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驱动的 1+1+1+1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应用

2021-05-10 02:53郝慧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项目组驱动项目管理

郝慧君

摘要:本文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统筹规划教学课堂,从项目式分组、“学生教师”授课和交叉互评出发,组织全新的课堂,促进生生、组组、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采用项目式驱动的1+1+1+1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项目经理职业素养与实践管理技能,并能运用管理与软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统筹规划项目实施计划等)。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项目驱动;1+1+1+1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08-0098-03

●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现状分析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软件开发项目经理,它是项目责任制的核心,负责统筹规划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和安全等。项目经理需要拥有扎实的软件项目管理知识,能根据实际问题,独立分析并提取需求,给出专业的项目计划,并能在项目运行期间与项目组成员有效沟通,保持团队的协作能力。基于培养目标,“软件项目管理”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1-2],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规划项目进展,但项目式教学并未作为单独的教学手段,只是依附于其他教学方法。[3-4]同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不能对知识进行内化或者进行深度学习。

1.学生现状

本科与专科的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学生目标岗位也多为软件开发工程师,学生对软件管理体系的系统知识了解较为薄弱。在教师主导讲授的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对软件开发难以有宏观的理解。本课程具有理论知识强的特点,实践环节也非代码实操,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课堂现状

教师上课讲授的教学案例单一且与学生项目经验脱节,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涉猎广泛,兴趣多样,教师课堂讲授的项目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日常涉猎匹配度不高,学生学习讨论兴趣不足,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3.考核现状

学生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差距较大。学生的课程成绩仅根据平时作业与期末项目成果展示来评定,但本课程培养目标岗位的项目经理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这在传统的成绩评定流程中难以体现。

●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对策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软件项目管理”课程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1+1+1+1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繁杂的知识点融合到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中,将课堂的教学组织分成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同时,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加入“学生教师”授课内容的考评,将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1.1+1+1+1授课模式

1+1+1+1授课模式指的是将课堂的教学分成四个部分:“学生教师”知识讲述、教师知识总结、集体项目实训和小组项目实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项目团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知识交流的组织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表达、讨论、交流以及协作的能力。通过配备与知识点相应的实战项目,让学生在项目演练后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并对软件项目管理工程化产出有更直观的认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这也是作为项目经理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堂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2.分组授课

分组授课指课前采用自愿原则让学生自由组合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负责一个软件项目管理体系,作为“教师”进行备课、知识讲解、问题解答。课前,项目组与教师讨论授课的主要知识点与授课过程,教师根据小组讲授知识与学生一起整理思路,调整授课案例,宏观把控课堂。课堂上,项目组成员作为“课堂教师”结合本项目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流程,分享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其中。

3.项目驱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会接触两个完整的项目案例,一个是课堂教学项目案例,一个是学生所在的项目组自行调研开发的实训案例。课堂教学项目案例会采用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案例,如本学期笔者使用的项目案例是数据库跟踪系统。小组项目根据项目组前期的开发经验与兴趣调研,自行拟定开发项目,要求符合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且同教师商定好详细的项目需求。

4.个性化考核

期末成績包含“学生教师”授课情况的成绩。学生总成绩=平时成绩×40%+授课成绩×10%+期末考核×50%。其中,期末考核成绩=组内互评×20%+组间互评×40%+教师评分×40%。组内互评的成绩根据各项目成员商讨的贡献度,采用排名赋分制。组间互评根据各项目组得到评分的平均值排名赋分。

● 教学成效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项目驱动的1+1+1+1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1”代表着学生作为“学生教师”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述。“学生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经验与其他学生分享软件项目管理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真正将课堂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项目团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项目驱动的1+1+1+1教学模式的第二个“1”代表着教师知识总结。教师要根据“学生教师”的知识讲述情况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以及知识的概括梳理。在分组讨论的课堂上,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和项目的进行情况,小组间的问题不会完全相同,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项目中,与每个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在相关的课程中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把握前沿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基本的生活情况。这也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边思考边总结,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以项目驱动学习,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项目结合,项目驱动的1+1+1+1教学模式的第三个“1”代表着集体项目实训,教师指导全体学生完成一个完整软件项目的管理。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软件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手段,将无形的理论知识转换成有形的项目成果。对学生来说,为了完成软件项目管理任务,实现项目目标,他们必然会要求自己对课程知识敏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课程的学习。

4.有利于照顾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与教师是多对一的关系,在传统的课堂中,知识是单向的传输,但在项目式驱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和教师一起讨论在实际项目中遇见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变成了知识的双向交流。项目驱动的1+1+1+1教学模式的第四个“1”代表着小组项目实训,每个项目组设计出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软件项目,教师在完成集体项目实训后,根据每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单独进行小组软件项目管理情况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小组的项目完成过程,在小组中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笔者所在课程团队将基于项目驱动的1+1+1+1教学方法应用到2017级、2018级学生的教学中。经实践发现,应用本方法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宏观角度对软件开发有更细致的认识与了解。通过问卷调查,97.44%的学生接受这种上课方式,在“本课程对理解项目进展,对项目开发是否有帮助”的问答中,38.4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效,33.33%的学生认为有效,25.64%的学生认为较为有效。同时,84.62%的学生认为项目需求分析、思维扩展的能力得到提升,56.41%的学生认为课程分层次教学效果显著,照顾到了自身的差异。

● 总结

項目驱动的1+1+1+1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组的方式来模拟实际项目团队。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组间的竞争都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真实模拟,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和竞争的活力与乐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在全新形式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是双向交流,教师能了解每个项目组的进度与执行情况,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方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作为主角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了成就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曹春萍,赵逢禹,张刚,等.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法研讨[J].计算机时代,2015(12): 76-78.

[2]李林蔚.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6(01):56.

[3]姜宛彤,万超,钱松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1):35-43.

[4]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实验室科学,2015,18(04).

基金项目:温州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驱动的1+1+1+1模式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XJJY11)。

猜你喜欢
项目组驱动项目管理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The Sound of Tennis 网球之声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指南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道路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项目化设计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