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传统与小传统:城市节庆活动对在地性文化的重构

2021-05-05 04:12廖丙光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

廖丙光

【摘要】 城市中的节庆活动对于构建城市内本土文化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一些外来性质的区域性的城市节庆活动同样会对城市在地文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所推广的“三月三”歌节为例,试图分析文化话语权如何利用官方和民间的力量传播,探讨一个起源于“歌仙”刘三姐传说的少数民族节日如何借助文化行政的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扩张,来对区域内传承广府文化的城市中的在地性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最后对地方文化进行重构从而影响地方居民的社会生活文化,一个大传统自上而下地实行并贯彻,由于文化的在地性,其到了地方上又拥有了有地方属性的与大传统似是而非的小传统。

【关键词】 三月三;文化在地性;传统;城市节庆;文化话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64-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月三”,为壮族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民间相传是为了纪念刘三姐传说而演变形成的具纪念意义的节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自治区内的全民性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自治区各地都会举行较为盛大的节庆活动。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增添了抢花炮、抛绣球、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传统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来自社会民间的较为丰富多样化的文娱生活活动。此外,各类农贸展等活动也随着发展而逐渐增多,并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风格。

传说刘三姐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壯族人,活动在广西柳江流域,是个出色的民间歌手。她能够即兴演唱,出口成歌。刘三妹不仅唱得动听,人也长得好看。刘三妹17岁在对歌中认识了一个英俊的小伙,歌来歌往中,两人情投意合,相互倾慕,于是就私订了终身。但好景不长,村里的一个恶霸,对刘三妹觊觎已久,看到刘三妹有了心上人后,怒不可遏,决心要抓住刘三妹。刘三妹不甘被恶霸强抢,于是在恶霸围追之下选择与心上人投河自尽。人们为了记住这一位民间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这天会到柳河边上赛歌,悼念“刘三姐”。

刘三姐传说因为山歌的传唱以及流行歌曲对于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得以广为人知,但是三月三节日在广西还未推广普及之前,仅有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南宁(非遗申报的武鸣区所属地)、桂林(刘三姐传说发源地)一带区域对此节日较为热衷,在广西东南部一带受广府文化影响的日常用语为白话的一些城市(梧州、玉林、贺州等)对此节日则仅仅为知晓,基本看作是一个具有他性的文化与节庆。自2014年广西的“壮族三月三”申请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才将其确定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全区放假两天,此后,全区包括桂东南部的广府文化地区对三月三节日有了新的认同和感知。而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分析大传统和小传统中文化行政的权力作用,进一步阐释他性文化如何通过节日与在地文化进行融合,对于日后文化行政在地方文化政策上的合理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文献综述

在经过相关的查询与数篇文献的研读后,发现关于此类文献的数量只有寥寥数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献少有甚少,大部分都是与旅游发展与地理研究相关。而研究节日对于当地的影响是不应该脱离了或者偏离了在地文化的背景去做的,从这些文献中也可以看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状,大部分学术研究并不关心节庆中文化融合的进程或是文化话语权的改变,而是关注如何利用节庆文化中的经济与市场因素带动城市发展和改变居民生活。刘博、朱竑的《新创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以广府庙会为例》一文中阐述了官方的话语将北方的庙会融入地方广府文化中建构地方认同,其重点在于官方对于民间认同感的建构而不是文化的融合;李智丽的《论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认同与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中提到了构建“壮族三月三”文化认同进行旅游的开发,但是更多的是关注提升节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陶伟、陈慧灵、蔡水清的《岭南传统民俗节庆重构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乞巧节为例》相对来说比较细致和全面,分析了节日对于居民的情感、认知和意向所产生的作用,节日对于当地群体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节日对于当地文化记忆的重构,该文献使用多个模型以及大量的数据量化研究分析了节日与地方的关系,但是对于地方的文化认同提得并不多。

三、分析与探讨

(一)三月三节日的普及

在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首次宣布将壮族三月三定为一年一度针对全区放假两天的节日,在全国来说都是较为特殊的存在,因此无论是哪一片区的居民对于此节日所带来的假期都非常欢迎,这使得节日的假期推广得尤为快速,在起初的前两年对于广府文化的桂东南地区而言,人们所关注的是每年比其他外省居民多了两天的假期而非节日本身,至于节日的内容与内涵依然是有他性的属性在其中,当地居民的普遍看法是借了少数民族的光可以拥有额外的假期,享受到特殊待遇的差别所给予当地居民的优越感,使得人们对此节日的好感度有所增加,但是他们仅仅是认为自己是这一节日的受益者而不是参与者。因此,节日的文化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也并不关心,他们对外所展现的与节日相关的也仅限于假期本身。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利用壮族三月三节日推动区域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三月三所蕴含文化通过官方话语在全区掀起了一股节日庆典的风潮,为了使这一特殊的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本体同步,各地政府纷纷主导推动了地方上壮族三月三仪式的举办,像是山歌表演、抛绣球、竹竿舞、打铜鼓、打陀螺等等,在仪式推行的初期,桂东南地区的居民对于这种表演依然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他性文化的展现。紧接着地方政府为了响应政策的号召,推动本地文化旅游发展,在桂东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比较新奇的现象。当地把三月三当作一个载体,除了举办壮族的歌舞仪式表演之外,还有在场的农副产品展销,地方政府融会贯通地将这一特殊的节日与会展活动结合了起来,在城市的广场上人们在观赏壮族歌舞表演或是歌舞比赛之余还能品尝或购买极具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鸡蛋、米粉、龟苓膏等等),而这些农副产品的展销也会结合表演仪式的氛围,有的会通过台上表演进行展示,有的通过观众参与抽奖赠送,还有的会因地制宜地包装上具有节日特色的包装。

除此之外,还会有当地特色的古街庆典活动,在城市的另一端,具有当地文化底蕴的一些古街或是旧骑楼街区,会利用三月三这一节日张灯结彩,额外的举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像是地方传统美食的展销、地方戏剧的表演以及地方庆典仪式的进行等等,其仅仅是利用了三月三这一名称发展出了当地特有的有别于传统壮族三月三的另一种节日。

(二)地方认同的转变

起初是假期的推行,到壮族文化仪式的表演,再到地方歌舞比赛,然后到农副产品的会展销售,最后到地方特色的庆典活动,每一个阶段都是桂东南当地居民对于三月三节日认同的新提升。三月三这一节日对于桂东南当地居民从一个假期到变成一个节日的过程,恰恰是他们对于三月三这一他性的节日的认同的转变,虽然这些广府文化影响下的汉族居民对于壮族人的无关痛痒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一来自异文化的节日,逐渐将其吸收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具有在地性文化的三月三节。因此,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在过自己的三月三,而汉族人也在过自己的三月三。自上而下的三月三节日的大传统,通过官方的推广普及到了地方,与当地的在地性文化结合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传统。尽管这可能不是文化行政最初的目的,但是随着假期与旅游的推行使得这一节日成功地被全区各地居民所接受。

对于桂东南当地居民来说,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因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只有桂东南几个地区是属于广府文化并且是讲白话的,相比起其他地区像是南宁、桂林一带的以普通话为基准语调的壮乡文化与桂柳文化显得格格不入,在地域上这些桂东南居民属于广西人,而在文化与生活上他们又和广东更为一致,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都处在一个矛盾的中间区域。享受到了少數民族节日所带来的优越待遇后,他们对于自身的广西人的身份认同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也将三月三过成了自己所属文化的一个节日,与此同时,每逢节日放假前夕在当地网络社交媒体上都会流行一股展示三月三节日假期的风潮,更多地表现在微信聊天或是朋友圈的表情包图片上。

而对于出身桂东南地区在外省工作或学习的人来说,三月三节日的庆祝也引起他们思念故乡以及思念亲人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倾向也使其增加对三月三节日的认同感和对外展示的优越感。随着爆红全网的一段梗的出现:“你们知道广西三月三吗,我要回家唱山歌,没有我们村可能会输”被疯狂引用和转载,接受以“土味”文化提升了自身的认同感同时还使三月三这一节日得到极大的宣传与推广,还一度使外界产生了只要是广西人都会唱山歌的印象。

(三)在地文化的重构

三月三节日在桂东南地区经过了数年的积淀,对当地居民的文化与生活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官方的节日融入了地方,在地性使其完全变成了当地的民俗的节日。随着节日所带来的假期与文化旅游的经济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所影响下的人群中较受欢迎,当地居民基本接受了这一节日作为自身文化的体现,同时将地方的粤剧、牛娘戏、舞龙舞狮、包粽子等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虽然对于大部分个人与家庭来说这个节日还是一个假期的属性比较多,但是地方政府所主导的这些仪式与活动已经成为了这一个节日假期的文化符号,像是地方上居民自发组织起来越来越多的山歌队,同时用地方语言重新编写歌词用山歌的语调演唱,每到三月三他们都会参加山歌表演和比赛。可以看出壮族节日与文化的普及不仅重构了桂东南的地方文化,还与之融为一体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产生其中了,对于当地汉族的文化传承与叙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像是当地缺少官方话语支撑的传统文化划龙舟、上灯节、舞龙舞狮以及地方戏剧等,在与壮族的这一节日结合之后是算汉族文化还是壮族文化?又或者是不分民族的地方文化?而三月三的重点发展是否会削弱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平时的延续呢?像是地方戏剧吸收了三月三节日所带来的山歌的语调,会否导致日后的传承有了些许变质?节日所带来的文化的融合与重构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

四、结论

三月三这一节日作为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所特有的节日,在这个包含了多个民族多种文化的地域成了一个共同共通的文化话语,即使是有着各不相同的体现。而这一节日得以为不同文化的居民所接受,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有假期福利的加持,在消费理性文化感性的时代这种利用假期推行官方节日的做法尤为容易实施。因为人们首先会对一个节日所带来的福利产生好感度,然后才会产生兴趣去了解、体会、参与一个节日。对于文化行政来说,在保护和推广一个民俗性节日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异文化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在保留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情况下再去推广一个民俗节日,这样既能保持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能让文化的在地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05):835-844.

[2]杜芳娟,陈晓亮,朱竑.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J].地理科学,2011,31(12):1512-1517.

[3]刘博,朱竑,袁振杰.传统节庆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意义——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2):2197-2208.

[4]罗伯特 · 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1.

[5]刘敏.以文化认同理论为依据的草原节庆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2(10):74-77.

[6]刘博,朱竑.新创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以广府庙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4):574-583.

[7]陶伟,陈慧灵,蔡水清.岭南传统民俗节庆重构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乞巧节为例[J].地理学报,2014,69(04):553-565.

[8]刘强.传统节庆对地方认同建构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9]李智丽.论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认同与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歌海,2019(02):107-110.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