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筑牢创新基础

2021-04-30 16:56王志琴
中国新时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发展

王志琴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投入全球科技创新与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为全球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2021年3月2日,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该报告显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通过世界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仍保持续增长。其中,中国再次成为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申请数高达68720件,同比增长16.1%。涨幅亦高于2019年的10.6%。中国企业连续4年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國际专利最大申请者。

3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中国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这个问题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背景下,中国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速不降反增。这再次体现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也是中国创新能力和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持续提升的一个缩影,表明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2020年12月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40万件,排名全球第一。这份报告还指出,2019年亚洲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65%,与2009年的50.9%相比增幅显著,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亚洲仍是全球专利申请增长的主要引擎。

分析人士认为,报告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卓著成效。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投入全球科技创新与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为全球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赛区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在太子城车站运动员服务大厅,总书记仔细察看京张高铁示意图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1909年,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110年后的2019年,在京张铁路旁边,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成为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成为第一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新老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百年飞跃。

除了高铁这张响亮的名片,我国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也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我国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纪录。

以刚刚过去的2020年部分成果为例。

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天问”系列任务)的大幕正式拉开。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火星探测任务从未有过的。

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10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再次进行万米海试,再次突破1万米,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11月24日,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同一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

2020年,众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被攻克,一项又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让国人自豪、世界赞叹。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微信公众号消息,2021年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3.0万件。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221.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超额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期的12件目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主要知识产权指标符合预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大步迈进的背后,折射的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的良好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

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通过保护产权形成激励机制,为权利人提供持久的创新动力。在没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创新者不愿对创新活动进行投入,因为他们的成果将会被迅速模仿,导致其几乎无法获得利润。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创新者以产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其创新成果,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动力源泉。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冯晓青表示,一方面,创新需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赋予专有产权的形式,保障创新者和对创新活动进行投资者合法地控制市场,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巨大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创新成果产生后,需要推广运用,而这就需要明确产权,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障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通过协调知识产权私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之间的平衡机制,构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的法律环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国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放眼世界,凡是知识进步、经济繁荣的国家,无一不是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更是我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

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迈进

知识产权,也称“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

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条对知识产权作出这样的概括性表述——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通过蒸汽机的发明带动工业革命,继而出现了电磁波、雷达系统、喷气式发动机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发明。德国通过不断加强对教育和科研产业的投入,诞生了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作为创新的“助推器”,知识产权往往蕴含着极大的经济能量。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让创新者、创造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激发他们创造、创新的热情,从而推动一个国家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可以说,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能够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我国发明专利和商标的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并在高铁、核电、5G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核心专利。

2020年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以53.28的全球创新指数得分,在全球参与排名的131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4位,与2019年位次持平,是唯一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3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全球创新指数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现已成为重要的基准工具。其中,中国排名近几年迅速攀升,2019年上升至第14位。

如今,我国正在从知识產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

在一些领域,知识产权创造有了较好基础。2020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14631亿元,比2018年增长7.0%(未扣除价格因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与2018年持平。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指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在7大类专利密集型产业中,新装备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较高,分别为34004亿元、23021亿元和2282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9.7%、20.1%和19.9%。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环保产业增长最快,分别同比增长17.2%、14.0%和7.2%。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负责人表示,2019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的新进展,反映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成效,专利密集型产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网络不断扩大

2020年4月28日,历时近8年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生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我国缔结、以我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该条约的缔结和生效,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近年来版权保护工作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如今,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而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立法,有法律依据才能进行保护,其次就是加入一些世界性组织,让我国的知识产权在国外同样受到保护。

在不断完善国内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自1980年加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起至今,中国先后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迄今中国已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多双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与50余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建立正式合作关系,为全球知识产权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无形财富,随着当前国与国之间贸易越发频繁,技术交流越发密切,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竞争变得更为重要,无论经贸往来还是创新合作,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

对于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我国一直不断努力着。

在2021年第3期《求是》杂志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发表署名文章《走好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他在文章中说道,在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竞争策略方面,“需要我们着眼国家改革开放大局,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特别是要借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带一路、中美欧日韩、金砖五国等知识产权合作平台,推动知识产权国际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要加强内外平衡保护,既依法严格保护在华外资企业的合法知识产权,也要推动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正如2019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所指出的,“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

只有共同保护人类创新成果,才能共享创新成果,实现共同进步。中国,正在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并将成果与全球共享,而这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和推动。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为“互联网+”护航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