语言文化传播也将从线下直面接触向线上数字沟通转变,并越来越呈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态势。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和机器翻译等新技术驱动下,中文国际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建构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内—国际相结合的中文国际教育场景,打造万物互联、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空间,有利于从物理、虚拟、智能空间提升国际中文供给能力。2020年9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布了“中文联盟”云服务、“汉语桥”俱乐部APP、“网络中文课堂”项目、“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等多个中文学习平台。以此为契机,可加快中文教材数字化建设,开发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以及建设数字化云服务平台的方式推广中文教育。

四是从推动中文日常传播向推进中文学术创新转变。疫情暴发初期,国内学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等发表学术论文,在协助国际社会争取时间、尽快了解并应对疫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用英语发表论文虽然能够做到学术国际化,但无助于改变当前国际学术语言英语一家独大的局面。中文国际教育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中文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的提升。后疫情时期的中文国际教育,要从推动中文传播实践向推动学术创新发展转变,以学术创新提升中文传播能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传播平臺,提升优秀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

(张耀军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教授、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焦思盈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学术数字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学术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