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风范 高山仰止

2021-04-30 03:39冯远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年展人物画艺术家

方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作为学生,我颇有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没有方老师,就没有今天的冯远,跟着他当研究生的那段日子里,有很多点点滴滴值得我回忆。

星辰陨落,让我心理上的寂寞感油然而生,那个时代,优秀的、杰出的人才都陆续走了。当然我相信当下的年轻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优秀,我毫不怀疑未来的事业将继续走向繁荣发展。只是我在想历史会怎么评价方老师。

方老师从艺数十年,我认为他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艺术和为心性的艺术。方老师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母亲》,是他超越《粒粒皆辛苦》《说红书》《艳阳天》插图的高峰作品。当时他一方面推动了首届中国上海双年展的成功落地,一方面又回归传统经典艺术,他创作了一系列完全纯粹的、金石书法线条创作的古典人物和藏人题材作品,但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这批作品未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但是我看来,这正是方老师进入第三阶段,亦即他个人最高境界的艺术状态。从《板凳龙》到《祭天》,我认为方老师已经超越了为时代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进入到为人性或艺术家性灵的艺术阶段,他完全是用狂草大写意、极为奔放的技艺来表达他对艺术理想境界的追求,我把它看作是艺术家心灵或者是性灵释放的“大写意巅峰之作”。

作为艺术家的方增先,大家对他成就的评价已经很全面,方老师在新中国人物画转型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精品佳作推出,他亲历了新中国的中国画改造和中国人物画家怎样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为工农兵服务的发展历程,所以那个时代像《粒粒皆辛苦》《说红书》等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方老师作为农民的儿子,是满怀着热情在创作这些作品的。同一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这应和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变革、政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转变,影响了方增先这一代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取向,艺术反映人民成为自觉行为。他以扎实的造型功力、熟练的笔墨语言反映时代、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画过工人、画过历史题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写实艺术风格,确立了个人的学术价值地位,而在那个时代创作、教学与实践完全是贯通一体、是系统完整的。

纵观方老师的作品,他是经历了从传统切入、向人物画写实写意,最后通过在技艺修为上的积累,形成了个人的艺术特色,用积墨来表现他笔下人物的艺术、心灵的艺术,包括他晚期研究型创作的《家乡板凳龙》、一大批西藏题材的人物画写生创作,以及后期完成的巨幅面的一群藏民骑马呼喊着奔向远方的《祭天》。

作为教育家,他的结构素描最早是吸收了美国画家伯利曼的人体解剖结构素描,是顺着一条清晰明确的学术路发展着变化着的。形体躯干、手、脚、转型过来演变为结构线描,后来又到了像吴先明、吴永良包括吴献生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把它归结成线描、素描,这也是素描的一种,结构素描提出的是一种以线勾勒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关系。另外,他以写意花鸟画技法转而为表现人物画题材服务,成为当时业界广为接受的表现技法而成为其特色,他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以几十万的发行量,影响了当时和后来数十年间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几代人。刘文西比方老师小3岁,却经常把方老师的创作理念传授给他的学生,包括后期的周思聪,如果没有和方老师在艺术上有共识的东西,也就没有后来周思聪的水墨技艺的提升。所以,作为实践家的方增先,不光形成了艺术教学创作上的一套办法,而且影响在当时遍及全国。

作为艺术公众人物的方增先,曾经在浙江美院从教多年,学生众多,成为浙派人物画的旗手,后来迁居上海,先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上大美院教授,又担任上海美协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当时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潮流和艺术思潮的涌动下,有一大批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在尝试推动中国绘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进程,而且当时的青年人热情之高涨、呼声之激烈,在各种外来艺术思潮、艺术样式在中国轮番演绎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美术馆馆长,他曾力主推动的上海双年展(这当然不全是他一个人的努力,当时确实有一批艺术家积极地希望这件事成功),北京是政治中心不宜先做,而上海应做也必须做。方老师在当时非常坚决的态度至关重要。由此,他开创了一个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上海双年展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多届,20多年过去,仍然在一届一届地延续着它的创新姿态,方老师作为首开的贡献是当时美术界充分肯定的。

促成双年展的同时,他又积极推动上海设计艺术展,很多同行未必了解,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设计艺术在上海历来受到关注重视,有各类关乎人们衣食住行的国内国际新设计理念、改变着都市人品位的设计艺术,他也是应合着时代的呼声大力推进,这两项贡献一点不逊于他所担任的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画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意义,这是上海艺术家都清楚的,包括他后来到国家画院任职。他认真地履行艺术领军人物或者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对传承中华艺术、创新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那种使命担当,这在方增先老师身上都体现得很充分很全面。

我想艺术史中的方增先老师,代表着中国人物画历史的最高成就,是难以超越的,是高峰。方老师不光靠几幅作品立在那里,他有一整套基础理论和实践体系,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历史贡献,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在“仰山论坛”(今年春天,我和王镛先生策划了一个书画频道“仰山论坛”,主要探讨方老师的艺术成就)交流的时候,王镛先生一直坚持用“宗师”这个称谓。如何才能够担当得起“宗师”的称谓,在我看来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首先,作品要好,方老师的作品大家都有评价,已成公论,无须学生再来阐释。

2.他的教学思想和理论贡献。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需要他的思想和实践能形成理论、形成体系,能作为与作品并存、互为印证的学术财富,并为学术界认可。这不是每一个杰出画家都能做到的。

3.他留下的这些遗产,除了作品,所有的理论和教学体系要能够影响当时,传之后世。我想方老师的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画界,人物画领域的影响无须赘言。即使到今天,凡是从事水墨人物画、中国写意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专业人士,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方老师浙派人物画教学思想的影响。而且我还知道,中国的高等艺术学院、美术院校只要从事中国人物画教学,这套办法基本还是在沿用着,或稍作改进,继续延续着,只是到了像吴山明、刘国辉等第二代画家,强化了江浙的地域特色,这个影响我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继续在基础训练这方面传续下去。所以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4.他的社会贡献要大。相当多的杰出画家都能把自己作品做好,但一个人要集作品、集艺术思想、集社会公益影响以及作为公共人物对社会文化有所助益促进,对美术事业发展有贡献,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才堪称“宗师”,才可以够得上王镛先生说的这个称谓,我深为方老师骄傲。因此,我常常有紧迫感,方老师活著的时候我没有这种紧迫感,他离去以后,我觉得就有一种紧迫感。中国人物画是不是到方老师这代人就打住为止了?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如何做?我们能做成什么样?我常常会想到这些问题,方老师留给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些作品,他作为个人的历史价值和贡献在艺术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我说的继承发扬不仅是方老师的艺术技术,还指他的艺术精神、方法理念,当然也包括了方增先的为人。我跟着方老师前后也有40多年了,在跟他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他身上有着一种中国文人、文化人、知识分子、艺术家所特有的那种执着、坚韧,有着那种谦虚和包容,他可以看不懂双年展外国同行的作品,但他坚决主张双年展要做,要给各种新艺术发展空间,个人不懂不等于不好。还有他为人的冲和与内敛,最后是他的高格低调。作为艺术家来说,我认为方老师是很有一些风骨立场的,但为人却低调。他不善于炒作,也没有那种长于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做派。得遇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人生之大幸。

一个艺术家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既要创造性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又要创新性地发展中国时代新艺术,还要创意性地提升艺术的现代性,最后还要创建性地为历史留下一份有价值的成果。这确实很不容易,方老师“这座大山”对我们后人来说既是榜样,也是压力,更是动力。

猜你喜欢
双年展人物画艺术家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有中国办展经验的,才能算国际化策展人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