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濡菲:片片茶叶写青春

2021-05-07 02:59梁伟
中华儿女 2021年4期
关键词:茶厂制茶技艺

梁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自古以来,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无数家庭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16年来,全国青联委员、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一直在和茶叶打交道,她扎根品牌建设,以品牌引导,将家乡的六堡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六堡茶茶香里品味着世间百态。

2020年11月,石濡菲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茶叶对我来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不能丢,我有责任保护、传承好它,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她说,“当下,如何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六堡茶,适应现代年轻人的观念和生活状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童年的味道弥漫茶香

六堡茶的原产地在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上世纪七十年代,六堡茶是六堡镇人们最赖以生存的经济产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种茶制茶。村民们白天围坐在前院做茶,杀青、揉捻,把揉捻好的茶堆放在墙角边堆闷,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摇着蒲扇,赶着蚊子,旁边放一杯六堡茶,大家围坐一起聊天放松,待到差不多时间便各自回家,因为第二天他们还需要分批烘干已堆闷好的六堡茶。

石濡菲是土生土长的六堡人,外公外婆常年在茶厂工作,妈妈韦洁群17岁的时候就在茶厂制茶,六堡镇公社茶厂曾经是当地最大的茶叶收购点,而石濡菲的父亲在这里做了十年厂长。遗憾的是,茶厂因一次生产事故倒闭,石濡菲的父母只能回到塘平村。

塘平村地貌以丘陵为主,气候温和、泥土疏松肥沃,是种茶树的好地方。“一边打理自家两亩多茶园,一边在村里经营小卖店,还承包着村里去梧州的中巴车,用这些挣来的钱去收茶,在家里制作好后,再将茶存放起来。”韦洁群说,“那段时间整天想的就是怎么能把六堡茶继续做好。六堡茶不能一蹶不振,这份制茶的手艺也万万不能断”。

对于石濡菲和两个姐姐来说,她们童年的味道弥漫着茶香。“我们小时候喝六堡茶,是每天早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而每天结束前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第二天闷上几壶六堡茶。”

夫妻俩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创立的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在2004年开业,因为对原料严格把控,坚持纯手工制作,保证了茶叶的天然韵味,突出六堡茶红、浓、醇、陈的特点,所以茶厂生意一直不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石濡菲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的身体也出了问题。那时候,石濡菲在县里刚刚高中毕业,她还想着大学填报英语专业,将来做翻译官。面对无助的妈妈、正在读大学的姐姐,倔强而又坚强的石濡菲做出了决定,回到家乡,帮助妈妈撑起家里的一片天。那一年,她只有19岁。

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手机没有信号,一切回到了原点,她有些迷茫,更有些失落。上了家里的中巴车,开始了起早贪黑的售票生活,清晨就出现在村口,等着去市区的村民,还有给有需要的村民采买东西,夜幕降临的时候,她又拉着村民,还有一直叫唤的鸡鸭鹅,回来了……仅仅一年时间,她就晒得又黑又瘦,妈妈看着心疼不已,执意卖掉中巴车,让石濡菲走进茶厂。

手艺不能丢,记忆不能忘

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茶叶相比,六堡茶确实算不上是精细的茶。或许,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质朴。茶叶作为药用,在我国很多古书上有记载。六堡茶的药用功效颇为显著,直至今日,六堡茶依然延用着像药一样煎煮的方法。这种原始而又麻烦的煮茶法,只有黑茶类和白茶类的茶,才能经得起水与火的考验。六堡本地产的茶都适合煮着喝,也可以闷泡,六堡茶被很多人称为“可以喝的古董”,但是对于年轻的石濡菲来说,起初也只当成一份普通的工作在做。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广东商人来到塘平村,当时村里的路尚未修缮完成,泥泞的山路和上百个险急弯道也没有阻碍商人的期望。他来到这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到当地原产的六堡茶。在石濡菲家,他品尝到了留存近20年的老茶后,手舞足蹈,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说,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味道,并愿意用高价收购石濡菲家中所有的六堡茶。

“当时他给的价格真的很高,但是我翻箱倒柜,找出所有老茶,最后一称重,只有几斤。之前在我们那有很多这样的老茶,大家觉得没有市场,还占地方,全都扔了。”石濡菲說,“从这件事,我就知道六堡茶是好东西,是需要分享的,而老味道更是需要珍藏的,手艺不能丢,记忆不能忘”。

至此,石濡菲开始了跟着妈妈一起制茶和收茶的生活,起初的日子很是辛苦,她用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在当时,很多茶厂引进了机械化制茶,快速占领市场。而质量上乘,但成本高、产量低的传统农家六堡茶,市场份额正渐渐流失。但是韦洁群“手工制茶”的初心从未改变,她说,“越是这样的年代,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总得有人传承”。对于妈妈的坚持,石濡菲说,“妈妈做茶不追求量,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她希望经过她双手的每片叶子都被赋予新的生命,开始新的旅程,不辜负每一杯手工六堡茶”。

从采青、晾青、杀青到揉捻、烘干、陈化……这些六堡茶制作的16道工序,全部是纯手工完成,每道工序精益求精,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开始学炒茶的时候,因为锅的温度在130摄氏度左右,用手直接去翻炒,经常一烫就起泡,学了大概一两年后才不会被烫,时间长了,手上起茧,也就适应了。”石濡菲说,“学炒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茶青的眼力、揉茶的劲道、炒茶的时间和温度,都会影响茶叶的形状、汤色以及口感”。

2008年后的五年,石濡菲的生活尤其简单,不是在采茶制茶,就是在收茶的路上。起初,那些家里有老茶的乡亲们看到年纪轻轻的石濡菲,都爱搭不理,她总乐呵呵地和乡亲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她走遍了六堡镇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

每年三月,石濡菲跟着茶农一起上山采茶,回家共同炒茶、揉茶,日复一日重复着最简单的劳作。她逐渐积累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秘诀。遇到不懂的制茶工艺,向老师傅们请教,并一遍遍练习。

槟榔香是六堡茶的味道之本。为了制出最自然的槟榔香,石濡菲又跟着妈妈踏遍周围的大小山谷。开车不能到的地方,她们就向山民租借摩托车;摩托车不能到的地方,就徒步前行,头顶烈日,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最终找到了野生古茶树。

那几年,石濡菲一直潜心钻研,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在日积月累的研究实践中,她自主研发出迎合大众口味的紫芽茶、七月七茶,受到很多人欢迎。而后,她在原有六堡茶种植、生产、加工等传统技艺上,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濡菲”六堡茶。她说,“用我的名字来命名,意味着我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茶如其人,父母把他们对茶的理解,他们的心血延续到了我身上,我会时刻牢记家训,老实人,地道茶,良心价,匠心魂”。

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六堡茶

好产品做出来后,就需要去分享,需要更多人去认知。那时候没有销售渠道的石濡菲,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全国各地的展览会,但凡听到外地有茶展会,她就会去推广六堡茶。“那时候真难,我和别人说六堡茶,人家根本不知道。我就像一个复读机,一直说,一直说,口干舌燥说了一个星期,一两茶都卖不出去。”这样的日子跑了半年,销路很是一般。

纳闷的石濡菲又去参观了很多茶厂,她说,“我看到很多很现代化、高科技的东西,就越发觉得,我们这种古老的东西越发的珍贵,它有历史的记忆,有时代的记忆,而且它也是我们整个六堡镇文化的传承”。好心的朋友提醒她,“你们生产的传统农家六堡茶,说是手工茶,但包装简单,价格还不低,在很多客户眼中,就是‘三无产品”。

那一刻,石濡菲好像明白了。她回到家乡黑石山,开始筹备修建新厂。她找来当地质检局人员沟通,按照大公司标准,到广州找设计公司,为产品做包装……新建厂房后,手工制茶的质量更稳定,产量也上去了,2012年黑石山茶厂成为六堡镇第一家获得QS认证的六堡茶企业。

石濡菲说:“基地进行改造、扩建之后,客户来这里看,觉得六堡茶还不错,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那种‘三无产品。大家对六堡茶有一个全面了解,感觉一下子,我们的市场就打开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厂房刚建成一年多,石濡菲做出来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她要推倒厂房,建更大更新的厂房,手上钱不够,她说可以先建一部分,一边挣钱,一边建。正是这样的魄力,黑石山茶厂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店铺面积由30平方米拓展成500平方米……

石濡菲2015年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韦洁群2019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石濡菲说:“那一刻,妈妈笑得开心极了,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要把六堡茶工艺传播开来。”

为了让更多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石濡菲每年都开设多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的茶叶都翻了倍。多年来,累计培训超过300人。同时,以“公司+农户”模式扶持49户农户手工制茶,依托合作社培养多户传统制茶能手。此外,石濡菲还大量收购当地的茶青,在培训班里挑选技术过硬的学员,到茶厂担任生产技工,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覃秀莲就是培训班受益者之一。学习制茶之前,覃秀莲在梧州市打工,每月有1000元左右收入。看准了六堡茶的发展前景,30歲的覃秀莲回到家乡,参加石濡菲的培训班,学习制茶。原本家中丢荒的茶园,覃秀莲进行打理,茶园也渐渐扩大至11亩,产量近500公斤。

2015年,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除了对六堡茶的品种、口感创新外,工作室还开展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推广创新等。创新工作室的人员越来越多,每年都有不一样的课题,2020年的主题是“直播宣传六堡茶”。

2020年8月,石濡菲当选全国青联委员,三个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她说看着身旁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感觉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肩上的责任更重。对于未来,她说周围的年轻人都喜欢“茶叶、茶道、茶文化”,她想传承这些老技艺,做出来的茶杯杯都是好茶,“带着六堡茶走向国外,让世界尝尝喝‘古董的滋味”。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茶厂制茶技艺
举办镇巴手工制茶比赛刍议
基于ADAMS的制茶三自由度振动筛设计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谈谈茶树引种与适制茶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