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

2021-04-30 07:31周紫林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山市德宏州滇西

周紫林

(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狭义滇西是云南省怒江以西仅包括保山市和德宏州的区域,与缅甸山水相接,是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的经济走廊和大通道。此区域国境线长671.58 km,国土面积3.1156×104km2、占云南省的7.90%,山区面积占89.41%[1],森林覆盖率为63.89%,2018年末人口394.3万人、占云南省的8.16%[2],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210~3780.9 m,年平均气温14~20℃、年降雨量1050~2000 mm[1],拥有瑞丽、畹町国家级口岸和猴桥省级边境口岸经济合作区,以及驰名中外的高黎贡山物种基因库;铅锌矿、铁矿等储量丰富;盛产茶叶、咖啡、中药材、水果、坚果、蚕桑、贡米、核桃、蔬菜、肉牛等产品;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滇西抗战文化、翡翠文化、哀牢文化、永昌文化、边地旅游文化等品牌吸引力强劲,腾越翡翠、杨柳玛瑙、永子围棋的交易十分兴旺,傈僳族刀秆节和景颇族万人目瑙纵歌节等节目特色鲜明且蜚声海内外。为了充分利用狭义滇西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中缅皎漂港项目自2018年启动建设,德宏州于2019年被确立为云南省自贸区之一,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腾冲市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狭义滇西产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探讨狭义滇西区域2009年-2019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持续推进其今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理论和常态化产业政策,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对区域经济发展已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1672)最早研究产业结构理论[3];李斯特(F.List,1841)提出五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克拉克(Colin·G·Clark,1940)发现配第—克拉克定理,并揭示了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的规律[5];刘易斯(W.A.Lewis,1954)提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6];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60)提出经济成长的六个阶段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7];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71)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并推动产业结构研究理论走向深入[8]。国内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伟、张辉(2008)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9];干春辉等(2011)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要突破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限制条件,持续推动经济增长[10]。

上述研究成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方面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统一。但是,伴随着当今产业经济的深刻调整,以往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涵的研究显得不足,任伊梦(2020)认为如今已有新的补充,体现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探讨,即“产业内结构优化升级指产业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产业间结构优化升级则聚焦于产业链条之间的优化调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11]。据此,从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结构优化升级的视角,对狭义滇西区域2009年-201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差距及优化升级建议作探讨。

二、狭义滇西区域2009年-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值变动

产业结构调整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产业政策与规划的变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产值数据的变动、产业效益的变化。据此,可将2009年-2019年狭义滇西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归纳如下。

(一)狭义滇西区域产业政策及三次产业的调整

依托狭义滇西区域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依靠本级财政资金和争取上级政府财政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保山市和德宏州政府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政策,三次产业调整的主线十分明确,如表1所示。

表1 2009年-2019年狭义滇西区域所辖2市州的产业调整对比①资料来源:2009年-2019年保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2019年德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二)狭义滇西区域三次产业的产值变动

2009年-2019年保山市和德宏州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数据如表2所示,可计算出2019年相对于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倍数依次为:保山市第一产业增2.1倍、第二产业增4.8倍、第三产业增3.5倍,德宏州第一产业增1.8倍、第二产业增2.2倍、第三产业增5.3倍,狭义滇西区域第一产业增2.0倍、第二产业增3.9倍、第三产业增4.2倍。德宏州三次产业增加值都小于保山市,德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倍数大于保山市,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倍数都小于保山市。

表2 2009年-2019年狭义滇西区域及其所辖2市州三次产业的增加值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保山市2009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宏州2009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狭义滇西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由保山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德宏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加总得出。

运用表2的数据,计算出保山市、德宏州和狭义滇西区域的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查阅同期云南省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比,得出表3。

表3 2009年-2019年保山市、德宏州、狭义滇西区域和云南省的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比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保山市2009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宏州2009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2009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3数据反映出保山市、德宏州、狭义滇西区域的工业化程度明显落后于云南省整体水平。保山市不断加大工业化进程,而德宏州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工业发展不够;相对于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而言,狭义滇西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农业比重高而服务业比重低。

三、狭义滇西区域2009年-2019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效

深入分析上文的资料和数据,可知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呈高度化特征

从表2的数据反映出2009年-2019年保山市、德宏州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加,但第三产业增长比第二产业增长快、第一产业增长最慢;从表3的数据获知,2009年-2019年保山市和德宏州第三产业的产值都分别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产值,保山市第二产业的产值自2010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德宏州第二产业的产值除2015年外都高于第一产业,从2015年开始德宏州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大于50%,已经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的服务业门槛指标[12]。从整个狭义滇西区域来看,2009年-2019年第三产业的产值都分别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产值,2009年第一产业的产值高于第二产业,从2010年始则第二产业产值高于第一产业;保山市、德宏州及这两市州的整体产业结构都实现了“三、一、二”向“三、二、一”的演变,产业的效益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特征。

(二)产业结构协调性增强呈合理化趋势

结合表1的资料和表2的数据,反映出2009年-2019年保山市、德宏州和狭义滇西区域的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增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第一产业充分利用农、林、牧业资源发展热区、山区特色农产品,为第二产业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创造了资源条件,为第三产业商贸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生态产品、美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知名旅游品牌吸引物;第二产业实施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交通运输、水电、城区建设,促进了技术进步,减少了工业面源污染,壮大了经济总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第一产业产品的加工增值和物流与商贸发展,为第三产业旅游产品开发与消费、交通运输、贸易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配套;第三产业打造旅游商贸品牌,显著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和产值提升,促进了第一产业农特产品的消费,促进了第二产业产品的物流运输、加工和产品销售。而且,狭义滇西区域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显著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显著增加、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小幅度增长,持续缩小了三次产业产值占比与云南省的差距;特别是德宏州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8:22.2:60.0,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高于当年云南省的52.6%、全国的53.9%,亮点突出。

(三)产业链的附加价值增加

分析表1的产业调整和表2的数据,发现狭义滇西区域产业内部的产业链呈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的特征。第一产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径,打造出优良品质的茶业、中药材、咖啡、蔬菜、水(干)果、肉牛等特色品牌,提升了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电商销售,大幅度增加了附加值,如腾冲高黎贡山茶叶、高山乌龙茶、腾药基地、云潞咖啡、梁河回龙茶、遮放贡米、盈江软米和后谷咖啡等。第二产业实施工业园区园中园集聚发展战略,发展硅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机电、汽车、轻纺、生物资源加工、新材料等高附加价值工业产品,强化高速公路、机场、铁路建设,为三次产业创造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第三产业强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和发展现代物流业,民俗、古村落文化、抗战文化、珠宝交易、温泉洗浴、侨乡文化、边境旅游购物、干部教育培训、山水田园生活体验等吸引力越来越强,2019年保山市和德宏州全年接待游客3501.1万人次[13]、294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95.08亿元,旅游业十分兴旺。

(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深入分析表1的资料和表3的数据,发现狭义滇西区域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优化调整取得较好的成绩,一些传统产业成功实现向新兴产业转变。第一产业发展了花卉、肉牛规模养殖、蚕桑、中药材、高端水果等新兴产业,第二产业发展了天然气、生物资源加工、轻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了民俗旅游、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产业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而且德宏自由贸易区和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已获批准建设,将快速带动境内外边贸产业的发展。

四、狭义滇西区域2009年-2019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差距

一般认为,工业化的基本指标包括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15%、人均GDP达1万美元、城镇人口比例达60%以上[14],重点产业布局合理、基础产业与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后工业化的基本指标包括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不到10%、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大于20%、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因此,虽然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工业化还未完成,距离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还有较大差距。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值目标

经过11年的产业调整,狭义滇西区域的产业结构比由2009年的29.9:29.7:40.3调整到2019年20.1:32.7:47.2,第一产业的占比还未下降到15%以下,人均GDP为37 126元、还达不到人均GDP为1万美元的指标,城市化率47.25%、低于城市化率60%的工业化指标,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值目标作政策指引,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方向和力度。而且,保山市和德宏州各自的产业结构比差距过大,2019年保山市为21.3∶38.2∶40.5,德宏州为17.8:22.2:60.0;保山市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与云南省的占比相差12.1%,落后较多。保山市采取工业加速发展的模式,建设省级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比值大;德宏州采取服务业高比例发展模式,工业发展程度低,没有实现充分的工业化,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相差4.4%,差距不大。

(二)重点产业布局还不合理

保山市和德宏州在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忽视区位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期望均衡发展,争取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愿望强烈,部分市、县(区)房地产开发呈现过度趋势,重点产业布局不合理,存在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譬如,德宏州重点发展边贸旅游业,但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已布局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不足,支撑边贸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还未形成,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保山市由“工业立市”到打造“珠宝之都、温泉之都、休闲之都”,再到“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山水田园城市”三城建设方略的转变,导致重点产业调整变化太大,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大且产值高,腾冲市的旅游与地产开发和隆阳区的地产开发与城区建设对GDP的贡献大,龙陵县、昌宁县、施甸县缺少重点产业布局且发展困难。

(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制约关联产业发展

从云南省打造面向东南亚和南亚辐射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来看,保山市和德宏州是大通道和滇西边贸中心,但目前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我国“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区域的发展状况相比较,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并制约了关联产业发展。近几年来,保山云瑞机场、腾冲驼峰机场、德宏芒市机场进行改扩建,昌宁通用机场、陇川县广宋通用机场和盈江通用机场获批建设,客运数量显著增加,但还未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的客货流量优势;仅有杭瑞高速一条主干公路通往大理、昆明、杭州,大瑞铁路施工难度过大而经过13年多的建设即将建成,不通铁路严重制约了此区域经济发展;保山市和德宏州已建或在建10多条高速公路,即将实现县与县之间通高速公路;边贸口岸和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正持续推进。伴随着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电力、石油等能源消耗的压力,房地产开发及工贸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而水资源紧张,农副产品加工度低,核桃和咖啡等农产品缺少大型交易市场,工矿企业加速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三级乙等以上级别的医院少,师资力量及办学质量优秀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前教育学校仅有几所,难以满足需求。滇西旅游品牌、吸引物的魅力有减弱趋势,餐饮、住宿、购物、文体娱乐、物流、电子商务、营商环境等关联产业发展受到基础产业发展的制约,房地产开发和旅游业炒作过热,购房花费大,物价水平相对于居民收入而言较高,居民消费能力不足。

五、推进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针对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差距,参照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指标、产值结构和产业政策,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立足显著的区位资源优势,确立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比值目标

独特的区位和边贸旅游资源已成为狭义滇西区域最显著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德宏州和保山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往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和边贸旅游中心的区位优势,抓住2019年德宏州片区被确立为自由贸易区和保山市“一线两园”建设及边贸发展的机遇,结合德宏州边境文化旅游、国家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和保山市全域旅游示范县、高黎贡山——“东方黄石公园”打造等规划及已取得的成效,确立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比值目标是聚焦于“10:20:70”,即:以边贸和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产值占比达到70%及以上,以热区、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为主打品牌的农业产值占比在10%及以下,以建筑业、工业、水电生产等为支柱的工业产值占比达20%及以上。以此目标指引狭义滇西区域从2019年产业结构20.1:32.7:47.2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向后工业化迈进,特别是保山市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坚持非均衡发展理念,调整优化重点产业布局

基于中心城市和边境县的资源禀赋、区位和发展基础条件的较大差异,坚持非均衡发展的理念,摒弃均衡发展观念,打造以“隆阳区——腾冲”“芒市——瑞丽”为发展极并辐射周边县域的发展战略,避免房地产开发过度,调整优化重点产业的布局。隆阳区和芒市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轻纺、物流、商贸、大数据与电子信息、旅游、餐饮、咖啡、遮放贡米等产业,腾冲市和瑞丽市重点发展制造业、房地产开发、边贸、边境旅游、抗战文化旅游、珠宝交易、生物资源加工、茶叶、中药材、温泉疗养等产业,龙陵县重点发展抗战文化旅游、硅精深加工业、石斛生产与加工业,施甸县重点发展杨善洲精神现场教学与观摩、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和绿色建材、金布朗文化与契丹文化体验、粮食产业,昌宁县重点发展茶叶、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生物资源加工业,盈江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食品、医药、建材、化工、装备制造业,陇川县重点发展蚕桑、烟草、核桃、甘蔗、科技与电子商务创新园区产业,梁河县重点发展光伏电站建设、烤烟、甘蔗、渔业、畜牧、边境民俗旅游业。

(三)强化基础产业发展,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推动已规划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机场、大瑞铁路、边贸口岸和合作区建设,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畅通道路才能加快致富;发展水电、天然气、太阳能、石油能源产业;坚持以水定城定人,加快推进引水进城项目建设,满足城区用水需求,适度调控隆阳区、腾冲市、芒市、瑞丽房地产开发和人口规模,提升中心城区和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极功能;发展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打造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和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形成百亿元肉牛产业和百亿元猪肉产业;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发展生物资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制造业;保护狭义滇西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打造魅力滇西;加强三级乙等以上级别的医院建设和发展县、乡医疗卫生事业;大幅度增加大学、中学、小学、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抓实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建设,清理整顿多种考试培训和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遏制教育培训暴利和净化教育环境,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和滇西辐射中心建设的契机,打造质量高且价格适宜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吸引物,实现年接待游客5 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1 000亿元以上;严控房地产开发、工业占地、农村住房建设对土地的使用,有效抑制良田占用和居民在房地产上的支出;适度调控物价,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降低铺面租金,发展商贸实体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改善营商环境,建设大型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市场,加大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大数据信息产业、中介服务、物流、电子商务、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健身养生等行业的良性发展,延伸产业链。

六、结论与展望

区域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是常态,而工业化加速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也是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体分析2009年-2019年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得出此区域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特征、合理化趋势、产业链的附加价值增加、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的结论;狭义滇西区域以旅游、商贸、餐饮、交通等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成长迅速,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一、二”逐渐过渡到“三、二、一”的演变;建议狭义滇西区域确立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比值目标、调整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发展基础产业和关联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末德宏州产业结构17.8:22.2:60.0,产业结构呈现显著高度化特征,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还需要夯实工业基础以着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而保山市同期产业结构21.3:38.2:40.5,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狭义滇西区域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并形成以边贸和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15],搭上云南省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顺风车,把狭义滇西区域打造成云南建设“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样板和招牌,未来将会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

猜你喜欢
保山市德宏州滇西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滇西山地城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以保山市为例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大滇西旅游环线亮相厦洽会 云南推介多项旅游优惠措施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保山市:4年共招2801名特岗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