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恩典

2021-05-06 03:24杜怀超
意林 2021年7期
关键词:竹简意林竹林

在江南,我始终走不进父亲种植的那片竹林。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

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与竹子,似乎今生的约定与厮守。我印象中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形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致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識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下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褐红的博古架上,浓缩着风雨的竹简,深刻进青灯古佛、战争与灾难,在看不见的黑夜里,摸索着文明的足迹。它是记录者、沉默者和旁观者,个中的微光,只待后来者读出其中的风声。

父亲不懂竹简,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着生命、长寿、幸福和精神气节,甚至是最直接的比喻:如空心象征谦虚;竹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节毕露,竹梢拔高意思则是高风亮节。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旋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一节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

我感念父亲时,时常读到另类的陌生与异样,或是不可名状的茫然与恍惚。在我的视野里,总有一片辽阔的竹海,涌动在大地的褶皱里。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旧发出铿锵的踅音。

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让我没想到的是,开花后的竹子下一个路口就是死亡。原来,它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营养,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

(本文入选2017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文章有删减)

杜怀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著有《一个人的农具》《苍耳:消失或重现》《大地册页——一个农民父亲的生存档案》《大地无疆》等多部作品。

意林:文章创作初衷是什么?

杜怀超:在特定的年代里,写出人与自然、生活等困境博弈的艰难过程,以及人与大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也是大地上的一种植物,会行走、思想的植物,即使深陷困境仍要对生活抱有深沉的温度和诗意。文中很多关于竹子的种种,其实都是在强调竹子与人的精神世界。

意林:文章入选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后,是否会把入选作为创作方向?

杜怀超:肯定地说,不会的。且我会竭力回避自己的作品进入试卷。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片风景,是复杂、多元的世界,岂是我们文字所能表达出或者道出?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中真意,无法言说、言尽。

意林:许多中学生虽然阅读了很多书籍,但是写作时依然困难,您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与写作脱节这一现状吗?

杜怀超:“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中学生写作而言:一是要质疑你的阅读是否是有效阅读,只有读懂读透作家的文本,了解其构思的内涵,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二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拓宽你的生活视野,加强对生活的深度体悟,自省、反思和总结,因为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都不能算是写作的有效素材。

猜你喜欢
竹简意林竹林
竹简和毛笔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寻访竹林隐士
竹简倒水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美丽的竹林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