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服务需求侧管理

2021-05-12 18:52陈华杨铖
开放导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举措金融服务

陈华 杨铖

[摘要] 注重需求侧管理需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确保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肌体的血液,需要服务好需求侧,但消费金融的健康度有待提升、金融体系对金融风险的定价能力不强、金融体系“脱实向虚”等问题,成为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的瓶颈。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货币供应和投资转化、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金融服务和民生保障、金融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的关系。要以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刺激投资需求、拓宽投资空间,畅通国际循环,坚持提质增效并举为原则,提高金融服务对消费需求升级的适应能力,优化金融服务结构、提高金融服务需求侧的质量,畅通金融血脉、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打通需求侧堵点。

[关键词] 需求侧管理   金融服务   新发展格局   举措

[中图分类号] F124;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2-0052-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性研究(20&ZD0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模糊惩罚与宏观审慎监管下的存款保险去周期定价研究(71871129);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全产业链风险计量及其管控协同体系构建(tscy20180401)。

[作者简介] 陈華,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金融脆弱性、金融科技等;杨铖,通讯作者,山东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

一、需求侧管理的必要性及现实背景

(一)需求侧管理的必要性

1. 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经济的管理离不开对供给和需求的管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无效产能,增强有效供应,化解系统性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效果的背景下,需求侧作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能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提高消费,牵引供给。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创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都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均等化、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改革,也包括财税、城乡融合、户籍、区域、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的制度性改革。

2. 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以民为本,立国为民”的初衷和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重要的体现。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超过4亿。纵观过去70年的世界发展史,人均GDP曾经达到甚至高于我国目前水平的国家超过一百多个,但是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只有13个,这说明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富有和落后”两个异质性极强的世界中。而需求侧管理中的有效需求,以共同富裕和社会安定团结为前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经济双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以“三驾马车”拉动为主的发展局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国内需求,必须要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基于此,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推进需求侧管理,有利于发挥内需对生产发展的牵引力,有利于提高“供给侧改革”的效率,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有利于构建强大的国内经济大循环。

(二)需求侧管理的现实背景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则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刺激需求一直是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路径,而需求侧管理显著区别于传统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动态性、全局性、长期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等全新内涵特点。短期来看,需求侧管理是应对疫情导致的内需不足而做的政策调整;长期而言,需求侧管理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本质上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延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补充。

1. 消费占比偏低,发展潜力巨大

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能够引导市场转型和生产变革,进而优化经济社会产业结构。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其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为38.8%。以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时间为节点,美国、日本、韩国同期居民消费所占GDP比重分别为60.5%、53.9%、51.8%,均高于我国同期居民消费所占比重。这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比低、发展潜力大的现实状况。消费占GDP总量比重低,其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消费增长存在多项制约因素: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收入是消费的前提,自201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持续跑输实际GDP增速,居民消费能力有限;二是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在居住等服务类消费占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在其他消费方面的严重不足,阻碍居民的消费升级。

2. 传统的投资模式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投资是我国传统经济调控思路下扩内需的核心切入点,也是我国过去经济出现放缓以及下滑时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比如,基建投资在2009年以及2014—2018年期间一度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帮手。然而,传统的投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传统投资会造成债务压力和去杠杆压力上升,引起宏观杠杆率在债务驱动模式下持续上行,破坏“去杠杆”措施的已有成果;另一方面,传统投资也容易引起资源型工业企业产能过剩,造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违背当下“去产能”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因此,投资需求管理需要在结构上有所调整,更强调有效性。

3. 外需波动幅度较大,增长动能不可持续

不同于消费和投资,外需具有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对全球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区域经济及政治动荡等影响因素高度敏感,因此,一般难以对外需进行稳定预测和有效规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体系造成强烈冲击,多数经济体长期停工停产,海外供给萎缩。得益于政府对疫情的科学管控,我国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出口快速增长,有力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但此特殊形势下的“全球红利”难以持续,部分行业出口面临回吐压力,未来全球供给大概率将向常态回归。同时,受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和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需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二、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肌体的血脉,与经济共生共荣。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肌体的血液,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重需求侧管理,需要金融为其全面赋能。这要求金融业在传统业务之外拓展新业务,提升业务发展质量、效率,从而促进有效扩大需求,助力经济良性循环。然而,现实中,存在金融无法良性匹配需求侧的问题。

(一)居民消费端:消费金融的健康度有待提升

消费金融服务有力促进了内需领域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部分金融服务的健康度不高有违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实问题:部分金融机构为谋取更大利润,致力于诱发居民的假性需求。所谓假性需求,即不符合居民收入水平的过度消费。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债务收入比已经从10年前的35%上升到90%,特别是“90后”,人均债务已达13万元左右。在此情形下,仍有一些金融机构通过不适当的营销宣传和大量误导性或欺诈性手段,将“普惠金融”异化为“掠夺性放贷”,诱导居民尤其是年轻人通过大举借贷的方式过度消费,导致出现大量逾期不还、“以贷养贷”“以卡养卡”等行为。过度消费在短期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可持续性不强,甚至会造成消费后劲减弱,有违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需求侧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管理需求引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健康度。因此,需求侧管理需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的健康度问题。

(二)企业投资端:金融体系对金融风险的定价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长尾客户需求

企业是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对象,而其投资的实现需要足量资金,此间外部金融支持必不可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日益成熟,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金融体系对金融风险的定价能力不强,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更显不足。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其数量多、资产规模大,但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单一的传统金融风险定价模式,简单根据企业的历史财务数据、资产质押等情况确定信贷利率,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导致银行所服务的群体以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和大型私企为主,难以满足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长尾客户需求,造成金融体系服务质量差、效率低。

(三)实体经济端: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需求侧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但我国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具体来看,国内资本追求利润、保值增值倾向严重,比如,受“以钱生钱”投机行为及保险资本对房地产行业支持的影响,普通居民和企业纷纷涉足此行业,造成资金运转过程配置错位。同时,大量实体企业经营更多依赖于金融投资等非主营业务收入,开始不断寻求介入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的机会,使得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这必然会影响金融服务于需求侧。促进金融血液通过需求侧管道流向实体经济肌体,要从根本上扭转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

三、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

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均不是万能的,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利益杠杆,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所以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也有其弊端,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同时,仅依靠政府对资源进行配置,则会造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因此要将“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破除行政垄断,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集中,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调节,“熨平”经济周期。

2. 货币供应和投资转化的关系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信用扩张受到制约,需要防范投资转化率下降。一方面,应防范过于宽松的货币供给发生边际效应的递减,注意改善货币供应结构,使其与社会融资规模和GDP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促使社会储蓄高效转化为投资,将货币转化为信用,将分散的资本转化为支持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积累。

3. 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商业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和短期的定期存款占比仍较高,存款呈现活期化、理财化趋势,而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特点是量大、周期长,需要中长期融资支持,这就出现了长期资金需求和短期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出现资金的期限错配问题。银行业由于面临流动性管理、期限匹配、负债管理难度增加等困难,削弱了银行化短为长、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的能力。

4. 金融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关系

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金融领域上主要表现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虽然当前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趋势,但仍有不足,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可得性不足,偏远山区、农户、低收入群体、贫困户、老年人的金融服务相对不足;二是金融服务多样性不足,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服务不足;三是金融服务成本偏高,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总体上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但贷款利率仍偏高,过桥贷、抵押担保等隐形成本仍存在,综合融资成本仍偏高。

5. 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关系

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迅速发展和地方政府旺盛的投融资需求这两大作用力的推动下,财政风险呈现金融化传递和扩散的趋势,由于金融机构是地方债务的主要购买者,地方财政风险逐步从商业银行蔓延到其他金融实体,很多金融风险的背后是财政风险,金融问题和财政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防范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传递,地方政府应主动定期披露合并财务报告,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建立财政义务双重评估体制。

6.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监管与创新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面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机制落后,对证券化产品复杂程度缺乏系统性认识,终将带来巨大灾难。金融创新给金融监管带来全面挑战,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金融创新,应当秉持审慎包容的态度,正确处理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做到趋利避害、规范发展。一要将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督促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三要大力推进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坚决打击以创新为名义冲撞法律底线的行为。

7. 金融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的关系

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债务成本上升,企业经营风险极易向金融系统传递,并最终会反映到金融风险中。同时,金融风险的暴露也反映企业的经营问题。经济下行阶段,金融杠杆可能会进一步放大企业债务负担和融资困境。

四、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的着力点

(一)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

金融服务需求侧必须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需求侧管理目标不是简单的需求总量的扩张,而是在释放总需求潜力、总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需求质量的提高,以高质量需求引导高质量供给,关键核心是树立新发展理念,继续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以及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线上消费(如互联网医疗、线上体育和教育等)和线下消费有效融合。

一方面,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要发挥消费对高科技产品、新型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以此带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和发展应用。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消费能力的提升。通过资本市场改革、优化消费环境等方式,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保险行业以及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清除金融市场壁垒,使资本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逐步建立起高效、便捷、畅通的金融通道;根據各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分别布局,宏观层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完善城市金融基础设施,微观层面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战略,按地区、行业、需求等不同规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蓝图。

(二)刺激投资需求,拓宽投资空间

投资需求的增加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具有关键作用。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增长阶段,产能投放模式更加集约、更有效率,未来投资需求改革也不再是过去纯债务推动的粗放式投资模式,而是更加侧重于“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有效投资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投资需求的萎缩,而是投资方向及投资模式将会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粗放式投资改为精准帮扶模式,以服务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为主,激活民间投资活力。

新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成为金融创新动力源泉,伴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发展,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金融业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趋势明显。因此,拓宽投资空间对于金融服务需求侧至关重要。对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应该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并规范第三方支付、众筹和P2P借贷平台等,在强化综合经营监管全覆盖的同时,给予其一定的试错空间,进而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审慎稳妥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新兴金融业态规范合理发展,成为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新引擎,并且优化新兴金融业发展环境,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供打下坚实基础。

(三)畅通国际循环,依靠多边体系平抑波动

受国际格局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外需波动幅度较大,2020年得益于中国疫情的科学防控,经济形势企稳,出口快速增长,对外供给增加,但以此种方法为主的经济增长点难以成为依靠,因此需通过多种方法畅通国际环境,平抑外需波动,借改革之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是经济肌体的血脉,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要充分发挥金融在畅通国际循环中的作用。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经济一体化等多边贸易体系来平抑外需波动,稳固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增强我国外贸环境的稳定性,同时弥补内部需求不足,减少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商品的依赖,形成全面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金融的本质在于资本的配置作用,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共享资源等途径,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稳定我国外部经济环境。

(四)坚持提质增效并举

需求侧先后经历了扩大总需求、稳定总需求、需求侧管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短期管理工具的调整,实现扩大总需求的目标。而当前的需求侧管理,紧紧围绕总需求增长的长期性、系统性,构建完整、系统的内需体系,注重拉动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在总需求的比重;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比重;扩大对外开放,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打通“双循环”的堵点。因此,需求侧管理必须侧重中长期、系统性的制度建设,以解决需求和供给之间长短期错配现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应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使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化解潜在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生机勃勃和提质增效。

[5] 陈希琳.中国金融业从混沌到大发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J]. 经济, 2018(18): 20-23.

[6] 王丛, 张在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17, 25(09): 28-34+49.

[7] 王永欽, 吴娴. 中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 抵押品渠道[J]. 经济研究, 2019, 54(12): 86-101.

[8] 马晓河. 中国经济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J]. 前线,2017(04):30-36.

[9] 刘亮, 李洁, 李明月. 供给侧改革应与需求侧管理相配合[J].贵州社会科学, 2016(07): 117-122.

[10] 逄锦聚. 深化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J]. 经济学动态,2020(10): 3-11.

[11] 陈子凡. 金融危机研究: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新视角[J]. 新金融, 2016(11): 37-41.

[12] 姜士伟. 供给侧改革行动逻辑的行政学解读[J].求实,2016(06): 66-71.

[13] 郑京平. 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J]. 开放导报, 2016(02): 42-45.

[14] 杨伟中, 余剑, 李康. 金融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金融研究, 2020(12): 75-94.

[15] 石华军, 楚尔鸣. 中国经济增长:需求与供给双侧发力[J]. 财经科学, 2016(02): 42-49.

[16] 张辉. 论“需求侧管理”的模式选择及应用[J]. 管理世界,2014(04): 175-176.

[17] 石朝, 陈子凡. 我国金融科技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审计, 2018(24): 52-53.

How Does Finance Serve Demand Side Management

Chen Hua, Yang Che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coordination of demand-side management and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o ensure sound circulation of economy. As the essential part of modern economy, finance needs to better serve the demand side. However, the health of consumption finance, weak pricing capability of financial system for financial risks, the financial systems being distracted from their intended purpose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s of finance serving demand side management. Financial service demand-side management should manage the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currency supply and investment transformation, financial supply and demand of real economy, financial servic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financial risk and enterprise operation risk.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consumption upgrading, stimulate the demand for investment, enlarge investment area, unblock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rais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bility to adapt to consumer demand upgrading,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nance serving demand side so as to better service the real economy.

Key words: Demand-side Management; Financial Service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easures

(收稿日期:2021-03-10  责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举措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