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验在肝硬化患者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5-13 07:43程晓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8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状况

程晓慧

临床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为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发病原因主要有营养障碍、代谢障碍、循环障碍、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等[1]。临床将此疾病分为失代偿期、代偿期两个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门静脉高压,后者临床症状无典型性,所以,临床诊断时存在较大难度,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已有报道显示[2],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参数在判定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状况上,效果理想。但目前此方面报告较少,医学界仍有大量学者致力于探讨此点。现纳入本院收治的200 例肝硬化患者和200 例体检健康者,对比论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的诊断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200 例肝硬化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再纳入同时期到本院接受体检健康者200 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均满足《肝硬化诊治指南》[3]中肝硬化判定标准;②各研究对象均自愿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查;③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近期使用过对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产生影响的药物;②因精神、智力等因素无法正常配合检查者;③采集血液标本前未按医嘱做好准备者,如禁食物和水等;④中途脱落研究者;⑤合并内分性疾病、血液性疾病者。对照组:年龄34~78 岁,平均年龄(55.3±7.6)岁;女98 例(49.00%),男102 例(51.00%)。观 察组:年龄33~77 岁,平均年龄(55.6±7.6)岁;女99 例(49.50%),男101 例(50.50%)。再根据观察组患者是否合并出血症状将其分为出血组(95 例)和未出血组(105 例)。出血组:年龄35~77 岁,平均年龄(55.6±7.8)岁;女48 例(50.53%),男47 例(49.47%)。未出血组:年龄33~77 岁,平均年龄(55.9±7.8)岁;女51 例(48.57%),男54 例(51.43%)。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研究对象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测,采集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液4 ml,其中2 ml 用EDTA-K2 做抗凝处理,均匀混合;另2 ml 放置到装有0.2 ml 枸缘酸钠0.1 mol/L 的血凝管中,均匀混合后,离心处理15 min,转速为3000 r/min,分离血浆。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包含PCT、PDW、MPV、PLT。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各标本均需在采集后2 h 内完成检验。本研究各检验均需由医院检验科2 名专业医生负责,若发生分歧则商讨确定结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PCT、PDW、MPV、PLT、INR 及凝血酶原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观察组PDW、MPV、INR、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PLT、PCT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出血组PDW、MPV、INR、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未出血组,PLT、PCT 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表2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注:与未出血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人体肝脏为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也为灭活和合成抗纤溶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物的场所,可调节抗凝血系统和凝血系统两者间保持动态平衡[4]。人体发生肝硬化症状时,因大量肝细胞发生坏死或损伤,其合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作用降低,减少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Ⅱ生成量,延长凝血酶原时间[5]。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可将肝功能受损状况准确反映出,也就是说,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则表示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症状中,患者肝细胞损伤状况与分级之间有密切关系,分级越差,其肝细胞损伤则更严重,发生出血的危险性则更大,且出血程度严重,会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出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未出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肝硬化病情程度与凝血酶原时间之间有正比关系,报告结果与以往报道结果相符。其原因为,人体肝脏发生肝硬化病情后,随着病变发展,肝功能发生衰竭,降低凝血因子生成量,进而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诱发出血。

人体血小板主要因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而产生,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大小均可将骨髓中巨核细胞代谢和增生状况,以及血小板生成状况反映出[7]。已有报道显示[8,9],血小板PDW、PCT、MPV、PLT 等4 项指标与血小板功能之间有密切关系,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DW、MPV、INR 高于对照组,PLT、PCT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肝硬化患者出现血小板障碍,其原因可能为:①肝炎病毒会明显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系统,骨髓增生不良会降低PLT 数量。②肝硬化患者具有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导致机体中血小板出现释放反应,血小板发生衰竭,因此,降低血小板体积,PCT、MPV 指标减小[10]。③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发生脾功能亢进,形成免疫复合物,增多血小板破坏,缩短寿命等[11]。此外,本研究还显示,出血组PDW、MPV、INR 高于未出血组,PLT、PCT 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测定肝硬化患者机体中血小板参数指标可评估肝硬化出血状况,其原因可能为血小板存在生理活性和酶活性细胞,一期止血时,通过释放、聚集、粘附凝血因子等效果,发挥出止血功效,因此,血小板严重降低者,很大可能会出现出血症状,同时,因肝硬化患者存在门脉高压脾梗阻性充血肿大,尤其是晚期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单核-局势细胞系统,破坏和吞噬血小板,显著降低血小板参数,发生代偿性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增多新生血小板反应和MPV,出现应激性大血小板[12]。

综上所述,临床在诊断肝硬化疾病和评估肝硬化疾病治疗状况时,可通过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指标来评估患者肝损伤程度。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状况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
影响血液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结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