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的学术自觉

2021-04-29 20:33许涛
世界知识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术界理论研究

许涛

《上海合作组织:实践与理论》

曾向红/著

2021年1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国内学术界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们纷纷从各自关注的角度在这个节点上奉献自己的成果。曾向红教授新近完成的《上海合作组织:实践与理论》,无疑是这些学术成果中的一部力作。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是共和国外交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次创举,是我国首次以创始者身份参与建立和推动发展的综合性地区国际组织。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国内早已全面改革开放,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摆脱了按意识形态划线的束缚。以面向未来和求同存异的精神,超越国家政体、社会文化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等,建立起上海合作组织,为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拓展有利的外部空间。上合组织成立20年来,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成就不胜枚举。但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欧亚地区,上合组织毕竟是个新事物,是一种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和地区合作模式的探索,因此在其创立到发展的全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伴随着这个过程,我国学术界对上合组织的研究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20年来,关于上合组织各主要领域的合作、组织自身机制化建设、扩大成员国队伍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形式的成果,上合组织研究业已成为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界中的重要命题之一。与这个年轻的国际组织快速发展相同步,我国对上合组织的研究也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蓬勃展开了。形势和政策的现实需要一方面为我国上合组织研究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从实践的角度检验出这一研究领域中诸多有待完善的不足。尤其是如何用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上合组织的发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以促使这一新生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决策和行动更多地由“自发”转向“自觉”,将是国内学术界应该承担的创新任务,这也是本书作者的重要学术动机。作者在前言里明确陈述了这样的观点:“大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上合组织的专著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尽管研究主题丰富多样,但大多数专著采用的均是描述性研究方法,较少对上合组织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的确,这是我国学术界上合组织研究现状的特点之一。个中原因,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现实制约。一是国内从事上合组织研究的人员大多是国际关系学界欧亚方向的学者,他们基本来自对原苏联问题研究的队伍,描述性研究至今仍是主流。二是由于上合组织自身的创新性,从组织构架到运行机制、从成员国关系到基本宗旨,都呈现了与以往旧式国际组织的不同,使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理论对其缺乏适用性。三是我们正在共同面对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性变局时代,快速演变的形势使国际政治研究的客体变幻莫测,现有国际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同样也受到空前挑战。这样一来,一边是不断发展中的上合组织对理论研究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一边却因为形势的发展太快而使这一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曾向红教授是我国中亚问题研究界的后起之秀,师从我一向尊敬的学界前辈杨恕老师。在他涉足中亚问题研究以来,我关注他的文章和著作有一段时间了,多数成果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尤其擅长运用各种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大概这与他本科时接受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有关。作者在后记中也介绍了对理论研究的偏好,这应该是他敢于触碰长年冷清的上合组织理论研究的自信所在。诚如作者所言,本书“尽管未能就上合组织研究构建起一个系统、连贯的理论,但对如何推进关于上合组织研究的学理化水平做了初步探索”。当然,仅靠一两部著作就希望能帶动我国上合组织研究的全面理论创新,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若能由此激发更多学者注重上合组织的理论研究,在这个有着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我想这应该不仅仅是作者在书中所呼吁和希冀的,也是上合组织健康发展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学术界理论研究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