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影片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

2021-05-05 04:12郑倩肖鑫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郑倩 肖鑫

【摘要】 2018年12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本文以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对优秀影片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进行探究。指出优秀影片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促进作用,思考如何更好推动影视教育的发展,帮助青少年建立同一性。

【关键词】 优秀影片;影视教育;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9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少年影视文化艺术课程研发东北师范大学横向项目。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是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1]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而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历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影视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同一性,这不仅仅是学校、家庭所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都要重视的问题。

一、青少年优秀影片界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优秀影片的具有的特点以及重要意义,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同时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当前电影事业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经典影片影响和感染着一代代人,这些影片激励了青少年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建立。那么对于优秀影片的界定,需要我们加以探讨。

从近年来中宣部联合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影片来看,这些影片不仅仅包括爱国爱党等反映红色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的电影类型中的各个维度,是否也同样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符合青少年人格发展阶段特点。

二、优秀影片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

(一)自我恒定的“目标”与“信仰”确立。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比作“第二次诞生”,他与第一次诞生时的啼哭不同,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通常表现为:“别管我,别老跟在我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由此可见,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总表现出向外界宣战,是个体从儿童时期到成人时期的关键过渡阶段。但由于个体的不成熟,青少年特别容易出现信念缺失,随波逐流,角色混乱等消极现象,对待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不清晰。

而优秀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会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不同类型的电影还能够激发青少年自身的兴趣,比如传记类电影《黄大年》《阮玲玉》等等从不同题材讲述不同人传奇的一生,给青少年以巨大的力量,对青少年思考关于“我是谁”的命题上以启示,更容易确立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信仰。

(二)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确立。青少年正处于过渡阶段,懵懂无知,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情感,态度,亲情,友情,爱情只是初步的确立,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致的见解。[2]优秀影片可以提供一个场域,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情感故事的展开,让青少年进一步认识现在以及未来会遇到的情感考验,对其有一个初步的态度。

影片作品《银河补习班》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浩瀚太空,航天员意外失联,生命最大的绝境中,他回忆起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一对父子跨越漫长的时光,守护爱和亲情,这种双向流动的爱,同样引起青少年的反思,日常与父母的相处的方式。青少年处于个性叛逆时期,不想也不会与父母相处,他们迫切的希望拜托一切束缚,成为自由的个体。而《银河补习班》这一电影从父子关系出发,帮助青少年寻找深沉的,绵长的父爱,这对于青少年感受,体会亲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影片《老师好》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苗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的普通、平凡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喜剧色彩,但同样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普通的三年有师生之间的斗智斗勇,有同学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也有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却仍然能让当下的青少年产生共鸣,在影片中回忆、体会如今豐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感受师生情,同学情。

(三)价值观的确立。电影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现一个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比如新式献礼片模式的两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这两部电影并非从宣教角度出发,讲述恢宏的故事,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讲述小人物,把小视角作为切入点讲述每一个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新式献礼电影着眼于“小人物”,让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在历史发展和祖国强大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夺冠》中冬冬为了能够让大家都看到女排比赛,不停在房顶上奔波;《相遇》中的男主角高远为了国家的伟大事业放弃了健康,爱人甚至自己的一生;《神笔马亮》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讲述了马亮放弃留学,将农村变为艺术特色村。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付出,凭借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对青少年多样化发展给予启示,“长大成人”是青少年的必修课,通过影视教育,观看优秀影片也可以教育引导青少年同一性的建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优秀影片”影视教育的创新路径探寻

国家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相关文件,展现出国家层面,教育层面对于影视教育的重视,全国影视教育协调委员会已经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了13批共250余部优秀影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观看影片的学生不足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10%,[3]由此看来,影视教育未得到普及,如何更好的推动影视教育的发展,完善影视教育是我们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推进解构、重塑“优秀影片”的影视教育。青少年处于“同一性于角色混乱”人格发展阶段,其主要表现特点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通常会对世界进行思考,探索。针对这一特点,探讨影视教育内容,我们可以得到新的启发。现阶段的影视教育还停留在普及阶段,所谓“普及”,就是根据教育部政策文件要求,在课堂设置放映优秀电影单元,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然而,影视教育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放电影,发展影视教育更应该切切实实的建立起影视教育专业培养课程,通过解构、重塑优秀影视作品,将课程培养运用于以后的电影电视以及综艺节目的编导,制作中,影视教育才能发挥其实质作用。针对优秀影片,我们的影视教育可以建立拍摄、表演、评论等不同环节,就像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一样,我们也可借鉴语文课的环节,将亮点应用到影视教育中,统一组织青少年观看影片制作流程,对专业器械进行学习,对影视知识进行指导,是建立青少年同一性,完善影视教育内容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借助融媒体技术优势。放眼当下,大数据,云计算,5G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更迭,受众对于外界信息越来越重视,媒体融合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媒体融合,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合理配置媒介资源,优化媒介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影视教育应抓住全媒体技术发展的优势,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与影视教育中。借助融媒体技术的优势,创新影视作品传播形式,如今VR,AR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路径。针对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保持高度好奇的特点,优秀影视作品可借助这些新技术传播,比如组织学生观看VR科普类电影,为青少年搭建一个虚拟世界,让影片更立體,生动的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不仅进一步实现科学教育,同时还能更好的提高青少年对于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兴趣,寓教于乐。

(三)丰富优秀影视作品艺术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作为“网生代”主力军的青少年沉迷于快餐文化,粉丝文化,积极探索新鲜事物,在此背景下,推动影视教育发展也应丰富优秀影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推进影视教育走进课堂,不仅仅要着眼于优秀影片,很多优秀电视节目也同样对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文化类电视节目,抖音科普类系列短视频,优秀电视剧等。例如文化类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节目采用戏剧、影视和谈话综艺深度融合的节目模式,扎根经典艺术作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国家叙事。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经典故事”作为一种仪式符号,让节目与历史、文化建立起对话练习。《故事里的中国》中的经典故事所传达的“仁、义、礼、智、孝”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力的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电视剧《小欢喜》建构的“欢喜”美学叙事结构,[4]以三个高考生的家庭展开故事,从不同性格的父母以及不同个性的高考生为切入点,讲述了三个家庭这一年的欢喜与忧愁,就会让青少年潜移默化的接受除课堂或家庭之外的知识。由此看来,影视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优秀影片,要协同各方以其丰富优秀影视教育的艺术形式。

综上,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可以说影响青少年一生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过程中矛盾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极易造成角色混乱,产生消极影响。教育是我们国家民族最重要的事业,通过影视教育,可建立一个新的出发点,针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合理运用“优秀影片”,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各界应协调配合,帮助青少年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转变,促进自我同一性更好地形成。

参考文献:

[1]( 美 )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 ( 第六版 ) [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周凯,孙秋.优秀影片对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影响作用初探[J].文化产业,2020(21):105-108.

[3]陈霞.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04):73-77.

[4]牛鸿英.“欢喜”美学的叙事建构——电视剧《小欢喜》的艺术创新性研究[J].中国电视,2020(01):28-32.

作者简介:

郑倩,女,汉族,山东德州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肖鑫,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视听艺术与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