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2021-04-29 05:06张水根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徐悲鸿冰面春联

张水根

语文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

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在体验中学语文

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情节生动的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再现生活,在情感的熏陶、体验、融会中,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获得的体验更深刻。

模拟生活,亲身体验。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他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一情节时,笔者引导学生以手为翅膀,以桌子为湖面来进行模拟体验。在亲历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老天鹅拍打冰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聯系生活,深化体验。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当学习到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就进馆去临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可让学生联想:如果父母让你在节假日一直学习,一整天让你在书房学习,你会有什么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明白徐悲鸿此举的意义。

二、 让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课前延伸,生活问题语文化。具体做法: (1) 课前“玩”。如教学《人类的老师》前做一做捏鸡蛋的游戏,初步感知“薄壳结构”的特点。(2) 课前读。背景的陌生,时空的差异,给学生阅读带来了诸多困难,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性阅读,作好背景性铺垫是必要而且有效的。(3) 课前“观”。如果经常走出课堂,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把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霜雨露、草木鸟兽纳入观察对象,定能拓展视野。

课后拓展,语文问题生活化。(1) 将问题带出课外。孙双金老师教学《落花生》,课上让学生讨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苹果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问家长、采访当地杰出人物,从而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带到终身。(2) 拓展性阅读。拓展性阅读,可以原文为线索进行追踪式阅读。如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呼兰河传》。以人物为线索进行相关阅读,读了《三顾茅庐》,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3) 参与实践活动。如教学《春联》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看看各家贴在门上的春联,选择好的摘录下来。此类活动包括:① 组织参观游览活动;② 访问名人;③ 社会调查;④ 当语言文字小医生;⑤ 设计广告词;⑥ 写、贴春联等。

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中,才能枝繁叶茂,蓬蓬勃勃。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徐悲鸿冰面春联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冰面上的“魔力”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冰面精灵
《墨猪图》
不要在危险的冰面上玩耍
新年快乐
冰上芭蕾等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