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1-05-14 04:34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附属小学蔡建清
亚太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分配律小棒周长

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附属小学 蔡建清

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直观”被2011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作为10 个核心词之一提出来,显而易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现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谈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点滴体会。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概念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阶段,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也是种子课,串联整个单元的架构体系,统领着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要把概念课上深上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况且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故此,借助数形结合的策略帮助小学生理解概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的渗透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认知单位“1”标准量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口头讲解,那么学生对单位“1”的概念不易理解,空泛无力,不利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中,笔者把数轴作为突破口。数轴作为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和形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认识数概念、建立数模型,发展学生模型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二)在“周长”一课中的渗透

周长作为小学几何知识中的一环重要知识,学生初步接触时,只懂得“物体一周的长度叫作周长”,空泛无力,浮于表面,以至于学生在计算周长时,不是运用公式时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就是填写单位时用面积单位,甚至在判断题中错误也层出不穷。归根结底,问题根源在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了概念混淆。比如,笔者在教学周长概念时,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让学生沿着树叶周围摸一摸,手指不断走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师:“树叶有许多的脉络,每一根的脉络,我们都要用手指一遍吗?”生:“不要,因为我们是摸树叶的周长,即外面一圈,里面的不要。”学生说得非常准确到位,明白了计算周长不要受多余线条的影响,“周长”的概念在此得到了强化。教师在引导学生沿着树叶边沿走完一圈后,问:“一圈走完了,还要再继续往下走吗?”生:“不要,已经走了完整的一圈。”师:“这说明了周长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能不能少走一段,说是图形的周长呢?”生:“不行!少走一段,就缺了一个口,图形没有封闭。”师:“既然是求一圈有多长,要用什么单位?”学生集体回答:“长度单位。”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氛围热烈,对周长的理解形成了完善的认知。相信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的低级错误会减少许多,从而实现“以形助教”,对周长这一抽象概念有了直观化认识,明确了周长的本质。

(三)在“十进制计数法”一课中渗透

笔者在教学一年级“认识24”这个数字时,充分运用PPT 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教学。

首先,依次出现小棒,每次出现1 根,每根停留1 秒左右消失,直到重复出现24 次,这时学生已经处于混乱的状态了,有的说一共是21 根,有的说是23 根,各种答案都有。笔者及时引导:“这样1 根1 根地出现,太麻烦了,让人数不清楚,非常混乱,能不能有其他更好更快的方法准确地数出来呢?”学生说2 根2 根地数。笔者重复播放课件,2 根2 根出现再消失,学生还是嫌麻烦,不够清楚。这时,有的学生说3 根3 根地数,笔者仍然通过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这时学生按捺不住了,大声说道:“4 根4 根地数,6 根6 根地数,8 根8根地数。”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多几根数,可以一捆一捆出现,让人看得更清楚,也更明白。学生突发奇想,说:“老师,4 根、6 根、8 根都数了,我们为何不直接用10 根来数呢?”笔者投以赞许的目光,说:“这是不错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课件演示,学生这下都能一眼数出24根。笔者引导:“看来10 根10 根地数小棒,是有优势的,一捆小棒是10 根,2捆小棒就是20 根,再加上单独的4 根,合起来就是24 根,简单明了,又好算。”学生听完都非常赞同,脑海里面对10 根小棒印象深刻,明白了“十”出现的意义。接着,笔者继续出示35,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十”的理解,准确快速地说出来。通过数与形的交替出现,学生明白了“十”产生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百千万等十进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以形助数”在教学中的良好诠释。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方程中的渗透

方程是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上册的重要知识块,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六年级的解比例一脉相承。因此,五年级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方程的解法,显得尤为重要。如方程2x+3=15,在模型ax+b=c 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算“+3”,再算“2×x”。学生根据以往四则混合运算经验,先乘除,后加减进行计算,结果误导了学生,造成错误。笔者运用线段图“以形建模”,用两段x 加上3 后等于15,形象准确地表现出了“2×x”与3 和15 之间的先后关系,完成方程建模的过程,使方程化抽象为具体,变得简单易懂,形成稳固的知识网络。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运算定律中的渗透

乘法分配律应用广泛,变化形式多样,学生长期死记硬背,只记住了最基本的模型“a×c+b×c=(a +b)×c”,套用公式时丢三落四,运用效果不理想。一旦模型发生变化,更是错误百出,与其他定律相互混淆,非常混乱。要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数形结合思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笔者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思考:(1)a×c 表示什么?(2)b×c 表示什么?(3)整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其中第(3)个问题最为巧妙,笔者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在第(3)题中求整个长方形面积就是长×宽,长是(a +b),宽是c,所以(a +b)×c 正好等于前面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学生恍然大悟,探究发现其中的秘密,利用图形表征乘法分配律。通过与同学交流心得,每个学生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收获良多。这让学生认识到原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这样多元表征,数与形有机统一后,形使数更易懂。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上较之前死记硬背效果更理想,学生更加爱学乐学,事半功倍,利用“数形转换”更巧妙地解决问题。

“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求变,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适当拓展,丰富数形结合的思想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猜你喜欢
分配律小棒周长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算周长
巧移小棒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