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的广西糖业发展新格局研究

2021-05-11 06:45黄世明
甘蔗糖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糖业食糖广西

黄世明

(中国人民银行来宾市中心支行,广西来宾546410)

0 引言

食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而蔗糖占到我国食糖产量的85%左右[1],李克强总理2021年3月6日提出,要力争在蔗糖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蔗糖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年产糖约600万t,区内销售约50万t,出口较少,90%为国内市场消耗[3]。国内外价差导致进口食糖猛增,造成我国食糖明面产不足需,实际供给过剩 200万~300万t,东盟一些国家甚至利用糖浆进口关税政策漏洞,从别国进口白糖加水溶解再向中国出口,2020年我国进口食糖527万t、糖浆107.96万t[4],创下新纪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食糖进口国。而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蔓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外高额补贴出口,“ABCD”(即美国ADM公司、美国Bunge公司、美国Cargill公司、法国Louis Dreyfus公司),四巨头垄断农产品贸易及定价,原糖价格年内最大波幅达 70%[5],严重影响着国内食糖供给安全。从全球看,预计 2020/21年榨季产糖 1.69亿 t,消费1.738亿t[6],其中巴西产糖3840万t,印度产糖3100万t[7],印度补贴食粮出口力度依然大,财政出资350亿卢比补贴600万t食糖出口[8]。深受国际市场影响,以巴西、印度等主要产糖国为中心的“中心-外围”世界食糖格局,显著变化是发达国家逐步压缩生产,减少制品加工越来越专注于贸易和销售[9]。在此背景下,广西糖业应该以广西区内循环为主体,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应对国际糖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的糖业发展新格局,有很强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三循环发展格局框架

构建广西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的糖业新发展格局如图1,即发挥广西作为我国最重要产糖区的优势,着力保障国内需求,以构建好区内糖业循环为基础,坚持广西为主体,促进巨大的国内市场循环,有效切入国际糖业循环圈。下文将从供需、产业、市场、体制、民生和金融等 6方面,探索如何在区内、国内和国际3个区域有效促进糖业产业循环。

图1 广西糖业发展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发展格局

2 三循环发展格局内容

2.1 坚持走糖业供需循环

走糖业供需循环就是全面改善和提高糖业供给与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提升广西糖业供给体系对我国食糖需求的适配性,是三循环体系的关键。

近年来,广西食糖年产量保持在600万t左右,占到全国60%以上,2019/20年榨季,中国食糖自给率降至69%,2020年进口原糖和进口糖浆创历史新高。进口糖凭借低廉的价格优势,严重挤压着广西糖业的生存空间。现阶段国内糖业供给与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都亟待提升。从广西看,区内需求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内需潜力和市场优势尚未充分展现,目前广西仅能生产低端产品;从全国看,供给缺口严重,广西白糖满足不了国内需求,食糖供给缺乏有效支撑,表现为低端的食糖产品不能满足,中高端产品供给也匮乏;从全球看,国际食糖成本远远低于我国,并且一些国家实施保护产业政策,实行出口补贴政策,如印度通过了提供360亿卢比为2020/21年榨季600万t食糖补贴的出口方案[8],这对我国糖业冲击大。我国是一个食糖消耗大国,如果过分依赖食糖进口,一旦国外主动断供或发生突发事件,将使食糖安全受制于人。

坚持走糖业供需循环,提升国内糖业供给与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是广西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广西视角来看,应借国内巨大消费市场,加快糖业发展,加大供给能力,满足国民需求;从全国视角看,我国应从保障食糖安全战略高度,提高自给率,减少对国外依赖度,优先采购国内食糖,把着力点放在国内供给基础上,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刺激国内生产,保护制糖产业和国内市场,限制进口规模,打击食糖走私,参照国际做法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糖产业免受外糖冲击;从国际视角看,保障进口来源的稳定很重要,短期来讲,可扩大食糖来源国渠道,避免来源过度集中在巴西、泰国等地,中期来讲,广西应立足区内,探索“走出去”路径,深化与东盟、非洲国家糖业合作,到国外建糖厂实现本土化生产,支持糖企并购[3]。

2.2 坚持走产业循环

食糖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坚持走糖业产业循环,就是要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基础,贯穿甘蔗种业研发、甘蔗种植、糖企加工、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生产、流通、销售等产业链条。

从广西看,当前制糖产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但定位模糊、产业集聚辐射效应弱、创新能力不足及高科技含量低,“有产业,不体系”、“有链条,不循环”、“有加工,不精深”、“有要素,不协同”等问题依然严重[10]。而我国食糖自给率不足 70%,一旦外国采取制裁措施,很难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建立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循环体系十分必要。国际上,农产品市场是高度垄断的,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权,他们通过垄断资本优势,形成新型供给体系,利用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不成熟,控制农业产业链。业内 “ABCD”四大贸易商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并控制了全球主要农产品的价格[11-13]。在食糖贸易领域,它们同样也占主导地位,全球最大食糖贸易商 Alvean公司 2019~2020年占全球食粮贸易量的20%,嘉吉公司拥有50%股权[14]。

坚持走糖业产业循环,构建完整、流畅的产业链,从广西看,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高质量推动糖业产业发展。在做优做强传统制糖业的基础上,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广西蔗糖研发新产品,并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蔗渣利用向木糖醇、木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糖蜜向食品、化工、饲料等应用领域发展。广西糖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水平为国内行业领先,大部分制糖企业集团都有综合利用分厂或车间,综合利用产品30余种,糖蜜酒精和活性干酵母、糠醛、有机生物肥等生产能力强,蔗渣、糖蜜、滤泥等利用率均达100%,蔗渣制浆造纸产量居世界第1,蔗渣发电量居全国生物质发电第 1,形成了若干条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广西来宾市建成了全区最完备的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3],是坚持走糖业产业循环的良好示范。从全国看,要从食糖安全战略高度,对食糖行业特别是对广西糖业实行更强的扶持政策,通过适当的手段如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限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农业补贴、财政补贴、关税、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产业政策,打破国际垄断组织产业控制。从国际看,我们要吸取大豆产业的教训,避免被国外垄断企业采取产业链战术切入“微笑曲线”①微笑曲线理论是附加价值理论,1992年由宏基集团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就是微笑嘴巴状的曲线,两端代表研发和市场,中间代表产品生产,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研发和市场,没有研发只能做代工或代理,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周期过了也不能实现价值。两端,并以其资本优势突破种子和销售环节,从而控制整个产业[15]。

2.3 坚持走市场循环

坚持走市场循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循环体系,就是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障糖业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得以激发,这是食糖安全的坚实保证。

广西每年产糖600万t,在广西区内销售仅50万t,不到10%,其余依靠广东、福建、江苏、湖南、上海等地销售,广西蔗糖90%的市场在省外。市场流传“桂糖卖不过长江”的说法,是指广西蔗糖销售多局限于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市城多被进口糖和甜菜糖垄断,这说明我国市场存在一定割据性。同时,国内进口原糖精炼厂逐步蚕食国内糖企市场,从2011年开始,它们快速增长并逐渐占据沿海主销售区,全国19家合计年加工产能1204万t的原糖加工厂全部分布在沿海省份,其中长江以北的省份11家,产能869万t/年[16]。如何更好地打破广西蔗糖贸易区域壁垒?这给我们广西如何促进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的糖业市场发展提出了新议题。

建立新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循环体系,从广西看,探索建立广西糖业辛迪加②辛迪加:Le Syndicat,垄断组织形式之一,指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组织。辛迪加内各企业不能独立地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原料,须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从而在争夺产品销售和原料分配份额上进行激烈竞争。它们在生产上和法律上虽保持独立性,而在商业上丧失独立性。,把广西10家集团近80家糖企聚集,设立销售公司统一销售白糖,也可将所有糖企白糖买下,再统一销售,有利于集中统一销售,有利于广西糖业降本增效,有利于提高桂糖在国内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更有利于应对国际糖对广西的冲击。同时,可以在建设广西泛糖产品交易中心,整合大数据建设广西糖业云平台,不断推广泛糖产品线上交易,完善仓储、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从全国看,有必要建立中国进口食糖卡特尔③卡特尔:Cartel,垄断组织形式之一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参加这一同盟的成员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站在维护国家市场稳定角度,根据国家需求而进口,防止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国际和国内糖成本差价谋取利益,可以考虑构建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的白糖储备格局;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糖业市场,增强我国糖业定价话语权。从国际看,食糖“中心-外围”的循环格局显著变化,西方国家退出生产领域,专注于贸易和销售[9],在微笑曲线型产业链中,牢牢把持着价值最丰厚的市场端。因此,在糖业三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坚持走市场循环,增强我国定价权、话语权十分重要。

2.4 坚持走体制循环

体制循环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加强宏观调控,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构建糖业循环体系的根本保证。供需双方平衡、产业转型升级、糖业科技创新、区内国内市场一体化,都离不开对固有传统利益格局的体制机制藩篱的破除。当前,构建体制循环体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是构建糖业发展新格局必由之路。

2019年广西颁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糖料蔗购销市场机制和订单农业;加快 76.67万 hm2甘蔗生产保护区建设和良种繁育;大力提高机械化率;建立完善物流、金融、科技等现代糖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战略重组。但广西当前甘蔗种植增长难、良种繁育科研攻关难、机械化率偏低、企业产能低规模小重组难,订单农业履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加上关税保护措施不力,广西享受配额内进口食糖每年不足15万t,约占全国总量的7.71%[17],难以对广西糖企反哺。

2015年,国家从战略高度,将广西33.33万hm2优质“双高”基地纳入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将广西和云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糖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实行“配额+关税”贸易管理模式,进口原糖以满足国内需求。

从广西看,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订单合同,全面放开甘蔗市场,完善糖料购销市场机制,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食糖临时储存机制,设立糖业风险调节资金,引导金融支持,把蔗糖产业打造成为具竞争力的广西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向国家建议按产量分配原糖进口配额,用所得利润反哺广西糖企。从国家层面看,需要深刻认识对外经济关系的特殊性,一个国家,无论何时,也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开放都是有条件、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极端方法论下用开放或封闭来形容一个国家经济体系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片面观念,是不正确的;早在殖民主义时代半殖民主义时代就已证明,我国农业领域对外国资本过度开放会加剧经济不稳定[18]。我们应发挥我国政治体制优势,在政府引导下,坚持走区内国内循环,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农业的重视程度。有研究认为,有必要对我国重农主义即重农轻商再认识,国内的商业也重要,但没有农业那么重要,这反映了国家利益与既得利益集团利益之间的差别,既得利益集团认为从事商业比较轻松,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暴利,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看,国内商业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16]。粮食方面的经验值得糖业反思,我国粮食进口多,并非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国内外粮食每吨差价1000元,导致进口不断增加,国产粮入库,国外粮入市,造成粮食库存严重,冲击国内粮市,谷贱伤农[15]。当前进口食糖配额制下,国内外食糖价差较大形成逐利型进口[6],难免会存在既得利益集团通过进口获利,与国家支持糖业发展政策相左效果。造成国内食糖市场明面产不足需,实际供给过剩,导致糖价“外强内弱”[14]。在原糖进口配额政策上,建议按各省食糖产量分配进口配额,所得利润全部反哺国内食糖主产区,支持糖业持续生产,有必要建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食糖进口,维护国家产业稳定。

2.5 坚持走民生循环

民生循环就是以保障国内民众对食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全球性重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供需失衡、价格波动等压力,在中长期内建立更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供求体系、保障体系、产业链和国际糖业贸易等。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广西糖业畅通区内国内大循环的基点,也是其目标。从广西看,糖业是促进广西地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边境安宁的重要支撑,是广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广西种蔗93个县域中,曾有国家级23个、省级19个贫困县,全区农民种蔗年收入3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来自糖业比重超过10%的县超过10个,扶绥县财政收入近50%来自糖业[3]。广西糖业民生循环体系的健康运行是构成我国糖业经济良性运行轨道的基石。从全国看,确保甘蔗种质资源安全是糖业民生循环的命门。蔗种是糖业“芯片”,而种质资源可看作是芯片中的晶圆,种质资源是蔗种的“卡脖子技术”。种质资源是品种培育原材料,决定育种未来,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基本完成全球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目前我国育种企业仅能使用国外20年前专利过期的种质资源[19]。我国36个糖业品种中,有 26个母本、13个父本是外引品种,新 CP和新台糖品种大多作母本,只有 4个品种父母本是我国自育品种,并且亲本崖城 90-31和崖城73-512真实性受怀疑[20]。2019/20年榨季,桂糖42号、ROC22和桂柳05-136分别占到我国甘蔗种植面积 22.79%、20.92%和 18.57%[21],但它种质来源不容乐观,ROC22是从台湾引进,桂糖 42号父本是桂糖92-66,母本是ROC22,桂柳05-136父本是美国CP81-1254,而母本是ROC22,种植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62.28%的甘蔗品种,但却没本地父本母本,国外种质资源依赖程度高。只有解决了糖业“芯片”问题,我国食糖民生需求才有保障。

2.6 坚持走金融循环

糖业金融循环,就是将金融活动置于广西糖业三循环体系中,构建与糖业发展相适应的纵横交错且持续循环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血液,保持糖业与金融良性循环,有利于糖业产业发展。坚持走糖业金融循环,要从信贷规模、信贷期限和信贷产品等方面保障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要保持信贷规模上循环,广西糖业产业链贷款余额保有量约700亿元,要在这个规模之内,不抽贷不断贷,让其循环流动。具体到各家企业,可综合考虑近3~5年糖厂年均产糖量、贷款月均余额或订单合同收购甘蔗量,尽可能精准测算并保障其信贷规模需求。

(2)要保持信贷期限循环,不随意缩短贷款期限,造成贷款期限与糖业需求期限错配,适当延长贷款的期限。具体到各家企业,可综合考虑糖厂近5年盈利情况、贷款月均余额、信用状况,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避免频繁续贷产生过桥费,降低糖业融资成本,保障企业有更长时间进行循环。

(3)保持信贷产品适时更新,加大信贷供给侧改革,可借鉴粮棉政策性信贷方式,把广西甘蔗收购贷款列入政策性扶持贷款;同时将甘蔗收购资金纳入优先供应,保证信贷规模;探索糖业产业链抵押质押、蔗农信息体系建设、糖料蔗价格指数测算,引导信贷风险补偿和糖业产业引导资金发挥作用[3]。

坚持走糖业金融循环,从广西看,要以区内金融机构贷款为主,充分利用好34665.55亿元存款资金(2020年末),同时引进国内或国际信贷资金,促进信贷良性循环。从国内看,202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32165亿美元,比紧随其后的日本、瑞士、沙特、台湾相加还多,但有70%的外汇是以美国国债和机构国债方式储备,难以运用[22],这种外汇储备没有转化为投资,这就好比穷人做债主,不见得是好事[23]。因此,发展国内大循环经济,必须在国内环境上下功夫,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实行进口替代,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可从消减巨量外汇储备入手,减缓引进挤压我国企业市场空间和转型升级的外国直接投资、严格审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融资、使用美元储备适度回购部分外资企业[24],与其到海外进行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投资,不如收购看得见的国内外资企业,如2016年9月,南宁糖业通过成立产业基金,收购英糖集团旗下广西博宣、博华、博庆等5家糖企[25]。

3 结语

本文探索构建了广西区内-国内-国际三循环糖业新发展格局,分析畅通广西区内循环、满足国内食糖市场需求、融入国际糖业循环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改善供需结构、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优化市场体系、加强体制调控作用、重视民生保障和丰富糖业金融服务等对策。以期促进广西乃至中国糖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广西在构建国内糖业循环保障国内供给起主导作用,有效应对国际糖市冲击,保障我国食糖安全,发挥糖业作为广西、云南地区扶贫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糖业食糖广西
广西贵港
欢迎订阅2022年《广西糖业》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广西召开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勐拉镇甘蔗种植现状和对策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2015/2016种植季菲律宾预计食糖产量215万—219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