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统谋与南音(三)

2021-05-12 11:48陈燕婷
音乐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傀儡南音天保

陈燕婷

苏统谋于1955年元月正式加入晋江傀儡(提线木偶)戏班当学徒,当时16岁。他之所以会被剧团团长相中,就是因为他会演奏南音乐器,也会唱南音。虽然那时候已经变声,声音不太好,但是从小打下的南音基础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苗子。

据苏统谋回忆,解放初期,不管什么剧团,不管去哪里演出,都要送票给文艺群体,尤其是当地的南音社团,因为剧团、乐队里很多成员都是南音人。早期剧团都演传统戏,而传统戏音乐曲调很多都来自南音,所用乐器也有南音乐器,像高甲戏、梨园戏等都与南音有很深的关系。每次演出,南音人不光去看,还会顺便跟大家玩玩南音。深沪御宾社那些老先生去看演出时都喜欢叫上苏统谋一块儿去。当时还是孩子的他正好爱看戏、爱出场玩南音,所以每次都特别积极。

苏统谋十二三岁时,有一回大家去看泉州傀儡戏班演出,演出后南音人与戏班交流,老先生们故意一会儿让苏統谋吹唢呐,一会儿让他奏别的乐器。大家一看都说:“这个小孩这么小,各支傢私头[1]都还不错,可以培养!”傀儡戏班班主陈天恩一眼就相中苏统谋,当场提出让他跟着戏班演傀儡戏。当时戏班还不归政府管辖,只要班主觉得这人好用就可以直接引进。苏统谋当时想,讨海很辛苦,跟他们出来演出很不错啊,就真的跟他们走了,去了深沪附近的乌任演出。苏统谋的奶奶到处找不到他,有人告诉她说她孙子跟傀儡戏班演出去了,奶奶差点哭出来。她是缠过小脚的人,走路很不方便,但还是自己走了整整一埔路去乌任,找到苏统谋,硬是把他拉回家。她说:“你演什么傀儡啊?你想要穷死啊?你爷爷演傀儡演得一生落魄,演得吃不饱饭,你还要演啊?”苏统谋就这样被拉回来了。

安海古刹龙山寺

原以为去傀儡戏班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然而,陈天恩对这样一个好苗子并不放弃。

陈天恩是泉州傀儡戏班的班主,是一位很厉害的傀儡师傅。他的弟弟陈天保,是晋江傀儡戏班的班主,也是位厉害的师傅。两个兄弟来自泉州北门上村,祖上好几代人都是傀儡师傅,他们自己都不记得已经传了几代人了。这个家族世代开办傀儡戏班,招收想学傀儡戏的孩子。到这个班里的学员,完成学业需要五年零四个月。学员不但不用交学费,而且吃睡都由傀儡班负责,一年还给学员两套衣服,每个月给学员剃一次头。不过,这些孩子不用学多久就可以参加简单的演出了,比如一些庆典活动中的谢天、谢土仪式等。这类仪式简单些,也比较少人看,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去练习,而赚来的钱归师傅。

1952年,戏班取消班主制,几个剧团打乱重新组团。天恩、天保的傀儡戏班因为受到大家认可,所以二人分别担任泉州市傀儡戏剧团和晋江市傀儡戏剧团的团长。天恩的剧团主要由泉州傀儡戏班的原班人马组成,天保管理的这个晋江市傀儡戏剧团,人员来源就比较多样,有陈来饮陈来塔兄弟等人,有来自南安官桥下寮的人,还有些没被编入泉州傀儡戏剧团的人员到了晋江团,不过最主要的班底是晋江安海镇龙山寺的傀儡班。龙山寺是有名的千年古刹,历史悠久,信众众多,香火旺盛。傀儡班驻扎在龙山寺所在地安海型厝村,常年在龙山寺活动。以前民间流行一句话:“安海傀儡就钱弄”,讲的就是这个傀儡班,意思是根据信众给钱的多少决定演出长短。龙山寺宫殿群外有一个舞台,里面还养了一只大蟒蛇。苏统谋记得当时的负责人是华师、成组等人。戏班是一定要奉祀相公爷的,这是他们的祖师爷,龙山寺这个傀儡班同样也供奉了一尊相公爷。苏统谋小时候很顽皮,看见那尊相公爷嘴巴是会开合的,很有趣的样子,就拿东西去挑了一下相公爷的嘴巴。那些老师傅非常紧张,破口大骂,在他们心里相公爷是很神圣的。

天恩跟弟弟天保说起深沪有一个孩子条件非常好,大家都很疼他,很适合加入傀儡班,将来培养起来肯定非常好用,但是他奶奶不让他出来。天保很感兴趣,决定下回去深沪的话去看看这个孩子。深沪是个文艺演出的大点,就像安海一样,所以文艺团体经常要去深沪演出。那里人多好卖票。当时的演出可不象现在是包场制,每次演出都要由专人敲锣打鼓满地跑,通知大家哪里什么时候有什么演出,还有专人守在那里卖票。一般是在空旷场所围一个场地,或者借用祠堂作为演出场所。话说这位天保师傅非常厉害,他找到苏统谋后没有直接说要让他加入剧团的事,而是说要跟他一起玩弦管,然后就一会儿邀请苏统谋玩这件乐器一会儿邀请他玩那件乐器,试探他的水平。试探满意过后,天保师傅找到了苏统谋爷爷的好朋友“傀儡炼”,他知道傀儡炼跟苏统谋奶奶最熟,他女儿是苏统谋奶奶的干女儿,苏统谋要叫她姑姑的,两家关系非常亲密。他对“傀儡炼”说:“苏统谋这个孩子,要是能跟我们一起出去演傀儡,真的很好的,他演傀儡很合适。现在解放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演傀儡很辛苦,现在是新时代新艺人,日子很好过的。”这样一说,“炼师”听进去了,并被天保说服去找苏统谋奶奶商量。刚开始时苏统谋奶奶仍然不肯,舍不得,说他是独子一个,姓苏的就这么一个香火,没有更多兄弟了。不过最后,“新时代新艺人”的说法还是把奶奶打动了,想到不用像老一辈傀儡演员那样受苦受穷,奶奶终于同意孙子跟着傀儡戏班走了。

到了傀儡剧团,刚开始非常辛苦,毕竟是一个新来的学徒,虽然有一定的南音底子,但是傀儡戏是另外一门艺术,要从头学起。而且,为了尽快在这个圈子里立足,靠自己的本事拿到对应的薪水,要非常努力、勤快。天保师傅对苏统谋非常上心,也非常严厉。在师傅日复一日、紧逼不懈的严格教导下,苏统谋虽然技艺精进很快,但是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日子无疑过得异常艰辛。

苏统谋跟着天保师傅和他的傀儡剧团,开始了马不停蹄到各地巡演的“流浪”生涯。当时傀儡剧团演出地方并不固定,一般都是这里演几场,那里演几场,不断换地方,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观众群。苏统谋曾跟着剧团从泉州晋江一直走到广东的江门、中山,甚至浙江金华这样的地方,沿途搬演木偶戏。由于路途遥远,出去一趟有时要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回来,以年计数到各地去演出。当时大家都很穷,没有钱坐车,交通也不是那么方便,全靠自己走路。走路时还要挑着大担小担,除了傀儡戏道具外,还有日常必需品,换洗衣服,等等,甚至被褥都要自己带。走村串乡巡演挣钱的傀儡戏班可没有钱去住宾馆,一般都是在破宫庙破村落借宿,大家把地板清理一下,在地上铺上一层草就直接躺在上面睡觉,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天保师傅很疼爱苏统谋,走到哪都让苏统谋紧跟着他,并抓紧一切时间督促他学习。由于演出穿街走巷,一村接一村,一乡接一乡地演,有许多时间都花费在路途上。师傅为了不浪费时间,在走路时也要求苏统谋边走边学习。作为学徒,年纪尚小,苏统谋不用挑那些重家伙,只需挑自己和师傅的棉被,用一把扁担两头各挑一床。天保师傅是班主,不用挑担,只是手持一把雨伞。他让苏统谋用一只手压着扁担头“捏撩”[2],脚上的步伐则踩着拍位,几步一拍,几步一拍,一没走对,天保师傅就用雨伞拦住他控制他的节奏、他的步伐。当时一天走上七八埔路都不是新鲜事。一埔路相当于5公里,也就是一天要走三四十公里。蘇统谋清楚地记得,有一回,他们从晋江市永宁镇的后琯柄走到了南安市官桥镇,大概就是三四十公里。走累了,在树荫下小歇一会儿,行李一提又接着走。这就是以前傀儡戏班的工作状态。而苏统谋不光要走那么远的路,还要边走边学习,一刻时间都不敢耽误。

当时傀儡戏演出的场地也往往由戏班演员临时搭建。每到一个适合演出的地方,大家就地驻扎,搭建临时演出棚。演出棚有专人负责搭建,苏统谋年纪小不需要帮忙。每当此时,师傅就招呼他抓紧时间念曲。于是苏统谋卸下担子,把师徒二人用油布包着的两床棉被放在地上,一人坐在一床棉被上面,然后开始跟着师傅念曲。当时念曲都靠死记硬背,一直念到倒头熟,[3]念到让师傅听了满意为止。晚上演出时,奏到某一首曲子,师傅会突然问苏统谋:“这是什么曲子?”糟了,一时说不出曲牌名,“啪”,师傅一个巴掌就过来了。第一下往往是轻轻地来一下,等一下再问如果还说不出来,师傅就很生气了,用力一巴掌,骂道:“连这个都不记得。”苏统谋说,当时觉得真是煎熬,还不如死了更快活。但是时隔多年,苏统谋终于理解了师父,因为师傅的严格管教,苏统谋能脱口而出的木偶曲调很多,随便唱两句,他就知道这是什么曲牌,后来在创编新曲的时候,也尝到了熟知曲牌的好处,头脑里想到什么门头,曲调马上就能哼出来,编新曲时曲调素材源源不断。

师傅每天晚上都让苏统谋跟他睡在一起。但是这种“优厚”的待遇并不那么暖心。白天赶路、搭棚、写广告宣传、售票,晚上演出,演出结束已经很晚了。忙累了一整天,以为演出结束就可以休息了,没想到,收拾停当睡觉前,师傅还让苏统谋唱曲,边唱边捏撩打拍,拍子要打在师傅大腿上。师傅躺着逐渐进入睡眠状态,又累又困的小苏统谋拍子打着打着也轻了下来,没想到似乎已经睡着的师傅立刻说:“还没到时间呢!还很早呢!再来!再来!我不怕疼,力气大点打下来。”除了睡得比师傅晚,还要起得比师傅早。每天早上师傅醒来,苏统谋都要赶紧给师傅倒洗脸水,如果是冬天的话还要烧水让师傅用热水洗脸。苏统谋回忆,当时脸盆是两用的,晚上当尿盆,早上当脸盆。所以每天一早起来要先去洗脸盆,把盆子洗得干干净净,然后起炉火烧水。起炉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经常要弄很久。先找来木头做炭烧。当时没有打火机,只能用火柴点火,火柴还很贵,很不好买,有时连打两支火柴还没打着火,师傅就开始骂了:“打两支了还没着。”就这样,师父坐在床上,苏统谋自己一个人忙里忙外,起炉火扇火烧水,然后把洗脸的热水端给师傅,师傅一声:“来,开始念。”师傅边洗脸苏统谋边念曲。一会儿工夫念完曲,要去给师傅打烧酒喝。师傅爱喝酒,他的生活用具,比如他的竹碗、铁碗上面都会写上两字“酒友”。烧酒打来,师父脚盘起来,说:“来,你也喝一口。”所以苏统谋也养成了习惯,几十年来吃饭时都要有烧酒喝,一直到前不久因为身体原因才戒酒。

苏统谋提及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演出,是他16岁那年,有一回过年期间到漳州市的诏安县演出。天公不作美,那几天一直在下雨。雨季是没办法演出的,因为演出都是露天的,根本不会有观众冒雨观看。闽南人有过年前要理发的习俗,当时他头发很长了,但是没钱去理发。而且由于连续多日没有演出没有收入,大年三十晚上,剧团甚至都拿不出钱来吃饭。幸亏剧团有一位后台工作人员,大家称呼他为“车九师”,是一位华侨,比大家稍宽裕些,拿出五块钱来借给剧团。剧团拿着这些钱去买米,买豆豉,大家在除夕晚上喝着粥配着豆豉,总算是没有挨饿。当时苏统谋蹲在他们借宿的破厝边上,想着往年在家里过年时的热闹景象,捧着粥边吃边哭,心想:“家里人这时都穿着新衣要跳火群了吧[4],而我却在这里喝着粥就着豆豉,父母也都不在身边。”苏统谋回忆至此时,一度哽咽说不下去,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水,然后起身抽烟,访谈中断。

注释:

[1]傢私头,即乐器。

[2]“捏撩”就是边念曲边用手打拍子。

[3]倒背如流的意思。

[4]闽南过年习俗,烧一个火堆,大家挨个儿从火堆上跳过,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猜你喜欢
傀儡南音天保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东汉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向日葵的故事(下)
FATE, PLAY, LOVE
炭灵记
《牵丝戏》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傀儡的密码
美猴王嬉戏傀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