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阳方言中一种小称变调的残存现象*

2021-05-07 13:33王红霞
关键词:单音节声母音节

王红霞

(1.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4)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隶属于吕梁地区。东连汾阳、孝义两市,西邻柳林、石楼两县,南靠交口县,北接吕梁市。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中阳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1](P92)本文描写中阳县城所在地城关宁乡镇方言(笔者的母语)。

中阳方言有一种特殊的变调,规律为: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中的某个音节(多位于词末)变读为高降调,调值为53,与去声调值相同。例如“孩ie44-53”“河x44-53”“暖天nu312thie24-53”等。结合周边方言的情况,我们发现这种变调不同于语流中的连读变调,更像是一种小称变调,只是指小表爱的小称义被逐渐磨损而隐晦不见,且这种变调有泛化的趋势。

中阳方言有六个单字调,其调类和调值是:

阴平24 阳平44 上声312

去声53 阴入4 阳入312

a.阴平字来源主要包括古平声清声母字;阳平字来源主要包括古平声浊母字;b.上声字来源主要包括古清上、次浊上声母字;c.去声字来源于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和古清去、浊去声母字;d.入声分阴阳,阴入字来源于古清入、次浊入及少部分全浊入声母字;阳入字来源于古全浊入声母字。

中阳方言中较为广泛地存在着变读53调的现象,主要见于人名、地名、亲属称谓词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口语中常用的名词。除名词外,变调在其他词类中或多或少也有分布。就笔者目前调查的材料来看,中阳话阳平字变读53调的情况最多,阴平字次之,上声字较少,阴入字稀少,阳入字几乎没有。①

一、中阳方言名词的变调

(一)普通名词的变调

中阳话变读53调的普通名词,主要来源于古浊声母平声字。依照规律这些名词应读阳平调,调值为44,却没有读本调一律变读为53调。

1.单音节普通名词

单音节名词变读53调现象主要见于老百姓日常生活口语中常用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用器具、身体部位等名称。这类单音节名词主要来源于古浊声母平声字,单念时一般只有53调读音,通常表示事物的类称,没有明显的小称意义。例如:

桃tho44-53梨li44-53盆ph44-53瓢phio44-53舀水工具 砣thuo44-53打麻绳的工具

锣lɒ44-53绳s44-53绳子 瓶phi44-53婚礼用瓶 环xuæ44-53耳环 钱hie44-53

从上面的例词可以看出,变调有成词功能。有些字读本调时不能独立成词,只充当构词语素,变调后可独立成词。例如“童”本调为44,在“童年thu44ie44”中读本调,是构词语素;变读53调后,独立成词,专指丧礼祭奠时用纸制作的童男童女。

2.多音节普通名词

中阳方言多音节普通名词的某个音节(词末居多)有变读53调的现象,以双音节词为主,也有少数三音节词。这种变调不同于语流中纯语音的连读变调,有一定的语法语义功能。

(1)词首变调。词首变调以来源于古浊声母平声的字为主,偶见少数来源于古清平、清上、清入的字。总体来说,词首变读53调现象较少。

耶稣ie44-53su24

左手tsɒ312-53sʌ312

娱乐y44-53la4

拼音phi24-53i24

有词首变调现象的词大多从权威方言借入,进入中阳话后声调发生折合。例如“娱乐”“拼音”“昨天”“押金”等。我们发现,位于词首且能够变调的语素成词功能都比较弱,除所举例词外,很少与其他语素组合成新词。

(2)词中变调。词中变调主要见于三音节名词中,最少见也最不稳定。发音人不同,词中变调情况也可能会不同。 例如“胡萝卜”中的“萝”,有的发音人变调,有的发音人不变调。

土包子thu312po24-53ts4

胡萝卜xu44lɒ44-53phɒ0

(3)词末变调。词末变调是最普遍的,不同的发音人词末变调情况基本一致。普通名词中变调的词末字仍以来源于古浊声母平声字为主。当前字为阴平、上声、阴入、阳入时,位于词末的阳平字有的会变读为53调。据笔者目前调查的材料看,有53变调现象的双音节词中,前字没有读阳平和去声的情况。这恰好成功避开了两个相邻音节声调相同的44+44模式和53+53模式。例如:

边窑pie24io44-53靠边的窑洞

桑藜sɒ24li44-53桑葚

摊黄thæ24xu44-53摊开的金黄色的饼子

烟蛾ie2444-53烟煤

山羊sæ24ie44-53

花台xua24thei44-53院子里养花种菜的高台

礼房li312xɒ44-53收礼金的地方

草头tsho312thʌ44-53草字头

反文xuæ312u44-53反文旁

铁砣thi4thu44-53搓麻绳的工具

铁锤thi4tshu44-53把黄豆压扁的工具

杂藜tsha312li44-53一种藤类植物的果实

另外,三音节名词也有词首、词末变调现象,变调规律与双音节名词相同。例如:

首字变调

糊脑怂xu44-53no312su44脑子不够用的人

影糊子i312-53xu312ts4影子

末字变调

蚂蚍蜉mia24phi312xu44-53蚂蚁

单立人tæ24li4z44-53单人旁

双立人sɒ24li4z44-53双人旁

从以上例词可以看出,变读53调的名词主要来源于古浊声母平声字。从变调情况看,位于词首时一般不变调;单独成词或位于词末时有的会变读53调。例如“窑”在“窑掌”“窑顶”中不变调;在“窑”“土窑”“边窑”中变读53调。但我们发现,“煤窑”“瓦窑”中“窑”又不变调。这是为什么呢?从语义语法的角度分析,“土窑”“边窑”比“煤窑”“瓦窑”要小得多。因此,名词变读53调后有较为隐晦的表小功能。另外,中阳话有些字已读不出本调,无论位于词首、词中还是词尾,都读53调。例如“孩ie44-53孩子”的本调为阳平调,但当地人已不知,在任何语音条件下都读53调。

(二)人名、地名的变调

1.人名的变调

(1)中阳方言部分单音节人名会变读53调。例如:

萍phi44-53泉hye44-53琴hi44-53

梅mei44-53玲li44-53明mi44-53

(2)双音节人名末字变调比较常见,与普通名词的变调规则基本相同。例如:

奶年næ312ie44-53虎玲xu312li44-53

海才xei312hei44-53改平kei312phi44-53

三孩sæ24xei44-53福奴xu4nʌ44-53

翻鹅xuæ2444-53花兰xua24læ44-53

在非正式场合,说话人有时会称呼听话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并叠加变调。这种单音节化且叠加变调的称呼更能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亲昵、疼爱或者喜欢的情感。一般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或者朋友之间互称。比如父母称孩子“婷婷thi44thi0>婷thi44-53”“红红xu44xu0>红xu44-53”表示对孩子亲昵、疼爱的感情色彩。朋友之间称呼“三全sæ24hye44-53>全hye44-53”“利明li53mi0>明mi44-53”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另外,人名中变调的字一般来源于中古浊声母平声字,且大部分是阳声韵的字,阴声韵和入声韵的字较少。

2.地名的变调

地名的变调情况与普通名词的变调规则基本相同。变调的字以阳平字为主,但也有个别阴平、上声字变读53调的现象。变调以词末变调为绝大部分,偶见个别词首变调。例如:

王庄uɒ44-53tsɒ24

吴家峁u44ia312mo312-53

大土河tɒ53thu312x44-53

(三)亲属称谓词的变调

中阳方言长辈或平辈中年长的血亲亲属称谓词,不论中古来源于什么声调,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词一律读53调,双音节的(非重叠)亲属称谓词末字变读53调。

爷ia44-53祖父 娘ie44-53祖母

爹tia24-53父亲,背称 妈ma24-53母亲,背称

伯pie4-53父之兄 叔suei4-53父之弟

姑ku24-53父之姐妹姨i44-53母之姐妹

王临惠认为临猗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变调是父系亲属称谓词类化造成的。父系亲属称谓词的类化是以具有血缘关系为条件的,以家庭成员中权威成员的称谓词“爷”“娘”的声调为坐标,类化过程是晚辈或平辈中年龄小的人在称谓长辈或平辈中的“哥”“姐”时借用家庭权威成员的称谓词“爷”“娘”的声调来实现。[2](P79)中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变调同临猗方言一样也是类化造成的。中阳话亲属称谓词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方可变调:第一,长辈及平辈中年长的。第二,有血缘关系的。例如:

姨:姨i44-53母之姐妹

两姨lie312i44/i44-53姨表兄弟姐妹

姨父i44xu0姨之夫婆姨ph44i0媳妇,已婚女性

婆:婆ph44-53外祖母 姐婆ie312ph44-53外祖母

婆ph44丈夫的母亲 老婆lo312ph44媳妇

婆姨ph44i0媳妇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中阳话亲属称谓词只有符合两项变调条件才可以变调。“姨”“老姨”“婆外祖母”“姐婆”既是长辈又有血缘关系,就变调。“姨父”“婆丈夫的母亲”虽是长辈但没有血缘关系,不符合变调的第二个条件,就不变调。中阳话“两姨”有两种读法,有时变调,有时不变调。“两姨”是有血缘关系的平辈。平辈中有年长的,也有年龄较小的。笔者推测,早期中阳话如果说到年长的两姨,用变调;提到年龄较小的两姨,则用本调。现在中阳话“两姨”的“姨”两读但不区分长幼。从语义角度上看,亲属称谓词变读53调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喜爱。

二、中阳方言其他词类的变调

中阳方言中变读53调现象主要见于名词之中,但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词类也或多或少有变读53调的现象,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动词的变调

动词变读53调出现在本调为阴平、阳平、上声的字中。单音节动词、多音节动词中都有变调现象。双音节动词有首字变调的,也有末字变调的。例如:

阴平 铺phu24-53铺地板

装tsɒ24-53做棉衣棉被

打听ta312thi24-53

打拼ta312phi24-53

打场ta312tshɒ44-53谷物在场上脱粒

打输赢ta312su24i24-53打赌

打官司ta312ku24s24-53

打招呼ta312tso24xu24-53

阳平 弥住mi44-53tsu0接在一起

停死thi44-53s312等死

啼哭thi44-53ku4

喳tsa44-53大声喊叫

统盘thu312ph44-53宴席上端盘子

从以上例词可看出,第一,动词的变调规律与名词的变调规律基本相同,但浊平字已不占优势,舒声调的字都有变调;第二,变调有转移词性的功能。例如“喳tsa44-53”变调后词性由拟声词转为动词;第三,变调有改变词义的功能,例如“分”“装”。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动词变调后指轻快短的小动作,读本调则不然。例如:

铺铺盖phu24phu24kei53

铺地板phu24-53ti53pæ312

“铺”“染”“抿”变调后搭配的名词是“地板”“头发”“酒”,其中“地板”需要一块一块地铺,“头发”需要一根一根地染,“酒”和“抿”搭配,指一小口一小口地喝酒。

(二)形容词的变调

中阳方言中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读53变调,也有个别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词末读53调,变调规律与普通名词相同。变读53调后有的形容词词性不变,有的名词化。例如:

渴kh312-53糊xu44-53模糊 明mi44-53明天

中阳方言形容词的变调主要见于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A式、ABB式和A格BB式中。其中,A格BB式是在ABB式上多加一个“格”字,两者变调情况一样。因此,本文只讨论AA式和ABB式的变调。

1.AA式形容词

AA式形容词中,A2不论本调是什么,一律变读53调(除去声外)。

宽宽khu24khu24-53

阳平 凉凉lie44lie44 -53

长长tsh44tsh44-53

上声 美美mei312mei312-53

阳入 薄薄ph312ph312-53

白白phi312phi312-53

这种AA式形容词的变调现象非常普遍,“AA”很少独立出现于句子之中,一般需要后加“地”字,通常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例如“清清hi24hi24-53地熬上口米饭,不敢稠咾。”“来咱把灯篓挂得高高ko24ko24 -53地。”其中,“清清”作状语,“高高”作补语。从语义层面看,变调后表示程度加重,说话者刻意夸张渲染(其实程度未必有那么重),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例句中说话者故意把A2读成高降调,用夸张的语气强调“非常非常清”和“特别特别高”。这种用法与新疆焉耆方言相似。[3](P87)另外,中阳话AA式形容词变调后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功能。例如“清清hi24hi0”名词,指蛋清;变调后“清清hi24hi24-53”形容词,指非常清。

2.ABB式形容词

ABB式形容词中BB重叠。有些BB本字不明(用同音字代替),这些形容词都是形容状态、感觉的,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或丰富的形象色彩,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补语、定语和谓语,偶尔也作状语。ABB式形容词的变调模式有两种,我们称之为ABB1式和ABB2式。

(1)ABB1式形容词

胖墩墩phɒ53tu312tu24-53

阳平 亮堂堂liɒ53thɒ312thɒ44-53

(2)ABB2式形容词

水淋淋su312li44-53li0

上声 明朗朗mi44lɒ312-53lɒ0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ABB1式形容词的变调规律为A+B312B53,B2不论本调是什么调,一律变读53调;ABB2式形容词的变调规律为A+B53B0,B1不论本调是什么调,一律变读53调。ABB1式形容词往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词,传递说话者对所描述人或物的喜欢与热爱;ABB2式形容词通常具有消极意义,表达说话者对所描述人或物的嫌恶与厌烦。

(三)量词的变调

中阳方言量词变读高降调,主要出现于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中。例如:

这股(劲)tsei24ku312-53

这洼(怂)tsei24ua44-53

量词变读53调后有表小义。如“条”读本调时用于“一条河”“一条龙”“一条狗”等;变读53调后,用于“一条烟”。显然,量词“条”变调后修饰的名词“烟”是细长型,比读本调时修饰的名词“河”“龙”“狗”要小得多。再如“孩才这滴大,你到兀些u312ia24-53弭做甚去了?”“些”变调后,表示说话人对主语行为的不满与厌恶。因此,数量名结构中,量词变调后语义上指小表少;指量名结构中,量词变调后,表示厌恶与不满之情。

(四)副词的变调

1.单音节副词的变调

单音节副词单念时一般都读本调,只有放在句子中才会有变调发生。例如“兀家他们全hye44-53吃饭去咧,把我一个空下咧。”“可kh312-53整个中阳也没啦没有这滴个行情。”其中“全”“可”单念时读本调,在句子中变读53调,表示强调,加重说话语气。

2.多音节副词的变调

多音节副词与单音节副词的变调情况不同,不受语境的影响。无论是单念还是在句中读音无区别,该变调时就会变调(词末变调为主)。例如:

偏偏phie24phie24-53

可巧kh312-53hio312碰巧

底根ti312k24-53之前

差马乎tsha24ma312xu24-53差一点

AA式副词中A2不论本调是什么,一律变读53调。变调规律与AA式形容词相同,也表达强调语气。例如“兀个那个小子男孩长得全全hye44hye44-53地不大么。”其中“全全”的第二个“全”变读53调,“全全地不大”指一点也不高,强调个子低。

综上所述,中阳话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语气词、介词、连词、代词等各种词类中都有变读53调的情况。变调后,可以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可以指小表少;可以传递喜爱或厌恶的感情色彩;还可以有强调或夸张的意味。这种情况与温昌衍提到的江西石城客家话的小称变调与强化变调情况较为一致。[4](P283-292)笔者认为,中阳方言53变调现象是一种早期小称变调的残存现象,且小称变调逐步泛化由名词渗透到其他词类,语义出现了衍生和转移。

三、小结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中阳方言变读53调有以下特点:

第一,变调主要出现在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词尾,偶尔也会出现在词首或词中。变调以名词居多,多见于人名、地名、亲属称谓词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口语中常用到的名词;除名词外的其他词类都或多或少有变调的情况,变调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呈泛化趋势。

第二,变调后相同的声调不会出现在相邻的位置上。例如“弥住mi44-53u53-0把布接在一起”本调为44+53,当前字44>53后,后字也由53>0,成功避开了相同的声调53+53相邻的情况。这种现象与强制非等值原则相吻合。强制非恒值原则(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简称OCP)认为在声调层面不允许相同的声调出现在相邻的位置。[5](P234)

第三,变调的字大多数是有本调的,少数单音词读不出本调。舒声字变调较常见,入声字变调较稀少。③舒声字变调以浊平字最多,清平字次之,上声字最少。从音理上讲,古浊平字今读阳平,阳平的调值为44,属于高平调,高平调变高降调较省事、容易,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故古浊平字变读高降调最多。在浊平字变调的感染和影响下,清平字和上声字以及少部分入声字也陆续有变调出现。

第四,中阳方言变读高降调的现象不属于词语多音节连读变调,是一种用最经济的办法来增加词语的附加意义的手段。变调有表小表爱的小称义,但大多比较隐晦,需要通过深入比较、归纳概括,才能发现隐藏在这些词身上被磨损了的小称意义。如部分名词、动词、量词等词类的小称义。另外,形容词、副词、语气词等词类变调后基本上都有加重说话语气,表示强调或夸张。这是小称变调成为一种习惯逐渐泛化后小称义凸显功能转移的结果。

事实上,中阳方言的变调比较复杂,不只有变读去声的现象,也有变读其他调类的现象。有变读平声的,例如“脑”本调为上声312,指脑子;变读阳平44,指头,例如“没脑鬼”。有变读上声的,例如“训”本调为去声,指训练;变读上声,指教训,例如“我妈才刚又把我训咾一顿”。也有能变几种调类的,例如“抿”本调为上声,指把糊状的东西抹平或压平,例如“抿尖床”“抿圪瘪”“抿缝缝”“抿壁虱”“抿面丝”等;变读阳平调,指抿嘴,例如“伢你家孩把嘴抿得紧紧地不肯吃药”;变读去声53,指小口吃,例如“抿甜甜”“抿酒”。中阳方言的变调常见而又复杂,不同的变调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时间层次,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注释

① 资料来源:文中地名为笔者调查《中阳县地名录》430个自然村名和95个无人居住村名所得;人名为笔者调查中阳县城南居委第五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民登记名单(约1500个人名)所得;词汇为笔者调查《方言调查词汇表》所收词条所得。

② 笔者认为,中阳话称“叔叔”为“老老”是受相邻孝义一带方言影响所致。中阳方言亲属称谓词变读高降调时期“老老”一词似乎还未通过接触进入中阳方言,故“老老lo312lo24”没有“老lo312-53”这种叫法。

③ 本文认为,去声字和入声字都有小称变调现象。首先,去声调值与小称变调调值相同,去声字即使有变调现象也淹没于本调之中隐晦难辨。判断去声字读的是本调还是小称变调,需要通过亲属方言间的比较方能凸显出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笔者将另文探讨。其次,入声字的变调现象很稀少。从音理上讲,入声收塞音尾[],塞音尾[]形成一道阻塞,使得入声韵变调的速度较缓慢。另外,由于入声是促声调,入声字如果要变调,需要有两个步骤——舒化和变调,如“叔”[su4]>[suei53]。

猜你喜欢
单音节声母音节
声母韵母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拼拼 读读 写写
“V着呢”中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V”的语义特征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根据中韩声母差异针对韩国学生的声母教学对策
看音节说句子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