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五月瘟”的发生原因与对策

2021-05-14 06:16刘崇新程彤冰易发庆操志翔
养殖与饲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溶氧病原水温

刘崇新 程彤冰 易发庆 操志翔

1.湖北省随州市水产局,湖北随州441300;2.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渔政监督管理站,湖北曾都441300;3.湖北省随州细鳞斜颌鲴原种场,湖北随州441300

什么是小龙虾“五月瘟”?它是不是一种特殊疾病?它和“非洲猪瘟”“新冠肺炎”一样具有某种特定的病原吗?其实不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到了5月就极其容易发病,它是由于4-5月气候多变、水质剧变、水环境剧变、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超出了小龙虾的抗应激能力,从而使小龙虾在5月集中发病的现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小龙虾“五月瘟”。

小龙虾“五月瘟”有五大症状,即大鳌不举、尾扇起泡、头胸甲鼓包、蜕壳不遂、空肠或肠道出血。“五月瘟”的症状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小龙虾出现个别趴边、上草,开始红爪,尾部出现气泡;中期:肝脏病变(萎缩、颜色变浅),肠道病变(蓝色,空肠、有气泡、肠道壁变薄),摄食减少,趴边、上草较前期增多,个别死亡,脱壳不遂;后期:大虾开始死亡且死亡逐日增多,头胸甲易脱落、头胸甲鼓包、腹积水,停止吃料,池塘仅剩少部分小龙虾存活。

1 “五月瘟”发生原因

1.1 气温和水温剧烈变化

以随州市2020年4-5月的气温为例,4月12日气温2~22 ℃,4月28日气温6~26 ℃,5月3日气温22~37 ℃,4-5月是气温和水温上下波动最大的月份,考验小龙虾生理应激极限。

气温、水温的波动直接影响了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和溶解氧。降温、阴雨天,光照弱、藻类营养跟不上、浮藻死亡,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池塘溶氧明显下降。温度变化造成了水温应激、溶氧应激;上下水层交换频繁,使底部有机质悬浮产生应激。

海大集团公司2013年在湖北天门对养殖池塘做了池塘水温和pH 值、池塘水体溶解氧、池塘水体藻类生物量等因子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图1~图3),不难看出水温、溶解氧和生物量的反复剧烈变化使得养殖生物在4-5月长期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

图1 池塘水温和pH 变化趋势(2013年数据)

1.2 稻茬、水草腐烂诱发水质、底质恶化

1)天气进入4月底、5月白天最高气温均能达到30 ℃以上,稻茬、水草腐烂、饲料、粪便、死亡青苔的积累,耗氧十分严重。

图2 池塘水体溶解氧变化趋势 (2013年数据)

图3 池塘藻类生物量变化趋势(2013年数据)

2)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虾活力降低,导致细菌与病毒感染并发,出现烂鳃、烂尾等症状。

3)pH 升高,鳃丝肿胀,蜕壳不畅,采食差、爬边上岸等。

4)底部温度升高,有害菌繁殖导致龙虾黄鳃及甲壳有腐烂斑点。

5)水草过密,水质恶化、水体底层缺氧则出现浮头、爬边、进笼、虾活力差等现象。

6)稻茬分解释放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导致虾中毒。

1.3 密度高、营养不足

1)水体钙镁矿物质缺乏,出现软体虾;

2)虾自身摄食不足,缺少能量物质,出现脱壳不遂;

3)放养密度大,小龙虾生性好斗,争食、争栖息地、争配偶。前期规格小,捕捞量少,存塘超标,遇上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容易造成死虾。

1.4 小龙虾肠道受损

1)气温高时虾大量摄食,气温陡降,肝、肠消化酶活性低,消化动力不足致使肠道受损,诱发肠炎;

2)虾摄食不新鲜、不卫生饲料,诱发肠炎。

2 “五月瘟”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近年来对小龙虾“五月瘟”开展了研究,曾令兵研究员以白斑病毒为方向,艾晓辉研究员以细菌性疾病为研究方向,分别建立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取得了诸多试验成果。

2.1 小龙虾白斑病毒

刘文枝等[1]研究表明,水温在23~26 ℃繁殖最快,其中水温23 ℃已很活跃,25 ℃达到最高峰,龙虾体内病毒含量急速增加,发病的机率大大提高,而5月的水温刚好在这个范围内(图4)。

图4 小龙虾白斑综合症和水温的关系

3 个温度条件下(15、25、32 ℃),小龙虾肝胰腺、肠道、胃、鳃、心脏、肌肉的病毒量全部都是25 ℃最高。25 ℃时,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导致实质性病例变化和破坏,而在其他条件下没有,这就是25 ℃“五月瘟”。但经过夏季回到10月的25 ℃,没有25 ℃“十月瘟”,经过30 ℃的温度再降至25 ℃,病毒的复制力没有5月强。

刘文枝等[1]研究还表明,中草药合剂影响WSSV在小龙虾体肠-胃-鳃内复制,且有明显效果。

2.2 小龙虾细菌性疾病

彭博文等[2]自2019年4月下旬至5月底分别对湖北、湖南两省小龙虾主产区的病虾样品71 份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病毒鉴定。检测发现,2019年“五月瘟”的主要病原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其他还有肺炎克雷伯氏菌[3]、气单胞菌(维氏、嗜水)等。研究表明:小龙虾“五月瘟”在湖北省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和温度:4月底至5月中下旬,水温20~25 ℃;死亡规格:幼虾和成虾;死亡率:先死大虾,然后向中虾、小虾传播。以柠檬酸杆菌为例开展药敏试验;结果:对氟苯尼考敏感率为82.23%,对恩诺沙星敏感率为72.15%,对强力霉素敏感率为56.17%。

3 “五月瘟”对策

虽然说在小龙虾的“五月瘟”研究中发现了白斑病毒和弗氏柠檬酸杆菌等病原,但不能由此推定先有这类病原后有“五月瘟”,且不能认定就是这类病原导致了小龙虾“五月瘟”;极有可能是在小龙虾“五月瘟”的环境中诱发了这类病原的复制和繁殖,使“五月瘟”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也就是说先有“五月瘟”的初期症状,再加上这类病原的神助攻,使得小龙虾在5月里哀嚎一片。控制好小龙虾养殖环境的新技术、新模式可破解或避免小龙虾的“五月魔咒”。

3.1 5+50 两虾一稻新模式

5 亩苗种塘,50 亩养成塘。养成塘在秋冬季可以充分晒塘、清塘、种草、肥水,可以不用淹稻茬。3月前进苗,4月中下旬出货,然后6月再放下一季虾苗,到7-8月就可以再收一季小龙虾。这样实现1年“两虾一稻”,又错开了“五月瘟”和5-6月小龙虾的价格低谷,收益还能再翻一番。特别是6月的那一季,小龙虾病毒主要在水温20~26 ℃时传播,6月后水温突破26 ℃就不会传播病毒。

3.2 鱼虾混养模式

套养高附加值优质鱼类是清除发病虾及传播媒介的手段,建议混养的品种有鳜、黄鳝、甲鱼、加州鲈等。在虾苗密度较高的水体套养鱼类,还能控制养殖密度。

3.3 强化营养、保肝护肠、提高免疫力

2-4月气温逐步上升,在22 ℃之前,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预防。

1)使用功能性饲料、加强维生素营养、钙镁营养;

2)使用免疫增强剂,如植物提取物等(内服中药,采用萃取或者熬制的液体);

3)使用改善肝肠健康的动保产品(拌料内服时,需添加增稠剂);

4)不过量投喂,只投6 分料。注重天气变化,阴雨天不喂料,气温骤降至少提前1 d 停喂料。

3.4 微生物制剂改底改水常态化

1)稻田内的有害物质:农药、化肥、有机毒素等残留,稻草浸出液,枯草腐烂、死藻(水草)首先要作解毒处理(初次解毒或无虾时建议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

2)天气晴好、气温正常,经常使用芽孢杆菌、EM菌进行改底改水,降解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保持水体高溶氧。

3)养殖中后期,pH 升高注意补充发酵碳源。

4)秋冬季一定做好肥水工作(冬季多肥水,夏季多用菌)。

3.5 增加水体溶氧

保持水体高溶氧有2 个途径,一是增加溶氧来源,二是减少溶氧消耗。增加溶氧来源一是保持水体肥度,促进藻类光合作用增氧;二是通过增氧机机械增氧;三是采用化学增氧。减少溶氧消耗,一是疏水草,控制水草密度不超过全水面的40%;二是用微生态制剂降解底部有机质,减少底部有机质耗氧;三是降低养殖密度,及早卖虾。

猜你喜欢
溶氧病原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应避免在低于10℃水温条件下给温水性鱼类接种疫苗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奶茶泡茶水温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分析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鲢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