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在髌股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

2021-05-11 06:30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结点关节炎针刺

冯 超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266000

髌股关节炎主要是因为髌股关节间隙变窄,属于最常见的膝关节相关疾病[1]。发病机制中股四头肌功能障碍是引起髌股关节炎的最主要原因[2-3]。研究提示[4],髌股关节炎者其股四头肌肌腹处可触及多处明显的筋结点,对此种筋结点加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膝前疼痛[5]。针刺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极具中医特色的微创治疗手段,其能得到松解、切割、剥离等多重作用。本研究选择2018 年3 月至2020 年2 月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我院)收治的髌股关节炎患者,应用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在髌股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髌股关节炎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诊断上符合中华医学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标准[6],均存在明显的膝前部位疼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X 线片表现为明显的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纳入标准:诊断明确,年龄50 ~75 岁,触诊可及明确股四头肌肌腹部位条索状筋结,入组前均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明确的风湿性或类风湿性膝关节病变、既往髌骨骨折、既往髌骨周围软组织损伤者,膝关节相关韧带和(或)半月板损伤、股四头肌原发性疾病患者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以及存在针刺治疗相关禁忌证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25 例,年龄50 ~75 岁,平均(63.3±1.8)岁,发病部位:左侧15 例,右侧者15 例,双侧10 例,病变时间1 ~9 个月,平均(6.2±0.5)个月,入组时体重指数23.0 ~29.0 kg/m2,平均(25.1±1.1) kg/m2;对照组男14 例,女26 例,年龄50 ~75 岁,平均(63.2±1.7) 岁,发病部位:左侧14 例,右侧者14 例,双侧12 例,病变时间1 ~10 个月,平均(6.3±0.5)个月,入组时体重指数23.0 ~29.0 kg/m2,平均(25.0±1.0) kg/m2,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变时间及入组时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膝关节腔内玻璃酸钠(上海昊海科技,国药准字H20051838,批号20171205)注射,每周1 次,连续5 周为1 个疗程;观察组:实施针刺治疗,治疗是保持患者仰卧位,患膝稍屈曲,触诊明确髌骨底、髌骨边缘及髌骨尖,并确定膝前触痛点,依据解剖学股四头肌肌腹走行,对股四头肌近端部位加压触诊,明确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以筋结点为针刺部位,通过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单手进针法进行针刺治疗,每次进针深度以至肌肉层与骨面之间为标准,通过提插法调节针感,多次提插结合适当针刺角度调整,患者出现局部和(或)向远端放射的疼痛酸胀感,甚至肌肉抽搐、弹跳、髌骨移动为最佳标准。针刺后每次留针15 ~20 min,每间隔3 d 治疗1 次,连续治疗8 次为1 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1 d 下肢神经肌电图中目鱼肌H 反射相关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疼痛数字评分(NRS 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出院时两组ROM 角度及Lysholm 评分;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

1.4 评定标准

下肢肌肉神经肌电图数据包括:比目鱼肌H 反射的波幅和潜伏期,使用Nikon 公司生产的Kohden MEB 9400 型肌电图测定,测定部位以腘窝侧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叉下2 cm 处为标准,测定过程中将对照电极放置在跟腱上约3 cm 部位;疼痛评定通过疼痛数字评分(NRS 评分)进行[7]:分值为0 分提示无痛,分值为10 分提示无法忍受剧痛,患者根据主观疼痛进行数字评定;并发症观察包括穿刺部位血肿、下肢肿胀麻木和治疗期间出现的爆发痛。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度通过ROM 关节活动度评分进行[8],并以特定膝关节角度测量量角器实施,其中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完全放松时为0°;膝关节功能评价通过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实施[8],得分在0 ~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膝关节功能越理想。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 进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同组间不同时间点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1 d下肢神经肌电图中目鱼肌H反射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1 d,观察组神经肌电图指标中比目鱼肌H 反射波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1 d下肢神经肌电图中目鱼肌H反射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后1 d下肢神经肌电图中目鱼肌H反射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波幅(mV) 潜伏期(ms)观察组 40 3.65±0.18 23.1±0.14对照组 40 1.63±0.11 28.5±0.20 t 值 60.562 139.894 P 值 0.000 0.000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疼痛N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N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 和治疗后48 h,两组疼痛NR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24 h 和治疗后48 h 观察组疼痛NRS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过程中疼痛NRS评分变化情况(±s,分)

表2 两组治疗过程中疼痛NRS评分变化情况(±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 <0.05,bP <0.05;24 h 和治疗后48 h,观察组疼痛NR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c,dP <0.05;为治疗后24 h 观察组疼痛NR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eP <0.05;为治疗后48 h 观察组疼痛NR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fP <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48 h F 值 P 值观察组 40 6.5±1.1 3.5±0.3ae 2.4±0.2bf 10.358 0.000对照组 40 6.6±1.1 4.1±0.2c 3.5±0.3d 6.967 0.003 t 值 0.407 10.525 19.295 P 值 0.685 0.000 0.000

2.3 出院时两组ROM角度及Lysholm评分比较

出院时观察组ROM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出院时两组ROM角度及Lysholm评分比较(±s)

表3 出院时两组ROM角度及Lysholm评分比较(±s)

组别 n ROM 角度(°) Lysholm 关节功能(分)观察组 40 118.2±1.9 85.3±2.7对照组 40 108.7±1.3 63.7±4.4 t 值 26.099 26.463 P 值 0.000 0.000

2.4 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比较

观察发生穿刺部位血肿、下肢肿胀麻木和爆发痛的情况,观察组发生2 例(5.0%),低于对照组的10 例(25.0%)(χ2=4.804,P<0.05)。

3 讨论

髌股关节炎其发病机制为髌股关节功能的紊乱进而导致生物力学改变,出现髌股关节位置及稳定变化而继发股四头肌功能障碍。以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提示,人体日常生活过程中,股四头肌如受到长期慢性的劳损,将可能导致股四头肌肌肉内部局部肌纤维运动终板功能的异常以及局部乙酰胆碱等致痛物质水平的升高,进而导致肌纤维肌节的缩短,引起股四头肌出现持续的收缩,从而导致股四头肌肌腹中出现肌内筋结点[9-10]。随着病程的延长,股四头肌肌力、肌张力等均出现明显异常,导致其对髌骨约束与控制能力的降低,导致髌骨运动轨迹紊乱、关节力线改变等,出现髌股关节软骨应力增高,关节腔变窄,关节退变等,最终引起膝关节尤其是膝前部位疼痛[11]。同时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存在亦将引起骨骼肌牵涉性疼痛的发生,且以膝关节前侧疼痛为主[12]。有研究提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存在是髌股关节炎病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亦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3]。

针对存在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髌股关节炎患者,本研究对照组实施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观察组则实施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 d 下肢神经肌电图中目鱼肌H 反射相关指标发现,观察组神经肌电图指标中比目鱼肌H 反射波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存在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髌股关节炎患者,实施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能有效的提高下肢肌力,改善肌张力。另外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疼痛NRS 评分变化发现,治疗后24 h 和治疗后48 h 观察组疼痛NRS 对照组。说明实施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对缓解患者疼痛有重要价值,且起效快。随后比较出院时两组ROM 角度及Lysholm 评分发现,出院时观察组ROM 角度大于对照组,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存在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髌股关节炎患者,实施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运动角度,改善膝关节功能[14]。最后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现,观察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下肢肿胀麻木和爆发痛的总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存在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髌股关节炎患者,实施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15]。

针对存在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的髌股关节炎患者,实施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选择针刺的部位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有别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结合反复提插进针法治疗,显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代谢产物蓄积,有效松解筋结点,缓解股四头肌肌束紧张状态,调节髌骨应力,恢复其力学状态,进而达到缓解膝关节疼痛的目的[16-17]。而且针刺治疗是最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手段,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避免了常规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导致的关节腔损伤、感染,且医疗费用低,创伤小,患者更容易接受[18]。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存在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髌股关节炎者,能显著改善下肢肌肉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运动能力,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结点关节炎针刺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清明的雨
LEACH 算法应用于矿井无线通信的路由算法研究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