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民需民意 推进三社联动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2021-05-07 02:51彭新华
时代汽车 2021年7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社工

彭新华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突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以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为例,通过深入实施三社联动,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三社联动 社会组织 社工 项目服务 基层治理

从2017年开始,荷塘区积极探索“三社联动”,健全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专业人才为支撑的工作机制,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发动志愿者力量,共同进行公共服务治理,努力建设实力、活力、宜居的幸福新荷塘,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荷塘特色的现代社会治理之路。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突出民生为本。悠悠万事,民生为重。百姓生活上的点滴小事,承载着民生,凝聚着民意。新形势下,城市化加速推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荷塘区作为工业老城区,企业改制中“单位人”沦为社会人,老弱病残幼失独等特殊群体亟需精准帮扶,面对群众的所需所求,各镇、街道、社区(村)难以提供相应的服务,需求矛盾越来越凸显,社会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自2015年以来,荷塘区在33个社区、34个行政村建立了“自治家园信息”平台,涵盖了全区约25万人口的18项基本信息和9个部门的服务对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广泛调研,得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最大公约数。同时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基层导向,通过深入社区(村)召开居民座谈会、社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居民需求分析排名。按照“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服务专业”的原则,居民需要什么服务,政府就购买什么样的服务,坚持“只买事不养人”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立足公益、机制灵活的载体优势,专业社工深入基层、助人自助的专业优势,让政府和社会“联”起来,让社区“动”起来,推动社区治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生存型、补救型向预防型、发展型转变,从刚性管理、被动回应向柔性服务、主动介入转变,从注重物质救助向注重精神服务、增强社会功能、突出人文关怀转变。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突出精准服务。推进三社联动,项目落地是根本。荷塘区建立项目申报机制、项目决策机制、项目评审机制和项目经费保障机制,三年来,分区级、部门、街道和微公益四个层面,策划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失独家庭、自闭症儿童、精障患者、残疾人患者、因病致贫家庭等群体的72个服务项目。坚持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把服务项目做实、做精、做细,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项目成功的重要标准,通过明察暗访,深入项目现场,随机回访服务对象,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同时,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评估考核实施办法》、《城乡帮困捐赠资金使用“五准”和“五不准”》、《农村城乡帮困资金使用指导意见》、《三社联动·城乡帮困项目考评奖励办法》等制度办法,对所有服务项目进行严格的督查考评,实行严格奖优罚劣。到2020年4月,全区共有40余名专业社工专职参与服务,有56支志愿服务团队,其中骨干志愿者达1300余人。

坚持以帮困为重点,满足个性需求。在实施三社联动中,注重以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为主体,着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是确定帮扶谁。以镇街为单位,深入发动基层干部、社会组织开展地毯式走访摸底,全面掌握辖区困难群众底数及需求,并将社矫人员、计生特扶家庭或因突发事件、疾病生活困难者纳入范畴,按照老、弱、病、残等类别进行精细分类,全面掌握困难人群数量、类别及家庭现状,全面建立工作台账。由镇街道、村(社區)牵头对初步确定的对象采用“看、听、查、议”四种方式,具体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服务对象个人意见,多渠道核查全面情况,组织群众商议,进一步精准选人。并对初定人员名单通过微信群、镇街-村(社区)-小区三级公示等方式,实行线上、线下公示5个工作日,最终确定帮扶对象。二是突出怎么帮。深度发动群众参与,组建起一支支以社工、志愿者、热心居民为主,有能力、有爱心、有感情基础的帮扶小团队。同时,组织社工、志愿者、微信群主等共同参与帮扶项目策划,按照合并“同类项”方式,分地域、分类别,按20-60人不等的规模,将帮扶对象需求打包为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方式,由帮扶小团队实施,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小帮扶小团队根据基本生活、社会融合、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清单,按照“一人一策”“一户一策”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进一步明确帮扶形式、内容、时间、路径、目标等事项,为对象提供身心陪伴、居家服务、社会参与服务和物质、资金支持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两支持”帮扶,个性化满足困难群众需求。三是注重持续帮。由帮扶小团队自主链接各方资源,对接各类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并发动帮扶对象亲朋好友邻里参与,不断充实人财物保障,构建全方位的帮扶体系。在城区分类策划项目32个、在农村按村分片实施项目24个,为754个城区困难群众、287户农村困难家庭提供帮扶,帮扶重点个案950人,惠及群众2400余人。

坚持以平台为载体,突出资源整合。公益性事业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政府政策引导的重点。荷塘把公益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由政府无偿提供了位于城区中心地段一栋建筑面积约为900平方米的国有资产房屋,投入150万元装修改造成荷塘区公益服务中心,强化公益理念倡导、公益组织集散、公益创投发布、公益组织培训、社会组织党建、社会人才实践等八大职能,着力打造全省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和志愿服务的大本营。三年来,全区先后引进社会组织21家、孵化本土社会组织13家,提供各类专业培训100余次。

坚持多渠道筹措社会工作所需资金,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民生服务的投入,不怕多、就嫌少。一是用好财政投入。用好财政投入的每一块钱,把有限的“三社联动”专项资金,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重点用于基本服务购买和奖励补贴,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让政府的小投入见大成效。三年来,财政投入1000多万用于服务购买和奖补,每一笔开支都有服务范围、服务人数要求等量化的标准。二是盘活上级资金。盘活上级的每一笔专项资金,整合与“三社联动”项目实施有关部门的专项经费,把零碎、分散的“小钱”聚拢为“大钱”,实现统筹资金和服务项目的精准对接,先后争取上级资金110多万,整合部门专项资金90余万,有效缓解了财政投入的压力。三是链接社会资金。以“99公益日”为契机,对接公益基金会,推进互联网公益募捐,链接社会爱心,让帮困资金有了“源头活水”。常态化开展公益众筹和微心愿认领,主动引导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实行“一对多、多对一”或者“点对点”的帮扶。开展了3轮公益众筹,4期微心愿认领,吸引了60多家爱心企业、40多名爱心人士,对120多名特殊群体的心愿进行认领,募集社会资金物资300余万元。

坚持以人才为支撑,突出专业引领。三社联动关键是人才,核心是发挥社工专业引领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全区逐渐构建了区级公益服务中心、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三级社会工作体系,通过专项资金、项目合作、专业扶持、补贴奖励、提供场所等多种方式,着力培育孵化本土社会组织,让他们逐渐承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分层次、分批次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出台社工岗位、社工认证的奖补政策,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参加全国社工资格证考试,先后有80多人取得社工资格证,有力促进了社工的本土化、市民化。

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三社联动,只有实干,没有捷径。荷塘经验证明,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要从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把政府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交给专业社会组织去做,同时,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眼睛向下看,回应群众需求,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保持好的效果,有效填补社会治理的空白和短板。二是要坚持全民参与。改善民生只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服务靠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实现自我管理、互帮互助、和谐共处。三是要坚持多方联动。要坚持多措并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中动起来、活起来,才能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达到“1+1+1>3”的效果。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社工
A Social Crisis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