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干栏式建筑艺术特点的研究与发展

2021-05-05 04:12颜娇娇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壮族

【摘要】 壮族干栏建筑文化自身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山区特点,受自然环境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干栏建筑艺术特点的研究,分析得出今后在干栏建筑中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更注重民族特色元素和现代科学设计的结合。

【关键词】 壮族;干栏式建筑;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77-02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地势崎岖不平,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干栏式建筑是一种随地势高低起伏用木料搭建的楼房。一般是抬高的上层住人,楼下架空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广西壮族干栏建筑因地域文化的差别、木构技术、建筑材料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一、干栏式建筑的形式

干栏式建筑即依据地势,底层立柱悬空架起建筑的一种结构方式。壮族人民多住在丘陵山区,干栏建筑的吊脚高度也因地势不同有所区别,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高山绵延的桂西北地区——全干栏建筑,石山、坡地居多的桂西南、桂中地区——半干栏建筑,小平原地带的桂东地区——地居式建筑。

(一)全干栏式。多在桂西北地区,如龙胜、三江、融水等偏远山区,其中以龙脊古寨最为典型。因此处群山连绵、山势巍峨险峻,坡度起伏较大,村寨往往依山岭陡坡而建,独家而立。建筑以楼阁形式居多,屋顶多为悬山和歇山式,结构以穿斗式为主,底部全部悬空,四周用半高的栅栏围出牲畜圈,四面无墙。房屋主体置于上部,上实下虚,这类干栏底层的高度在2-2.5米,是壮族干栏建筑中最高的吊脚。

(二)半干栏式。又称为“木楼”“吊脚楼”,是一种半楼居半地居的建筑形态,主要分布在桂西南、桂中地区,此类民居在壮族地区最常见,分布最广。特点是背靠山前临水,依坡而建,其坡度较桂西北地区相比不是很陡,是干栏应用于坡地的另一种方式。半干栏建筑形式较为自由、灵活,结构是由大叉手斜插式和穿斗式结合使用,底层架空高度在1.5-1.9米,略低于全干栏建筑。半干栏建筑形式也是壮族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一方面巧妙利用了地形的高差,另一方面克服了全干栏建筑在地面上活动不方便的缺点,极大争取了地面活动的范围。

(三)地居式。多见于桂东、东北等地区,分布在山岭之间或小盆地之中的平原地带,是现代壮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这类村寨多临水而建,村后无山岭可依。建筑形式为木楼形式,底层高度低于1米,下部不能利用,只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屋顶形式多为悬山。后结构转换为硬山搁檩,由山墙承重,渐渐楼居转为地居,变成地居式建筑。从结构形态种也可以看出干栏建筑发展的变化。

二、干栏式建筑的艺术特点

干栏式建筑离地而居,为适应自然人文环境,建筑具有躲避野兽、干燥通风防潮等功能特点。其中在艺术特点上以“悬挑、通透”的表现最为突出。

(一)悬挑。“悬挑”指为获得更多建筑空间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干栏建筑中的体现主要是向外悬挑或者垂直悬挑,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主要表现在供人休息纳凉而向外挑出的廊台、供人交谈远眺的望楼、保护建筑构造的挑手、便于生活劳动的露天晒台、建筑框体与家具有效结合的挑柜等等。

1.廊台。是连接室内外的重要空间,也是壮族人民暂时歇脚的地方。有前廊、后廊、过廊等多种形式,是由居住层横梁悬挑出去的一个半室外的空间,在地面铺设木板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有些还在前檐下装靠背的栏杆,类似于侗族建筑中的美人靠。廊台是厅堂的延伸,是壮族人民休闲活动的空间。

2.望楼。在厅堂前方,悬挑突出一部分,约3.5-8个平方,类似于现代的阳台,称为望楼。廊台和望楼均是空间由封闭到开阔的分界,因此在功能上有模糊性和相似性。因民俗习惯的不同,建筑上的叫法上也有所区别,全干栏建筑在厅堂外多设置廊台,而半干栏建筑在厅堂外都会设置望楼。望楼平面上呈矩形,一面开阔与内堂相连,其他三面半封闭由木板围合而成,高度约在1米,供人们在此休息交流、远眺。一般望楼的上半部分还悬挂2个垂柱,柱头的造型多以瓜形或葫芦形等吉祥寓意的造型作为装饰。

3.挑手。在屋檐下是壮族匠人们用来承托檐檩的一种小木作。悬挑延伸出去,以获得向外的空间。一方面不仅增加空间用来储物晒衣,保护梁枋、节点和其他建筑构件,不被雨水侵蚀,另一方面在保证其承檩的实用功能上,在视觉上也增加了建筑细节的美感。

4.晒排。是壮族人民晾晒谷物、衣物或者早晚乘涼小憩的一个露天平台,面积约15-20平方,随地形而定。由于地处丘陵地区的壮族人民室外平地较少,因此一般在正门或者侧面向阳处都设有晒台。晒排底部用木柱支撑,再用竹木搭出一平台,顶部敞开不封,四周设矮栏围合或者无栏。这是干栏建筑对垂直空间的利用表现,也是壮族人民对“占天不占地”思想特征的体现。

5.披厦、披檐。披厦在干栏建筑两侧山墙下,主要是加强木质干栏建筑的稳定性,抵抗大风大雨的侵蚀。而在前后檐下面增加1-2层的披檐,一方面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干栏建筑在立面造型上的民族特色。

6.挑柜。顾名思义,悬挑的碗柜。这是山区人民对空间巧妙利用的体现,既不占用地面空间,也不占用室内居住空间。具体做法是,在开始建房时,建筑框架与家具砌在一起,合为一体,好似现代有储物功能的壁龛。挑柜的尺寸大致是凸出外墙径深0.3-0.4米,宽0.7-1.2米,高1.7-2米,内部按照需求划分为3-4格,用来存放碗筷厨具。

(二)通透。通透即通透开阔,是干栏建筑的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干栏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等多方面无不体现出这个特点。虚实相间的坐落方式,大量使用自然主义材料,加之各种通透有序的门窗形式,玲珑剔透感由此而生。

1.开阔疏朗的空间。壮族人民为创造良好的采光、通风和降温效果,村寨的多建在前高后低、依山临溪的坡地上,建筑之间虚实相映,干栏之间有一定距离的空隙,以保证村寨中空气能自由流通。由于山区内温度湿度相差较大,干栏建筑的屋内也注重通风透气。干栏底层的架空,宽敞的厅堂和前廊,屋顶透气的瓦片和室内有序的间隔通道等等,这些设置与高低错落、蜿蜒起伏的村寨形成互通关系。

2.通透有序的门窗。干栏式民居的门窗是木质可拆卸型的,较其他材料来说更加灵活,既有利于屋内的通风采光,也便于拆卸维修灵活的组织空间。有些民居的大门下还设有腰门,主要为了不关大门以保证室内的采光和通风,高度约1米。干栏民居的窗洞具有通透、简洁的特点,窗洞上都没有玻璃隔断,漏窗形式多样,通过线条组成简洁的图案,最大程度保障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

3.自然材料的应用。由于壮族人民生活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因此对于民居的建造,多就地取材。建造材料多用竹材、木材、麻、棕等一些非密封性的自然材料,对室内的温度有很好的温度调节作用。这些材料也可以作为陈设材料,在调节温度的基础上,也能装饰室内环境。干栏民居的结构多用坚硬的原木搭建,墙壁以竹篱笆、竹席编织或用草和泥糊制作而成,用草皮或者树皮铺盖为顶,虽仅在室外开一扇窗户,室内也能感受到透气凉爽。

三、干栏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干栏建筑是壮族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展而沉淀出的建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要认识干栏建筑,就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不是无限扩张,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也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注重有机再生。一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改善提高壮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壮族人民的经济收入。

(一)空间形态的有机再生。在对于干栏建筑的发展上,既要保留壮族的民族特色,如底層架空、敞开的外廊、挑出的望楼,也要结合现代化生活方式。在空间组合上,根据人口的数量增添住宅,将原本独立的两到三户住宅改造成一户院落式,实现从单体到多体再到单体的再生循环方式。在平面上,注重可变化性,干湿分离,自由穿插排列,在功能分区的划分上更加合理。在功能上增加厨房、卫生间等附属设施,完善民居原有的实用空间。在建筑形态上,不再是对形式上的简单重现,而是进行抽象加工,保留本质,赋予新质感、新气象使之变成具有隐喻性的符号。比如说在规模比例上按照壮族人民习惯的内在的尺度,装饰上采用一些象征性的符号,突出建筑的民族特色。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采用再生循环系统和生态新能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也能提高壮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主体结构上,采用轻型钢材料,墙面配以隔热材料,在达到使用年限后可以回炉重造,循环使用,减少建筑垃圾。在新能源的利用上,比如太阳能和沼气,广西日照时间较长,可将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沼气作为补充能源。在用水方面,设置过滤循环系统。虽然广西雨量充沛,但降雨地区和季节并不均匀,一般来说10月-3月用水较紧张,4月-9月雨量充足。采用循环系统既能节约用水,也能解决干旱时期用水紧张的问题。

(三)传承创新发展旅游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文旅产业也飞速发展,民族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空气宜人成为当代人旅游地点的首选,开辟旅游业,将干栏建筑的独特艺术造型和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作为出发点,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促进宣扬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此同时,在发展文旅业的时候,也要注重传统建筑群落的保护。

四、结语

民居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人民生活方式改变而改变,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也是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近年来,乡村振兴和新农村改造给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展的机会。通过对广西壮族干栏建筑艺术特点的分析研究,并以此作为依据,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干栏建筑新的突破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钟云燕.干栏式建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研究[J].大众科技,2016,18(06):113-11.

[2]李燕.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

颜娇娇,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