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中温暖的女性形象创作探究

2021-05-05 05:23李萌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女性温暖

李萌

【摘要】路遥的小说中不乏温暖的女性形象,本文以《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吴亚玲为切入点,对路遥小说中温暖人心的女性形象创作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作者的自我意识对文本的介入、作者想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和作者对善和美的追求。

【关键词】在困难的日子里;吴亚玲;女性; 温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06-02

一、小说创作背景

路遥的一生可谓是写作的一生,路遥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用生命去写作”。路遥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人民,始终不忘描写人们心灵的美好,不忘描写人性的光辉。路遥来自陕北清涧县农村的一个穷苦家庭,在他虚龄九岁的时候便被过继给大伯,他从小便吃尽人生的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部分农民还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度处于饥饿的状态,由于路遥学习成绩优秀,在乡亲的帮助下去县城上了初中,但是来自农村的他一度受到饥饿的困扰,遭到班里干部子弟的冷眼和嘲讽,但与此同时也受到过别人的帮助。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路遥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也被称作是路遥的“准自传体小说”。路遥本人曾在1980年代《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中说到自己在县城尖子班里所遭受到的歧视与冷遇,但同时也收获了温暖的友谊。一直有着为人民写作的情感倾向的路遥,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之前困难时期人性的光辉的追忆,“为了强化困难时期同学的友谊,把故事背景放在1961年” ①。而路遥也说到自己上初中所处的困难时期的人们心灵的美好是八十年代所不具有的,所以路遥总想着如何把这些强烈的印象表达出来,于是创作了《在困难的日子里》。

二、路遥作品中温暖的女性形象

在路遥的小说中,最不缺少的便是一系列温暖人心的女性了。小说《人生》中的刘巧珍,这个村里最富有的人家的女儿,在高加林落魄失意的时候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送给他,当高加林抛弃她的时候,路遥笔下的她具有高度的理性,将高加林的“负心汉”行为合理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爱与关怀,在孙少平原本极其普通的生活中添上了一抹色彩;善良的姑娘田润叶一直心系孙少安这个土农民,甚至在和李向前结婚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忘怀孙少安,但在李向前出事以后又对李向前照顾有加;贺秀莲,这个从山西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的姑娘,勤快、贤惠、明事理等等都是她的代名词,她和孙少安一起办砖窑,看着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吴亚玲,这个武装部部长的女儿,长得漂亮,为人又活泼友善,刚开始在物质上给予“我”帮助,后来又上升到对“我”精神的鼓励。当然还有很多类似形象的女性,例如《姐姐》中的小杏,《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以及《风夜静悄悄》中的高兰兰等等,都是路遥笔下的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有着人类美好心灵的女性。

三、路遥笔下吴亚玲的形象创作探究

(一)作者自身的感情经历,路遥的自我意识对文本的强烈介入

那是北京插队知青上山下乡的日子,在那一时期,有近三万名北京知青被安排到当时的延安插队。当时的路遥是正值青年时期,思维活跃,敏于政治,北京知青文化在思想、行为、情感处理方式、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路遥。年轻又志向远大的路遥在那个时期爱上了来自北京的女知青林虹,林虹的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城里女性的独特性,散发着城里女性的优雅。路遥非常爱林虹,以至于将唯一一个可以成为工人的指标让给了林虹,但林虹在最后递来了“绝交信”。和林虹不欢而散以后,路遥同自己一个办公室的知青林达相互间产生了好感,林达是个性格单纯、做事干练同时文笔又很好的姑娘,路遥最终和同样的来自城里的知青林达走向了婚姻。虽然路遥和林虹的爱情、路遥和林达的婚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也足以看出路遥对城里女青年的爱慕。而在那个时期,“以年轻志高的王卫国心理来看,他绝不会爱上一个本地姑娘。” ②

“王卫国的心理是征服者的心理,只有都市女知青才能激起他的恋爱欲望。” ③小说中这种“农村青年与城里知识女性”的失衡模式可以弥补处于社会底层的有能力但是没有足够的生活条件的男性主人公的情感需求。有着无比强烈的自尊心的马建强,在城里的生活简直一团糟,饥饿本身已经占据了他的全部,但他还是无法将自尊心抛在脑后。在吴亚玲提出要他给灶上帮忙的时候,他却认为这是吴亚玲对他的一种侮辱;知道捡的钱是吴亚玲故意放在马建强每天的必经之路时,义正言辞地拒绝吴亚玲的施舍;直到吴亚玲给马建强找到兼职后,马建强才心安理得地收下属于自己的报酬……路遥对吴亚玲这一人物形象的创造的结果,就是在小说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那就是“农村青年与城市知识女性”。这种看似不可能产生什么联系的男女,路遥却在笔下对他们进行“关系捆绑”,这种城市的女知识青年才能更加抚慰那个贫困的饥饿的自尊心又极强的农村青年。

(二)作者想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展现困难时期人性的光辉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侧重工业化而实行一系列政策的产物。当时国家选择“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走“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成为工业原始资本积累的必要保障。路遥本人在解决自己的弟弟王天乐的工作问题的时候,也曾给谷溪写信诉说关于当时的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况对农村年轻人在择业等方面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城乡之间的經济发展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农村人不被允许进城谋生路,而农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又要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农村人想要进城谋发展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路径,当工人,当军人等。

马建强进城求学,也能表明城市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帮助当时的他走出贫困的落后的黄土地。马建强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县城里唯一一所高中,而且还进了尖子班,说明他是有学习的潜力的,包括在一次的考试中,只有马建强得了物理考试的满分,而这种农村青年不应该因为当时的政策被禁锢在黄土地上,这种农村青年也应该去城市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农村年轻人的出路问题是路遥关注的地方,而他自己也书写了马建强这种虽然出生在农村却有过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年轻人走出农村的路——进城求学。

路遥给马建强安排了吴亚玲这样一位既是城里人,同时又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了他无限帮助的女同学,不仅城里学生帮助了农村学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位城里的女学生帮助了一位农村的男学生,无疑是故意让城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打破这种城乡二元对立在生活中的种种限制。路遥打破的不仅是物理环境上的、政治和经济上的限制,更是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和人心理上的限制。马建强如何战胜种种困难,当然需要温暖人性的滋养,而吴亚玲的出现,无疑给马建强充满了挫折的人生中带来了冲破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三)作者本身對于善和美的追求

路遥“一方面坚守现实主义小说的‘人民性’倾向,另一方面探索如何以文学人民性倾向的情感表达,适时担负起深度参与社会改革与转型的文学使命” ④。通过路遥的作品,不难看到在人物背后的巨大的社会变迁,巨大的社会变迁带来人物命运的变化。年轻人总有迷茫不定的时候,而路遥给予笔下的年轻的人物温暖的、努力的、坚韧的等等性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大步迈向前方。路遥的大部分作品无疑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让读者看到的是生活中大部分都是善和美,使读者对迷茫的或者失意的人生又再一次点燃希望的火苗。

读者可以看到充满了温暖人性的鲜活形象,比如吴亚玲一次又一次地帮助马建强解决温饱问题以及在精神上给予马建强力量;田晓霞对孙少平这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的一如既往的关怀;田润叶对孙少安的爱恋以及婚后对李向前的照顾;刘巧珍对于高加林的爱以及包容等等。而且通过路遥的作品,读者也可以看到,奋斗是可以成功的,是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的,就像孙少安认真努力办砖窑也是可以盖起瓦房的;兰香在城里认真学习也是可以考上大学的;就算高加林最后回到了黄土地,可是在这之前,上了学的他也是可以在村里当老师教书的;马建强在同学和老师的关怀下依旧可以渡过难关。

生活并不都是黑暗的与邪恶的,生活中当然充满了善和美的氛围。路遥创造了吴亚玲这样温暖人心的、近乎完美的女性角色,可以看到路遥心中对于农村穷困年轻人的关照,可以看到这种女性角色给人展现的善和美,同时也让读者在生活中寻找善和美。

四、小结

根据路遥自身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社会事实,以《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吴亚玲的形象为切入点,对路遥笔下温暖的女性形象是如何被创作的做了详细的探究。在当时,这部可以称作路遥“准自传体”的小说,将人们拉入那个饥饿和贫困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中,而正是在那个极其落后的环境中人们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路遥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人们心灵的美好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注释:

①②③厚夫:《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第61页,第62页。

④刘鑫:《路遥小说创作的人民美学倾向》,《南方文坛》2019年第6期,第105-111页。

参考文献:

[1]厚夫.路遥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李莉.路遥小说的女性群像与民间理想[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2).

[3]李建军.路遥写作范式转换的标志性作品——论《在困难的日子里》[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4).

[4]姜岚.作为对应物的爱情——路遥小说的爱情模式及其人文功能[J].南方文坛,2010,(1).

猜你喜欢
女性温暖
温暖冬夜
温温暖暖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