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应用

2021-05-11 16:57陈根翠
东方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应用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顺势而生,在文物保护中应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有利于高度还原文物图像内容,这对文化遗产留存、文明传承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当前文物数字化保护现状,以及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意义,最后重点探究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路径。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促进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与文物保护实践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物保护;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分析

近年来,数字图像修复活动如火如荼得开展,文物信息修复期间,数字修复技术十分可行。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及先进硬件设备,解决信息缺损、图像消退等问题,大大提高复原有效性,使文物在文化传播、历史见证中的功能作用全面发挥,真正优化文物保护效果。由此可見,分析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其现实性意义不言而喻。

●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基本介绍

1.1定义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指的是,借助现代化技术修复数字图像,并对信息缺失、信息内容不清晰等问题系列化处理。其中,K-均值聚类算法、偏微分方程式算法,以及关键技术(以变分PDE模型和纹理合成为基础的图像修复技术)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初期,数字图像修复思想萌发,这为图像数字化修复实践给予指导,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创新,数字图像修复效果全面优化,这对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1.2特点

第一,应用广泛性。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外国市场,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当技术功能丰富化,则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用户群会逐渐扩大,这对技术大范围推广有促进作用。第二,检测自动性。工作人员操控此项技术,经扫描实现自动检测,进而确定待修复区域、定位修复目标,为数字化修复模式启动做足准备工作。正是因为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实用性较强,且功能丰富,所以能够用来保护文物,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   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1文物保护现状

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而且在优秀文化传承、历史文明见证中起到载体作用。随着时间流逝,文物印记湮灭现象普遍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保护难度,不利于文化的完整传承,以及人类文明的延续,并且文化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文物领域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如理化反应破坏文物整体状态、人为操作不当导致文物损毁等。即便文物修复操作逐步落实,但整体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以修复师手工修复为例,由于此项工作对技术精湛度提出较高要求,所以修复师应在技能方面深入钻进,逐渐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且修复师还要保持认真态度,集精湛技术、钻研精神、认真态度、耐力于一体,将修复操作失误率降到最低,否则,文物收藏价值无法保证。除此之外,修复师综合素养、文化认知水平高低不等,所以文物复原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从总体来看,人工修复文物法的误差存在是既定事实。

2.2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相应加快,以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为切入点,这项技术在先进技术辅助下,逐渐提高实用性和有效性。以传统图像处理方式相比,数字化图像载体主要是计算机、软硬件,然而传统图像呈现载体是纸张或胶片。从载体自身特征来看,纸张、胶片的存储要求较高,一旦环境温度、湿度不达标,或者受外力影响,极易影响图像信息完整性,难以优化图像修复效果。如今,数字化图像普遍存在,同时,信息存储方式相应改变,这为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灵活应用起到铺垫作用。文物保护过程中,借助数字图像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实现这一目的,具体来说,借助计算机工具,对待修复的文物客观评估,工作人员根据评估结果获知文物修复的可行性措施。当文物修复活动稳健推进,能够缩短文物修复时间,还能预防修复期间存在的负面影响,真正加快文物复原进程,将文物综合价值最大化发挥。

●   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路径

之所以图像修复技术能成为文物保护的有效路径,主要是因为该技术与文物修复存在一致性目标,且修复原理大体相同。当计算机虚拟模块功能启动,无需像修复师那样手动操作,而是通过计算机建模、精准修复,通过全过程控制变动因素来减少误差,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修复目的。

3.1相关注意事项

数字图像修复期间,修复人员应保持严谨态度,并注意影响因素的精准包括,确保文物保护活动又好又快推进。具体来说,修复人员事前获取文物信息,通过网络资料搜集、实地走访、专家访谈等方式确定文物质地,并对文物进行类别划分。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图像采集技术能够提取价值信息,进而得知文物损毁原因,为修复方案针对性制定提供依据。为高效、便捷完成数字图像修复文物任务,务必在丢失、损坏部位专项分析数字图像信息,为文物复原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从而缩短文物恢复进程,将文化保护效用最大化。除此之外,灵活切换修复技术,在多种技术协调协配下,顺利进行文物复原。

3.2虚拟修复技术

文物修复师主要借助虚拟技术,以及辅助的计算机技术获取图像信息,并对缺损部位进行信息填充,确保填充、处理的图像能够达到高度还原要求,同时,视觉效果良好。在此期间,修复人员通过联用多种技术进行图像复原,这既考验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又对心理、视觉等方面的协同配合能力提出较高标准,确保数字图像修复文物效果达到预期,最终为文物保护实践奠定良好基础。数字图像虚拟修复技术属于新兴产物,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应客观掌握文物修复需求,并综合分析文物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复原图像。立足文物修复的实际需求,很多出土文物、存世文物普遍存在病害,即便病害类型不同,如裂缝、霉变、褪色等,这不仅会影响文物观赏价值,还不利于文物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缩短文物复原时间,使复原效果整体优化,计算机虚拟修复技术具有实用性和必要性。计算机虚拟修复技术应用原理总结为:客观评估待修复文物、数字图像,借助偏微分力程理论、统计学原理建立预测模型,同时,估算未知区域,尽快制定文物修复方案,使文物修复工作在短时间内优质完成。

3.3有效算法具体应用

对于K-均值聚类算法,文物修复人员基于中心点确认,专项处理图像缺毁问题。这一算法应用步骤:确定给定类数K→以集方式表达数学函数→定位图像中心点→划分集的类别→划分各类数据→函数公式运算得出函数结果→获得修复图像。对于元启发式算法,通过聚类、发现、开发、勘探环节实现聚類中心的全局搜索,并动态优化计算流程,获得最终结果。与上述K-均值聚类算法相比,这一算法具有精度高、时间短、质量优化、稳定性强等优点。对于偏微分方程式算法,基于能量和数学模型评估待修复图像,并利用热传导方程式分析函数变量,最终总结因灰度值变化规律,使数字图像修复工作稳步推进。

3.4案例分析及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部分文物外观损毁,无论是为了保护文物自身价值,还是捍卫碑林博物馆文化阵地,都要秉持复原如初原则。针对清雅石雕复原时,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PDE修复模型,并精准计算裂痕数据,通过四周像素数值填补缺失的像素数值,逐步复原缺失的信息,最终从视觉层面精细化修复。又如,修复明代泥塑普贤菩萨图像时,考虑到图像色彩一致性、气息浑然一体性,构建样本图像修复模型,将图像复原工作落实到细节,最终泥塑普贤菩萨图像视觉效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随着文物信息传播活动的持续推进,数字化文物图像修复技术向功能性、多样化发展,这能为文物保护提供技术层面支持,取得文物保护的良好效果。文物实体修复期间,大力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以便为文物保护工作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放眼长远,文物领域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使文物研究工作深入推进,为文物数字信息交流与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应有效运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为优化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既要注意技术应用的相关事项,又要灵活运用虚拟修复技术、有效算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大范围推广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由于历史文物保护要求逐渐提高,所以要与时俱进创新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尽可能丰富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经验,使文物保护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作者简介:陈根翠,单位: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雪瑾、李昕、徐艳杰,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字图像修复技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9,33(01):P40—46。

2.刘飞达,浅析文物保护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02):P211—212。

3.张渲茹,文物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J],数码设计,2017,6(09):P30+33。

4.魏强,探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5):P64。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应用分析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