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21-05-07 14:34
大众考古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中国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编著

科学出版社,2021年9月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与全国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古浅滩、古河道内发现了40余处古代沉船遗存,沉船考古研究随之兴起。1987年,随着水下考古进入中国,截至目前,先后发现水下沉船遗存110余处,与沉船相关的水下文物点90余处,极大地拓展了沉船考古研究范围和深度,开启了我国沉船考古新的篇章。

《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

圣凯 编

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

本书所辑10余篇文章围绕“佛教物质观念”“敦煌佛教艺术”“唐宋佛教物质生活”等主题展开,从宗教社会学、考古学、艺术学等方面切入,在社会生活史视角的观照之下考察汉传佛教。通过聚焦于物质文化,可以发现汉传佛教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亚洲物质文明中所反映出的佛教元素,正是汉传佛教在发展进程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明证。

《六朝石刻丛考》

梁春胜 著

中华书局,2021年5月

作者在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六朝石刻的研究价值,探讨了六朝石刻整理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总结了六朝石刻整理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词考释,共考释疑难字700余个,疑难词语和典故词语100余条。二是释录校正,校正释录方面问题2000余条。三是石刻辨伪,考辨伪刻70余方。

《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

陈筱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9月

作者以修建于开阔平地且受到后世建设干扰较少的都城—周鲁城、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和元明中都为考察重点,将它们与《考工记·匠人》中对城市各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纵向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都城选址与布局特征,横向上与不同古代文明区的理想城市比较,归纳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制度的特点与影响,最后探寻了孕育这些规划思想与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

《莲华覆海: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

侯翔宇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本书探析并研究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艺术风格的起源、传播路径和发展,评估莫高窟图案艺术在中国佛教美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通过分期、分类、分式的方法梳理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的继承和变化,归纳这一时期藻井图案艺术的绘制规律。作者还从整体空间角度考量藻井图案与窟内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关系,了解藻井艺术在其立体石窟存在的重要性。

《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

李琳之 著 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作者利用最新考古學研究成果,辅之以多学科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系统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1700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穷物理

北美最早人类脚印距今约2.3万年

据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发现的化石足迹为美洲人类活动的最早时间提供了明确证据,这一发现确认人类在大约2.3万年前就踏上了北美大陆,比此前认定的更早。2009年,这些足迹首次在干涸的湖床上被发现。最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团队对足迹层上方和下方种子层进行14C测年,这些足迹的“年龄”最早可追溯到大约2.3万年前,与末次冰期冰盛期相当,这使它们成为美洲已知的最古老的人类足迹。此前观点认为,人类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迁出非洲,大约在1.65万年前到达美洲。我们倾向于想象人类的祖先总是处于残酷的生存之争中。然而,研究团队称这些足迹暗示了当时相对轻松、有趣的环境。从它们的大小判断,足迹主要是青少年和年幼的孩子留下的,偶尔也有成年人的。他们更有活力、更爱玩,因此留下的足迹也较多。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些足迹是青少年为其父母外出狩猎所留下的。(张佳欣,《科技日报》2021年9月28日)

人类或最早1.8万年前开始饲养猛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个研究团队测年并分析了新几内亚岛上两座史前石屋中出土的1000多块鹤鸵蛋壳残片化石,蛋壳年代距今有1.8万—6000年历史。鹤鸵又称“食火鸡”,体型高大,为仅次于鸵鸟和鸸鹋的世界第三大鸟,擅长奔跑和跳跃,但翅膀退化,不能飞。它最内侧脚趾长着一个10多厘米长、尖利似匕首的趾甲,发动攻击时可刺入对方,致对方受伤甚至丧命,被视作最凶猛的鸟类之一。由于禽类雏鸟在蛋壳中成长期间会吸收蛋壳中的钙,科学家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蛋壳中钙含量判断蛋壳所处孵化阶段。研究显示,这些鹤鸵蛋壳大部分处于孵化末期,接近雏鸟几乎长成、快要破壳而出的阶段。处于不太成熟孵化阶段的蛋壳多有火烧痕迹。研究者推测住在石屋中的史前人类会在一些鹤鸵鸟蛋尚未有雏鸟成形、里面还是液体时把它们烹饪食用,而把另一些鹤鸵鸟蛋留到雏鸟破壳而出,然后开始饲养它们,待它们长大取用它们的羽毛做装饰,以它们的肉为食。(欧飒,新华社)

知文明

陶寺墓地彩绘陶器上的鸟纹

彩绘陶为陶寺文化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陶寺遗址墓地中蟠龙纹盘仅见于一类墓,有较复杂图案的彩绘陶仅见于一类墓和二类墓地甲型和乙型墓。目前对于陶寺墓地出土的壶、瓶、折腹盆等器物上的复杂纹饰尚无深入研究。作者认为这些纹饰均为各种形式的鸟纹。这些鸟纹的形态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崧泽文化。陶寺鸟纹继承了庙底沟类型的传统,也受到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影响。(李新伟,《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4期)

波斯多善犬:古伊朗犬的神圣功能

犬在古代伊朗社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琐罗亚斯德进一步将犬的角色神化。该教从自身善恶二元斗争的角度出发,将诸种动物分为善恶两大类,其中犬是善端动物的突出代表。它帮助斯罗什神抵抗谎言,守护在“裁判之桥”入口,帮助灵魂审判。它具有独特的驱邪功能,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人们用它来执行犬视仪式,以消除尸魔带来的污染。人们必须尊重“至善”的犬,甚至制定了详细的教律教规加以保护。波斯善犬的形象是人类所创造的,归根结底也服务于人类社会。 (张小贵,《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第3期)

读天下

全国政协重点关切“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9月26日下午,全国政协第二十八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出席会议。此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委员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为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設,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先后通报相关情况。宋新潮介绍,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加强主动性考古工作,持续推动五千多年文明史研究,打破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同时,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文物遗存;科技考古、水下考古工作不断拓宽考古学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中外合作考古广泛开展,中国考古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高翔介绍,中国考古学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证实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证实中国为世界农业起源区之一;确证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基本确认夏商周为文明多元发展和激烈碰撞的产物;印证了自秦汉王朝以来中国历史的宏大进程;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翁铁慧介绍,教育部在人才培养方面重在抓数量质量双提升和模式创新。创新考古相关领域拔尖人才招生培养机制;出台考古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将考古学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等等。同时,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会上,委员们就西方文明标准是否还有普适性;是否有条件提出中国的文明定义标准;如何开展多学科跨地区跨领域的考古研究;如何在重大选题、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设计上进行学科融合;三星堆考古发现对破除“中华文明外来说”的重大意义;“十四五”期间以什么方式支持高校考古学科国际化建设;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考古成果送进中小学课堂等问题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互动交流。(刘彤,《人民政协报》2021年9月27日)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召开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通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徐秀丽,中国文物信息网)

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

9月24日,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在100年前北京考古的始发地—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公众考古季以“百年考古,文化北京”为主题,挖掘和展现北京市考古内涵,吸引民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考古赋能人民小康与经济社会发展。活动推介了周口店、圆明园等考古遗址的“网红打卡地”。公众考古季为期两个月,将举办公众参与、考古体验、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等5大类、共计24项活动。(李瑞,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UNDER THE SEA
“考古”百议
“考古”百议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