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2021-05-14 12:16王军军
家长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务小明劳动

王军军

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在家庭生活中,只有让孩子爱上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才能最终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劳动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然而,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部分孩子严重缺乏劳动意识。在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可能会好一些,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做一些墩地、擦黑板、扫地等简单劳动,但还是缺乏技巧性和主动性。学生回到家中,则普遍做起了“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相当一部分学生十几岁了还没怎么干过家务活。一个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是难以懂得生活真谛的,也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因此,想要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为孩子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

强化措施助习惯养成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不应当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应该关注他们的道德养成。笔者认为,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开展德育必不可少的举措。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不是一天可以养成的,而要在教学中渗透,在生活中坚持。

树观念,让学生明道理。作为班主任,我充分利用德育课和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例如,通过“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抓住每一个契机,鼓励学生“自己来”“我会做”“我能行”,逐渐让学生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他们的劳动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也就更乐意劳动。

给机会,让学生尝试劳动。班里建立了班级劳动责任岗制度,卫生小组采用轮换的方式,一周五天就由五组同学来打扫教室卫生,每个人负责的职位也是轮换的,这次负责扫地,下次就负责擦黑板——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劳动。每人一岗,人人有岗,人人有责。全班同学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每天一人,轮换进行。通过细化劳动管理,任务相对固定,时间相对固定,学生做起来不会感到有負担,而且这样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机会,在尝试劳动中养成习惯。

给时间,让学生学会劳动。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很多学生在家里没有做过家务,刚开始在学校做值日时,难免会出现帮倒忙的情况。这时老师不仅要耐心指导,还要劝解同一卫生组的同学,不能相互埋怨争吵,以免挫伤其劳动积极性。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仅靠简单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重视日常的劳动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洗内衣和袜子、自己整理书包打扫房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打下基础。

给方法,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当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教师要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困难。比如,有的孩子拿笤帚不分反正、有的孩子扫地从中间向两头扫、有的孩子拿着簸箕扫一点撮一点……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我都亲力亲为地教学生,先让感兴趣的学生试一试,使一部分人学会用工具,再让其他同学进行模仿。为了提升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我们还制订了劳动奖赏制度,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促使他们爱上劳动和自觉劳动。每个月末,我们都会评选出劳动标兵,并进行表扬。在不断评比、激励中,学生逐渐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也慢慢地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学校层面设计了班级劳动和周末家校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由传统到创新、由校园到田间街道,形式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素质的学生,对学生自我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班级劳动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树立责任意识、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一课。作为班主任,只有训练日常化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得到提高,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家务劳动体验让习惯落地

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实践课和劳动大课间活动,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促进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热爱劳动的责任意识,不仅是学校老师的“份内事”,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孩子会觉得在学校进行劳动只是无奈之举或是做给老师看。要想纠正孩子的这一错误观念,首先要纠正家长的错误认识。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往往会出现溺爱现象,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担心做家务会把孩子累着,因此,能不让孩子插手就不让孩子插手,孩子偶尔帮忙做点家务,老人看了还会埋怨。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家务不用我来做,有人替我做”的错误认识。

想要孩子爱上劳动,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第一次做家务都做得不好,甚至会出现越帮越忙的现象,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就连忙让孩子住手,甚至还批评说:“这么点儿事儿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啊!”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会挫伤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今后自然对做家务会有抵触情绪。

家长应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一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会采取用金钱奖励的方法——洗碗10元、扫地20元……这种用金钱奖励的做法不可取,容易让孩子养成“不给钱不干活”的习惯。睿智的家长会把做家务当成一场亲子游戏,家长和孩子可以“比比谁做得快”“比比谁做得好”“比比谁做得多”,以此来激起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家庭劳动乐在其中。

家长还可以丰富家庭劳动的形式,和孩子一起“奇思妙想”,让普通的家务劳动充满趣味性。比如,我班的学生小明家住一楼,房前有一个小院子,小明的爷爷奶奶在院子里种了花草。浇水相对于小明的爷爷奶奶来说是一件比较累的活儿,要提着水桶到厕所打水,再把水提到屋外,而且厕所较远,不小心还容易把水弄到身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小明与爸爸妈妈进行了讨论,最后制作了两个小拉板,把水桶放在小拉板上,拉到家门口,再把水桶放到家门外的小拉板上拉着去浇花,这样就容易多了。在小明爸爸的帮助下,小拉板做好了,小明感觉很新鲜,而且确实解决了提水的问题,所以放学回家去浇花成了小明的一大乐趣。

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在家庭生活中,只有让孩子爱上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才能最终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第三小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家务小明劳动
做家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帮妈妈做家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
做不到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