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1-05-17 17:32王仲伟
美与时代·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艺术修养教学模式

摘  要:本文针对当下手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设计思维、提升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深化手绘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信息化语境下手绘课程复合型教学方法,为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观念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手绘表现;设计思维;教学模式;艺术修养

手绘表现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先导课程,以手绘构思与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素养。在当今电脑渲图极为发达的数字媒体时代,手绘表现的意义与价值在长期的教学和行业实践中反而不断提升,其呈现出的灵感即时记录、艺术审美以及对设计概念的深层启发作用已被学界肯定。然而当下手绘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保守。对手绘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而目标定位差异直接决定课程内容和结构设计,如有的学校将其理解为单纯的技法训练课,多沿用传统水粉、水彩来绘制精美效果图;有的学校把课程作为室内或景观设计的附属表现课,多局限于室内或室外某一层面的技法学习等保守的教学理解弱化了手绘课程的价值,某种程度束缚了学生设计思维及专业认知的提高。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形式常规化。教学手法主要以理论讲解结合学生练习为主,而教学路径多沿用照片临摹—写生之类的模式,教学模式缺乏对时代语境下新观念和手法的融入,课堂活跃度较低。另外,教师自身对手绘的训练度不够,不能自主地进行手绘表达和创作,课堂缺乏示范性教授。

(三)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不系统。学术研究点相对零散,多停留在对表现技法或观念等方面的探索层面,课程缺乏从目标到观念、内容以及方法多个层面的系统性构建;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的结合度不够,知识点创新没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

一、教学培养目标定位

表现图是伴随设计行业的需求而衍生、发展出的一种对空间场所图像效果的表达,其早期形式源于文艺复兴期间透视绘图法的发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先哲努力探索以科学的图示充分定义表达事物或结构,19世纪更是发展了用钢笔、铅笔、水彩等工具绘制设计表现图的技法[1],设计表现图示功能和技法得到充分发展。至今根据应用工具和风格特点可约略分为“传统绘画式表现”“电脑效果图表现”“现代方案式表现”三种表现类型。传统的手绘表现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早期的设计专业表现方式为代表,主要以水粉、水彩等工具渲染为主,室内外场景表现细腻深入。经过水墨渲染训练,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作为一名设计师应具备的细致和严谨的素质。授课教师多为绘画专业背景,学习路径以照片临摹为主。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虚拟技术完成与视觉成像的仿真和模拟[2],电脑效果图以其逼真、具象的特点受到客户的青睐,成为最终成果展示的主流。此时,手绘图成为设计师之间或与客户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而其便于方案构思和快速表达的独特优势成为其重要属性。这时设计师广泛采用马克笔、彩铅等工具发展出方案式表现图,展现出快捷、生动、意象的审美特质和效果。

笔者认为手绘课程教学应吸收传统手绘和现代手绘的优秀特质,并契合社会行业发展要求,以“培养设计思维、提升艺术素养”为核心目标,重视空间认知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此导向下细化系统的教学培养模式。目标定位有三方面内涵:其一,手绘具有服务于设计分析、概念推导、图解思维等功用,是介入环境设计专业学习的良好途径;其二,好的手绘作品具有与绘画艺术同样的审美价值,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手段;其三,学生在掌握空间表现技能同时,会间接涉猎室内、建筑和景观各专业基础知识,启发其对不同场所表现和设计关系的初步认知,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拓展

突破传统的“临摹-写生”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以“项目和竞赛”为教学横向驱动主线,让学生在项目案例学习过程中强化对手绘应用方式认知和技能的表达,在竞赛的驱动下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同时,围绕主线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研讨法、慕课学习法、专项命题法等。

(一)随堂示范教学法。教学中将理论讲解与随堂示范有机结合。手绘是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学科,教师每讲一个关键知识点,即以现场示范案例作为进一步诠释。这种方式为学生树立了参照对象,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二)专项命题教学法。在课程中期阶段设计各种小专题考核来强化学生设计思维和手头功夫。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图形抽象提取练习,锻炼其图形概括能力。通过平面图的三维转化表现提升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等[3]。专项命题教学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对知识的学习效率。(三)慕课教学法。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秀的慕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知识点,通过对学生问题的答疑指导拓宽教学的知识面,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四)课外专家参与评图法。方案评图是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性总结,评图时引入校外行业专家参与指导。通过与不同专家的观点交流,有利于从行业实践视角拓展学生的视界,促进对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复合型教学手法将“理论讲解与随堂示范相结合”,将“项目驱动与专家评图有机结合”,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形成程序化与开放化有机结合的复合型教学路径,在有效的丰富教学手法和内涵同时,实现传统保守型手绘教学向现代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教學内容的优化创新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建设标准,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课程教学框架及教学内容创新。从纵向层面看,将课程主体内容分为四个板块:“透视技法、白描表现、色彩应用、专题表达”。四个板块既是可独立的四个主题,也是由基础技术学习向设计思维表达的依序过渡。教学中对应每一板块皆设置“理论讲授、随堂示范、自主练习、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如图1),保障对每一部分内容学习的质量;从横向层面看,以涉及室内、景观、建筑三个层面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引领,一方面在每一板块中阐释三者之间的技巧表现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讲授技法同时顺带融入部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手绘表现为契入点达到对专业设计的初步认知,实现技巧训练与设计思维培养的同步预期。

(一)透视技法的提炼和应用

透视技法是空间表现的基本功,透视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其原理和基础步骤,最终达到超越透视绘制程式凭感觉熟练绘制的状态。因此透视教学应避免陷入复杂艰涩的数学困境,更注重对透视知识点的提炼和绘制方法的简化,获得便于应用的快速透视方法;其次,注重对不同透视方法之间的转化融通。例如,讲解焦点透视表现室内空间时,同步讲述其如何转化为室外环境和建筑体的表现;讲述成角透视方法同时阐述其与一点透视、斜透视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透视应用法则,实现对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空间表现的融会贯通。

(二)白描艺术形式的融入

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运用线条的轻重、疏密、长短等笔法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质感。用线造型、以线立骨是中国绘画技法与西方艺术着重运用写实方法对线进行形式美的分析和运用是截然不同的[4]。

传统白描的表现形式应用到现代空间场所表现中,注重将传统表现语汇与现代构成语汇的融合,在图面意境、形式方面获得新的创造。其关键可归纳为“线条的疏密”“大小面积差原理”和“形式构成规律”三个核心。前者是通过线条疏密来塑造物体的块面、体积以及空间的层次关系。如以计白当黑来平衡画面的虚实关系,营造画面的情境;“大小面积差原理”是从画面整体结构出发,以线条疏密形成画面不同的面积对比,建构画面的结构和序列,调节画面中物象表现的显与隐的关系。如画面各个构成部分如实体面积、留白面积、边缘面积等,因面积差异所形成的结构和形式变化,生成画面的美感(如图2);“形式构成规律”则将白描技法融入现代构成法则来表达空间和观念,将不同的物象、元素重构于同一画面,结合不同的主题展现出富有传统意蕴的现代表现风格(如图3)。将白描介入现代手绘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内涵的感受以及融合现代语境的再创作的能力,丰富了手绘教学的内容。

(三)色彩的认知和应用

在透视与线描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黑白线稿的上色学习。首先,学生可以结合计算机软件加深对色彩的理性认知。通过对室内、建筑表现案例的色彩提取来归纳不同色调的图面的色彩体系,形成对色彩表现理性层面的认知。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色系去独立完成不同风格的色彩练习,促进色彩理性认识再向感性应用的转化。学习中注重对上色步骤的掌握,教师分别以建筑、室内、景观为对象作现场示范,以明确作图步骤。另外,强调对多种表现工具综合应用能力。前期灵活掌握一种表现工具,如开始以马克笔、彩铅或水彩为主,了解不同工具的性能和表现效果,后期可将手绘与电脑结合来探索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四)专题设计与表达

课程最后一个阶段是对预设空间场所的完整构思与表达[5]。首先,教师拟定一个简易空间为假题,指导学生从概念草图研究入手,逐步探索以草图结合意向图拼贴等多种表达方式。由于学生没有专业设计基础,草图构思更注重通过对多个不同经典案例的构思分析,来归纳不同的概念生成路径,在总结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汇组织能力和平立剖的综合构思方法。其次,让学生依据场所的尺度感和具体内容,通过统一比例的平面向透视转化,完成对小空间设计概念、尺度及材料系统表述的专题训练。本阶段既是对前面基础技能如透视技法、效果表现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设计知识的进阶学习,是手绘教学从技法到创作、从绘画向设计的逐步转变。基于专题引领下的教学内容创新,强化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和过渡性作用。将原有的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架构转变为以“项目、学生、应用”为中心的架构。

(五)教學模式构建和实施方案

从课程建设层面看,涉及课程培养思路及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方法创新、成果评价和输出方式三大问题。具体通过问卷调研获得教学问题反馈、通过资源收集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基于研究成果转化和输出实现教学内容创新和成果共享、基于平台信息采集推动成果评价和改进。探索形成问题反馈、课程改进、成果输出的良性循环方式(如图4),并按照“目标—标准—实施—评价—改进—输出”六步形成教学周期性改进螺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问卷调研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及意见反馈,梳理以往课程教学的问题,完成案例资源、微课资源的采集,在此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善课程改革预案和实施方式。2.实践阶段。将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引入课堂,明确各教学阶段的任务驱动和各环节落实方式,观察实践过程中实施效果和问题。课程结束邀请同行专家完成成果评价交流,促进课程教学成果展示和推广。3.整合阶段。整理教学过程资料如案例、图片、视频等内容,形成阶段性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绘课程教学结构脉络的构建基于对手绘形式和内涵的研究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其内在特质和规律。首先,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手绘学习作为一门表现技法,应重视其由易入难,由简入繁的学习规律。在学习程序上注重其从临摹-写生-创作的次序性,工具应用上注重其从钢笔到马克笔或水彩的逐步掌握。其次,增强其与专业课的有效链接和驱动力。或者以项目引领来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如通过项目具体要求依序完成图解思维表达、方案专题训练,让学生更深切认知手绘对于设计的意义;或者以竞赛介入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经历比赛的准备、选拔、参赛等过程,巩固理论知识,强化手绘技法[6]。最后,与时俱进的探索观念和方法创新。展望手绘课程的未来发展或许会呈现两个趋向,一是从绘图走向设计。手绘作为方案构思手段与电脑出图成为前期与后期的承接关系,其教学也将不断发挥其优势,充分利用技术为设计前期服务,衍生计算机和手绘表现结合的新美学;二是从技术走向艺术。手绘表现因其空间表达的概念性与具象性共存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以丰富的手法来建构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质,例如其应用工具灵活宽泛,其表现范畴涉及抽象概念、空间场所和现实生活多个层面,表现手法更能借鉴白描、水墨、水彩、速写等姊妹艺术技巧,展现出表意与造境、概念与写实等多向度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徐伟.外国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恩刚.效果图与视觉成像投影原理的趋同性解析[J].艺术工作,2017(2):78-80.

[3]谢明洋.图形中的归纳与演绎——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课程思考[J].装饰,2011(10):116-118.

[4]束新水.线描之我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9(3)):207-208.

[5]田原.关于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课程的思考[J].装饰,2010(3):115-116.

[6]施并招.基于数字媒体专业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大观,2019(3):112-113.

作者简介:王仲伟,博士,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艺术修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舞蹈钢琴伴奏课教学效率提升研究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谈谈鼓师
从对立到联合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