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修长城对榆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1-05-11 16:57叶改芸
东方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榆林长城生态环境

摘要:榆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北部,与内蒙古大草原接壤,是草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最佳路线,为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扰掠,中原历代王朝多在榆林境内修筑长城,长城的修筑很大程度上是保护了汉族的农耕文化,但也使榆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态环境逐步遭到破坏,促进榆林沙漠化进程。

关键词:长城;榆林;生态环境

●   背景

榆林地处陕西省的最北端,东面临着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面连着宁夏、甘肃,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而向南是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最佳路线。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万多年前,就是“河套人”的生息繁衍之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祖先们就在榆林神木的石峁建了方圆4平方公里的大型史前石城。商代榆林的清涧县为游牧部族鬼方栖居地。西周时境内多游牧民族占据。春秋战国时晋、魏、秦的疆土都延伸到这里。秦统一六国后,是秦三十六郡之一的上郡。汉武帝时榆林城北的古城滩设龟兹属国都尉治所来安置降民。三国至唐之前,多属少数民族政权统辖:三国至西晋,是羌胡之地。东晋匈奴铁弗部的赫连勃勃建大夏国,筑大夏国都统万城。南北朝时设统万镇、夏州等。唐贞观二年,榆林分属夏、绥、银州。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建西夏国,榆林又归西夏统辖。元代长城以南为农耕地,长城以北为游牧地。明洪武二年(1369)始有榆林庄,永乐元年(1403)置榆林寨,成化七年(1471)建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将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往榆林城,辖长城三十六营堡,成为明九边重镇之一。清代将榆林卫改为榆林府。民国时榆林为陕北道,陕西蒲城人井岳秀统治近20年,榆林民风淳朴、治安良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必争之地。各朝各代多在此筑城建防,尤其是为防草原游牧民族而筑的长城,给榆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促进榆林地区沙漠化进程。

●   长城对榆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榆林地区并不是“山高尽秃头,灘地无树木,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的荒凉之地,而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这里有成片的水田,有茂密的森林,有碧绿的草原,还有成群的牛羊马匹。榆林境内出土的史前遗址和汉代墓葬就是很好的证明。榆林神木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峁遗址,占地4平方公里,比5个故宫的占地面积还大,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组成,在皇城台出土了大约几十万头左右的绵羊骨头。考古专家认为,4000多年前的这里,地貌起伏缓和,河流交汇,水草丰美,周边不仅种植农作物,还有大量的草原羊群,是农牧业都发达的地区,下然如何会建起一座规模如此宏大的古城呢?汉朝尚书令虞诩在给汉顺帝上书的《议复三郡疏》里也记载,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榆林境内出土的汉代墓葬壁画也描绘了许多的农耕农作图、放牧图、狩猎图等,侧面反映出秦代乃至东汉时期榆林还是一个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美的绿洲。然“北控河套,南屏关中,东扼雁朔,西卫宁夏”的重要地理位置使榆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争夺战此消彼长。争得榆林之地者多在榆林与内蒙接壤之地修筑长城以防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在榆林境内筑过长城的朝代有战国七雄的魏、秦两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隋朝及明朝这几个朝代,他们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农耕产业,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长城的修建和使用过程中,逐步就引起了榆林生态环境的变化。

2.1在建筑长城的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

长城属于军事设施,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多易守难攻。战国时期,魏所修筑河西长城经榆林境内的绥德、米脂,至榆阳区的鱼河堡。秦惠文王至秦昭襄王时期所筑的长城到陕西,一支经绥德到上郡治所,一支经靖边北折东行至榆阳、神木,最后到内蒙古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边。秦统一六国后修的万里长城经榆林境内的靖边、横山、神木、榆阳等地。隋为防北方突厥入侵,修了西起宁夏经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跨内蒙鄂旗到达山西大同的长城。而明是在榆林筑城规模最大,用工最多,且修筑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大边二边长城及延绥镇三十六营堡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为明北方边疆的安定起了重大的作用。榆林历代所修的长城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建造特征。府谷长城以本地黄土夯筑为主,土质纯净,并利用梁峁沟壑等自然险共同构成防御体系,建筑外侧多包砖。神木长城多利用悬崖沟壑等自然险与夯筑墙体一起形成防御体系,夯筑黄土墙体中含有大量的料礓石,部分墙体用片石或石块垒砌,建筑外侧多包石头。榆阳、横山、靖边等多沙之地修筑的长城以夯筑为主,夯土中夹杂大量的沙土,建筑多包砖。在定边荒漠草滩地区的长城以夯筑而成,夯土中含大量的细沙,盐碱含量较大,建筑外侧多包砖块。总之,榆林长城有的筑于起伏的黄土梁上,有的筑于平坦的毛乌素沙地里,有的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挑堑成墙,无论哪种,其建筑材料多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筑城建堡所用的大量砖块、石灰等都是就近烧制而成。烧制这些砖块、石灰等要砍伐大量的树木柴草,做烧砖烧灰的燃料。夯墙用的成吨黄土沙石等都是随处挖取。恣意的攫取势必破坏了植被,破坏了土地,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等生态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长城附近,对榆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明显的。

2.2长城线上发生战争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历史上榆林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北控河套,南屏关中,东扼雁朔,西卫宁夏,为九边锁钥,雄镇三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就已将长城修到阴山山脉,连绵起伏的阴山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线,游牧民族从苦寒的高原下到阴山脉的南麓,就有了一定的农业缓冲带,更别说阴山以北的河套平原了,游牧民族农业种植有限,向河套平原挺进及越过长城到汉民族居住地来掠夺成为必然,而在冷兵器时代,“一墙可抵百万兵”,游牧民族能骑善射,他们的骑兵虽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对于城垣防御却无能为力,榆林境内的长城虽有部分是少数民族政权修筑的,但大多都是汉族统治者为防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在长城线上发生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长城并不是防御的最前线,而是攻击的起始线和交通线,纵深之地才是敌我双方的主战场,防守的这一方将长城以外相当宽阔地带的树木砍伐干净,以利于防守;而进攻一方不可避免要在战争中踩踏损坏植被。这种现象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对榆林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2.3驻军屯田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

榆林北部是广阔的沙漠和草原,地势平坦,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突,北方游牧民族屡次向南攻掠,使边民苦不堪言,为保障边疆安全,戍边将士数量庞大,秦时大将蒙恬领三十万驻守上郡,明时仅榆林镇的驻军达五万多人,解决驻军口粮成为边防事务的重中之重,所以长城沿线屯田垦荒成为必然。屯田垦荒对巩固边防和社会安定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由于其沿线的山地、高原较多,地形坡度较大,而且春季多风沙夏季多暴雨,因此土壤水蚀和风蚀都很强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从秦代起,榆林地区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战火弥漫,人口增多,为保障生存滥垦滥牧日趋严重。例如明朝在长城沿线屯田,即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明朝中期以后,人为形成的毛乌素沙漠南进,不仅淹没了榆林镇附近的土地,并且越过长城,堆埋城墙,使边将头痛不已,多次清除长城城墙积沙,但治标没治本,最终也没有成功。

明朝中后期,蒙汉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明朝廷在榆林境内的长城沿线上开设了多处贸易互市,长城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不再是防御的重点,延绥镇长城中路、西路多被黄沙掩埋,放眼望去,四面黄沙,不产五谷,严重之处,沙土埋没墩台,与城墙相平,人们骑马就可以越过长城。

总之,屯田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很明显。

2.4农耕扩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长城的修筑和使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减少了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对长城以南农耕经济的侵扰和破坏,保护了农耕文明,保护了农耕生态体系,使汉族的农耕一直向北扩展。战国期,已经将长城筑到了阴山线。秦统一六国后,将燕、赵、秦长城联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驻守今榆林一带,蒙恬北逐匈奴,在匈奴退出的地方设郡设县,将内地人口大量迁徙到河套地区进行屯垦,使农业扩展到了阴山以南地区。西汉前期又在秦长城基础上扩建汉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迁徒民众,巩固边防。公元前120年的一次关东大水,就迁关东贫民达70多万到陇西、上郡等。大量的移民和戍边士卒在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种植谷物,加之黄士高原原有的农耕产业,新兴的农业尤为繁荣,堪与关中平原相媲美,在当时被称为“新秦中”。但黄土高原位于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气候较干旱,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黄土高原适宜于农、林、牧结合,而盲目的扩展农耕,势必破坏森林和草原,使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流失日趋严重。西汉末年土地破坏就已经相当的严重了,“新秦中”农业区开始衰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使黄河泥沙剧增,黄河下游洪涝频繁。盲目的农业扩展引起生态环境变化显然也是明显的。

●   结语

总之,修筑长城对榆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种恶性循环,首先是地表植被破坏,裸露的地表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量的黄土泥沙流入黄河从而影响河流和地下水等水文条件,河流不畅又引起大气层下面的变化而影响气候,并使气象灾害增加。长城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使榆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促进榆林地区土地沙漠化进程。

(作者简介:叶改芸,文博馆员,大学本科,单位: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1.孔繁德,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长城位置的移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2.王富春,榆林的历代长城,陕西省榆林协力印刷厂,2015年12月。

3.惠永明,榆林纪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榆林长城生态环境
美好教育三秦行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长城,长城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