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05-07 08:30郁彦妮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农村体育

郁彦妮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1]。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大、经济落后、人员复杂,解决好“三农”问题对党和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建国以来经过不懈努力,“三农”事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但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结构不健全,管理方法陈旧,农民收入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面发展。目前,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点,只有农村进入了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对“三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对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有着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了农村基层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3]。多年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的经验给我们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本条件。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乡村的热爱与向往,人们乡村振兴的意识由此觉醒。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人们健康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提出共建共享、全面健康的主题[4]。农村体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党中央提出了20字的总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体育事业带来机遇

1.1 加快农村体育的现代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规划道路,以三农问题为抓手,完善乡村组织,加强振兴队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二次元壁垒,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体制,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6]。由表1可见,近年来,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农村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就体育领域而言,农村体育运动现代化指数和进程也发展迅速。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体育日趋渗透扩大,城市体育项目如广场舞、太极拳等也在乡村社会广泛传播。

表1 2016—2019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使乡村体育充满生活趣味。一方面城乡体育相互贯通和转化形成了一批乡土性的体育休闲项目,丰富了村民闲暇时间的体育健身生活。比如绍兴上虞岭南乡善岙杨村为了补齐乡村体育发展短板,整体布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建起了笼式足球场、农村百姓健身房和文化大礼堂给村民锻炼身体提供场所[7]。另一方面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自主化体育旅游线路和方式的需求,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结构的“体育、休闲、旅游”的对接发展模式[8]。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发展矛盾的手段之一。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现代化和体育休闲小镇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成为新热点。体育产业+特色旅游"的形成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动能,为当地带来长久的经济收益。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报来看,四年来以来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持续增长,占GDP比重逐年增长。以2018年数据为例,实现产业增加值10 078亿元,增长值为29.0%。由表2可见,连续5年体育产业总趋势稳步增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群众的总收入增加势必带来消费支出的增长,进而加快农村的现代化生活。

表2 2015-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长值

1.2 促进农村体育人口增加

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村人口都市化流动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客观上解决了部分农村居民就业难问题,农村人口为城镇基础建设提供助力,也将不同地域的习俗文化带入城镇,提升了文化效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落实,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相互融合,村民在政府主导和多方部门的协助下参与农村体育运动,促进了乡村群众体育的深入推进。同时国家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参与协助,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传授专业的体育相关知识,全方位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资历和经验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参与到街道、社区农村居民的健身指导工作,在体育产业人才的带动下,农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加强,参与人口数量增多,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并呈现规模化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民俗文化生态村和旅游区的出现,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稳步发展,增加了第二、三产业比重,复兴了乡村民俗文化,提升了农村政府治理能力,体育和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综上可知,在主客观条件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乡村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体育参与人口数量增量式提高。

1.3 完善乡村体育设施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统筹推进城乡整体化布局,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如全民健身体育馆、社区街道健身区、健身休闲步道等多功能运动场地设施,整体推进全民健身的热潮,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健身意识逐渐苏醒,健身需求日益增强,也迫切需要建设农村体育设施,补齐农村体育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在国家号召下,随着乡村体育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城乡社区体育健身带,通过宣传和举办基层体育比赛,敦促农民农村参与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如合肥打造了15min健身圈,晨晚练健身点覆盖全区,保证了农村居民健身的需要;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分段规划,每一段设立健身主题,满足了城乡居民个性化多方位的休闲健身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城乡整体布局有序开展。

2 农村体育事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农村群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全体农民为对象,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利用业余时间在农村开展的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体育活动[9]。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体育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并促进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

2.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的的消费意识改变,开始推崇高质量的生活,农村场地设施增加,农民的休闲时间增多,体育服务功能的提高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条件。就体育自身而言,体育休闲+服务模式及产业化发展方向,可以增加从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保障他们的体育消费。另一方面,原生态的乡村体育和旅游事业有机结合,有利于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乡村社会的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文体旅游产业,推动农村体育事业与相关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用体育做杠杆,改变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且结构单一的局面,增加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帮助群众创收,从而推进城乡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2.2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改变居民生活方式

乡村未过度开发,受工业污染较少,很多乡镇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以“体育旅游、休闲养生”的模式,打造休闲旅游地。结合乡村地理环境特点进行开发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兴起,激发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为增强国民体质健康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还转变了居民的观念,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传统乡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例如:桂林大力实施生态文化旅游战略,利用漓江的秀丽风光推动体育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建成桂林文体旅游大道,开发国家马拉松、攀岩漂流等体育产业项目,发挥乡村生态宜居的特点。

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完成全民体育建设、推进"三农"问题的一部分;一场二台的铺设能够促进农民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能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风貌、丰富农民健康文体生活、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保障农民参与的体育权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的主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我国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并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提高密不可分。(如表3)

表3 2016—2019年我国恩格尔系数情况

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烟酒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2.3 促进社会群体交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10]

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决定了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操守。社会群体通过体育活动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在锻炼中释放压力、愉悦身心,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增强了农村人口的凝聚力。城镇人口融入农村,带来全新的健身方式和健康理念,潜移默化地带动周边人群参与体育运动。农村生活方式单一,农余一般会聚集聊天,打牌等,长时间下来对身体不利也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引导推广农村体育,村民的健身健体的需求增加。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推进了乡村战略中的乡风建设,增强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状态,农村体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路径

3.1 产业兴旺导向,体育产业化路径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6年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布局:利用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独特地形地貌和特色自然资源,重点发展地域体育产业集聚区的明确指示[11]。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利用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规划。

3.1.1 体育制造产业化路径。例如:山东半岛利用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资源,在政府优惠政策下的打造城市群羽毛球产业;江苏张家港乒乓球产业等。苏南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不单纯是一个产业的扩大和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造杜会价值的过程。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统筹城乡的体育发展,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制造乡镇企业逐渐做大,成为国家体育产业的示范基地。

3.1.2 运动休闲产业化路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以产业为核心,以运动休闲为主题打造的具有体育文化内涵,集运动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12]。根据主导特色产业为分类标准,分成赛事型、培训型、娱乐型、健康型、智能制造型和文化民俗型6类[13]。体育赛事产业路径方面代表有广东中山国际棒球体育小镇;体育培训产业路径方面有郴州市为中国高尔夫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基地;体育健康产业路径方面代表有天津健康产业园体育基地;智能制造产业路径方面的浙江金华苏孟乡;文化民俗产业路径方面的弥勒可邑旅游小镇。

3.2 生态宜居导向,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农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是污染少、未开发、原生态。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14]。为此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和有效使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村体育的低碳生态化发展、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是农村振兴战略中的要求。利用自然资源,地形地貌走绿色发展之路,比如广西西宁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打造中国首个攀岩主题小镇,靠着民族特色文化和山地、洞穴等自然资源开展体育项目;青海利用高原和湖泊地势,在青海湖和周边地区举办高规格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内蒙古的牧场每年在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以摔跤、赛马、棋艺、舞蹈、射箭等原生态民族体育项目的“那达慕大会”。适度开发自然资源,走低碳环保之路。如青岛国际帆船周利用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资源,弘扬奥运精神,和国际接轨打造“帆船之都”;凯乐石莫干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莫干山跑山赛成为了一场融合“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越野跑赛事之一。

3.3 乡风文明导向,文体融合发展路径治理有效

就乡土性来说,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导致中国社会从基层看是乡土性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稳定,乡土社会具有地方特性。就民俗性来讲,多民族的风俗习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乡风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民俗成为实现经济价值、传承体育文化、挖掘人文底蕴的有效途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导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中提到要积极开发民俗表演项目,传承文化底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上繁荣之路。利用节庆平台,弘扬和传承民俗节日文化。例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节等重大日子举办了钢火烧龙、舞狮舞龙、打溜子等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打造民俗项目品牌,丰富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重庆深入挖掘农民体育特色项目,推出了非遗类传统舞蹈项目:如奉节竹枝舞、城口钱棍舞、铜梁龙舞等。由此可见,体育健身已成为农民生活的新风尚,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发展了一批体育品牌,如北京的足球、绍兴柯桥的酷玩、阳江的风筝、京山的网球、台山的排球等。

3.4 治理有效导向,公共服务治理路径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路径,有利于切实关注基层群众的体育需求,推进农村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的实施,提高政府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全面健身和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为今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参考方向,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协同治理起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首先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形成政府支持、乡镇执行、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结构;其次,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理过程的民主监督作用;规范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社会治理组织化程度,根据各区域特点参与农村社会治理。

3.4.1 建立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把各个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大数据。加强政府部门、体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市场的合作。通过政府部门引导、体育主管部门监督来充分调动社会与市场的活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从而让社会和市场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赋予更多的权利,促进农村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市场和社会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同时为国家政府分担减负。

3.4.2 加强完善运行机制。调整农村群众体育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乡村居民体育设施及“一场二台”建设,逐步改变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保持供给内容结构合理,大力发展低强度、高趣味性的竞技运动项目,改良本土体育项目,开发气排球、健身操、舞龙舞狮等更贴近生活的民俗体育运动。要努力优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供给机制在执行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目标、指示、方法和动态评价体系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效果与工作的绩效联系起来,明确区分职能部门职责,把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作为综合考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3.5 生活富裕,强身健体发展路径

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存在体育观念匮乏、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缺乏体育文化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兴趣不高等情况。为发展农村体育、提高乡村居民身心健康水平,2018年农业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2020年基本实现健身工程覆盖化,健身设施普及化,组织服务网络完善化,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化,体育社会指导员增量化等措施[1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逐步完善和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参与进一步给农村体育创造了条件。只有农民自愿加入体育活动,农民体育文化素质才能提高,农村群众体育才会不断发展,健身康体发展路径才能实现。

4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运动,繁荣农村体育事业、加速城乡一体化融合、推进城乡健康事业协调发展是是实现全民健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我国农村体育活动形式受民族文化、地方经济、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活动项目民俗化、活动形式多元化、活动时间的分散化等特点,具有自身鲜明特征。尤其在20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体育有了精准化的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农村产业多元化、生态环境宜居化、乡土风情文明化、农村治理规范化和农民生活富裕化等方面。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