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视域下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研究

2021-05-10 03:05施瑶
成才之路 2021年3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课程设置核心素养

施瑶

摘 要:师范院校应结合小学教育阶段全科教师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特点,设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这四大课程板块。文章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实依据、小学全科教师核心素养、小学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三方面,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视域下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课程设置;核心素养;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3-0036-02

为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师范院校应结合小学教育阶段全科教师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特点,设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这四大课程板块。这四大课程相互作用,能使全科教师为小学教育阶段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后因材施教,避免分科教师仅根据一门学科的好坏就对学生进行单一评判,导致学生无法向更适合的领域发展。本文主要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视域下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实依据

基础教育在世界各国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质的基础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各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卓越的小学教师。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阶段施行小班化教学(Small-class teaching)和教师包班制度(Teacher package class system),即一个班级的教学主要由一名具备综合学科基础知识(Basic knowledge of subject)和综合实践能力(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的全科教师负责,这种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各小学正在走向小班化教学(small-class teaching)和包班制(Teacher package class system)的道路。因此,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发展的趋势是小学全科教师。

当前,虽然有些小学设置了综合实践类的课程,但教学科目繁多且脱离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生活实际的分科教学,其实质仍是分科课程,且流于表面并未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意义。小学全科教育的存在就是为了顺应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形成完整性的认知结构,进而培养可以适应复杂现实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二、小学全科教师核心素养

1.小学全科教师的基础素养

(1)人文底蕴。“全科教师除了拥有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以外,在掌握广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对待教育事业的人文情怀与内在修养,这是作为文明人的基本标志——人文底蕴”。第一,在小学教育阶段,全科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基础知识,可以满足日常教学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第二,全科教师应该具有恻隐之心的人文情怀以及高尚的教育理想,在教育事业中对学生时刻充满耐心、爱心和信心。(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它超越知识本身,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同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素养,是现代人最基本的品质。”首先,全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出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其次,全科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做到学思行结合。再次,全科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自身也要具备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维,时刻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3)健康心理。作为一名小学全科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全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其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的分科教师多,同时还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很容易产生效能感低、职业倦怠、情绪消极等心理问题。为解决这些消极的心理问题,全科教师应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奋发图强的工作精神。当需要释放心理压力的时候,全科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寻找外部支援,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释放压力。

2.小學全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业精神。“教师对其自身职业所特有的稳定的教育理想、奉献意识和道德操守,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这就是教师专业精神”。首先,全科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体现。其次,全科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态度,对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再次,全科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全科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其专业知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全科教师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各种教育思潮、教育理论,能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全科教师与其他分科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不仅仅精通一门学科,而且对多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整合,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三、小学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建构

1.公共基础课程

为全科教师所需要的广博的综合性知识所开设的系列课程,就是公共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全科教师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大这类课程的开设力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积累更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

2.学科专业课程

全科教师自身必须要拥有小学教育阶段所设课程的所有的学科知识。因此,在本科阶段,师范院校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上要培养全科型教师,就要采取综合课程(Comprehensive course)或核心课程(Core courses)的形式进行,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包括: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脉络、思维方式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部关系和整体联系。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各种教学方法以及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就现代教育来讲,全科型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

3.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是一门“学术性”课程,它能够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学的规律来决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全科型教师的专业化。所以,开设这一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全科教师“全面”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强化专业性,改变“上过学就可以当教师”的错误思想。

4.综合实践课程

在全科型教师培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课程,就是综合实践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类课程呢?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生成为教学能力。综合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实习、课堂观察、教育调查、实验等多种形式。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通过实践再生成为新的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综合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虽不是最大的,却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培养全科型教师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这四类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无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还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科教师都是小学教育高速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瑞,周海银.全科教师培养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现代教育,2019(07).

[2]何志成.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3]刘庆昌.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04).

[4]吴思孝.教师专业精神:内涵、价值与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课程设置核心素养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塑造中的应用
——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及塑造研究》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