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探

2021-05-13 08:52王利张高翔
现代园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西藏思政目标

王利,张高翔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必须清醒认识到西藏地区高职院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1]。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堂,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等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度融合,潜移默化中引导,塑造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深入把握其中的价值意蕴,积极探索建设路径,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贯穿融合,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总学时112 学时,为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分别为40%、60%。主要讲授中国农业生产概况、农作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西藏五大作物栽培技术,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农作物生产现状及问题,尤其是西藏农作物生产状况及问题;掌握冬小麦、春青稞、油菜、马铃薯、豌豆的栽培要点,能够有效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问题。该课程与“三农”“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有很多思政内容可融入课程教学中,只要授课教师悉心梳理思政内容,就能够将其知识内涵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农业生产中遇到“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学生会结合自己及家中生产情况分析出劳动力情况,引发出“没人种地——没粮食——生活、生产,乃至社会稳定”等的思考。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并不是生搬硬套地捆绑在一起,而是在润物无声中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精神,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1 “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

1.1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

思政课程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显性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三门基础课程。开设在1~3 学期,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例,三门思政课合计156 学时,占该专业总学时的6%,专业课程合计1778 学时,占该专业总学时的68.4%。

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政教育理念,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人入胜中潜移默化,于无声处里恍然大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一种隐性教育[3]。

1.2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做好言传身教。教师要“立德”方能“树人”,但部分高职教师没有认清自己作为学生引路人的角色,只是停留在教书阶段,根深蒂固地认为“专业教师就负责教授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升,轻德育素养和人文思政的提高与关注,与“教书育人”不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4]。尤其地处祖国边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自身必须有坚定的站位,在此基础上才能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不忘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做好引路人。

2 “课程思政”建设所遇的问题

2.1 专业教师缺乏思政教育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主力军,多数专业课教师仅凭在学生时代学习的思政知识,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组教师来自区内外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及区内的行业企业农业专家和技术员,虽然都从事专业实践工作,同样不具备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在思政教育能力及方法上凸显不足。还有部分专业教师无责任心,对教学工作应付了事,“师不立德,何以树人”,这就必然影响课程思政的开展与推进。

2.2 教学目标中思想政治素质目标设计缺失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自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立起,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仅从2017 级、2018 级、2019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2017 级是新制定的人培,2018 级、2019 级是在2017 级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调整),都设计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在人培方案实施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很明确,但思想政治素质目标缺失。在《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而素质目标则是需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去达成。这就不能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中进行思政教育,缺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性。

2.3 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不能有机融合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是涉农课程,同时,99%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河谷农区的县、乡、村,思政内容尤为丰富。但是在开展课程思政之初,遇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课程专业知识不能有机融合,出现了课程思政内容生硬套入专业教学内容的现象,课程思政内容形式化无法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育人功能。

2.4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中课程思政指标有效性小

对《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来说,其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现在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3 项指标来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中教学内容、教学能力量化指标值大,课题效果量化指标值小,尤其是“能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量化指标值仅为4 分。评价缺乏价值引领与人格素质培养,与课程思政要求不匹配,不能有效通过评价功能促进课程育人。

3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思政路径

3.1 重建本课程教学目标

在《西藏作物栽培技术》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忽略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因此,该核心课程有必要重新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目标。《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教育目标三部分。不仅如此,还要制定出与其对应一致的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方案。专业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内容的调整和教学设计的改造,将思政教育模块融入课堂教学中。

3.2 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塑造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其课程教学组是主力军。首先专业课教师必须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不仅承担着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也担负着思政教育的重任。第二通过学术交流、科技服务、集体备课、社团指导等挖掘思政资源,并将这些思政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第三专业教师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积极提升个人思政理论水平和课程思政教育技能。

3.3 课程思政内容的梳理与融合

思政内容固然很多,但也需要结合《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和对接。课程组教师借课程改革之机梳理分析多年积累的思政内容,将该课程划分为3 个课程项目(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课程思政设计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结合西藏第三极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表1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思政设计

3.4 调整完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在《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需要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调整原来平时成绩20%、实操成绩40%、期末笔试成绩40%三项格局,添加课程思政教育评价项。该项评定应结合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任务或教学互动中所展现出对思政领悟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观看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材料、视频,例如“雪域之巅的青稞之父——尼玛扎西”事迹,西藏藏历农时与二十四节气,西藏青稞加工企业发展等内容,并将读(观)后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评价总成绩(见表2)。

表2 《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成绩比例

4 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5]。《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组在该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了较大挑战,如何运用不同条件和形式方法,从课程内容寻找思政教育融合点,并在课堂教学中能自然的融合。针对这个核心问题,结合《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经历和所思所悟,从课程教学目标建设、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塑造、课程思政内容梳理与融合、调整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初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由此,《西藏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组专业教师思政水平也得以极大提升,在该核心课课程思政过程中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西藏思政目标
都是西藏的“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