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拓与升华

2021-05-18 15:45凌海金
桂海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凌海金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深入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历程,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如何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如何走自己的路进行了艰难而宝贵的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5-0039-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当前,全国上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全面开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在此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的伟大时代,深入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历程,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如何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探索

早在1979年春,邓小平同志就郑重指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国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2]172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3]可见,在把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二是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历史,总的来说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三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及理论准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如何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宝贵的探索。

(一)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从根本上说,毛泽东同志是靠实事求是赢得众望所归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靠实事求是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一化三改”①还是靠实事求是顺利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课题,我国是从学习苏联起步的。通过学习苏联的经验,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但是中国共产党很快意识到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二次结合”,独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2月至4月间,毛泽东同志分别听取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提出一系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这些都是实事求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反映。

(二)强调共产党人必须不断学习,必须敢于并善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早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非常清醒地告诫全党,我们原来熟悉的很快要用不上了,要尽快学习我们不熟悉的东西。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就曾坦率地承认,新中国成立后到三年恢复时期,再到“一五计划”时期,包括自己在内,“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4]117。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同志看《共产党宣言》不下百次。他经常说,遇到实际问题,就去请教马列主义,就翻阅《共产党宣言》。同时,毛泽东同志又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4]109

(三)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及长期性。早在1955年春,在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时,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4]390后来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思考中,他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4]116

(四)开始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探索,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有效推进,斯大林模式无疑成效显赫并且对“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影響巨大。但由于被神圣化、绝对化,斯大林模式日趋僵化,最终丧失了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可能。所以,如何有效克服斯大林模式弊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所共同面临的基本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同志就果断提出“走自己的路”,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专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毛泽东同志把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与1957年通过的各国共产党“莫斯科宣言”②联系起来,明确表示“莫斯科宣言”中提到的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的观点提得好,他指出中国也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五)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高度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中国人民是在推翻“三座大山”③的基础上终于站立起来的,所以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努力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志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④战略思想,让中国逐渐摆脱了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二、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拓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改革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总体上呈现出先易后难、从被动到更多主动的突出特征。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五大方面深化认识。

(一)勇于并善于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这集中体现在两次重要历史关头。一是大智大勇地处理了结束“文化大革命”与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历史功过是非问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稳定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如果在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上哪怕稍微处理不当,中国都难免天下大乱。作为反面教训,苏共垮台的一大祸根,就是全面否定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二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⑤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春天,成功地既不“政治失守”又不“与西方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更加开阔。三是既敢于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又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动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抓住时机加入了世贸组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使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长,顶住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四是敢于融入世界发展大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外部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5]305中国共产党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在一起,大胆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始终坚定实行改革开放。同时,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来往。在一段时间内,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但面对西方的制裁和压力,坚决顶住,排除干扰,坚持改革开放。

(二)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把党的思想路线升华到新的境界。一是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反复告诫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6]20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7]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8]377二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针对历史问题及更好地面向未来,强调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真正的改革必定要冲破现存的制度和思想桎梏,提出新的政策,建立新的制度,发展新的理论。40多年的改革开放充分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业。三是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国情,并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⑥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在正确的航线上扬帆奋进。四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这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实事求是的理论指导及思想保障。五是强调要实干,大胆创新。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在干中学,并高度重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8]9胡锦涛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9]7这些改革开放探索实践,堪称实事求是的典范。

(三)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征程。一是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8]144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8]145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不断完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8]148二是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终止了疾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恢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着手建立健全国家法律体系。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强调任何政党和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带头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从制度上禁止任何个人崇拜和个人专制。同时,进行机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对中央机关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了改革,撤并了许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机构。三是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147,为依法治国提出了方向。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0]31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8]72四是制定和出台系列党内法规和制度。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制度和政治生活被破坏的深刻教训,1980年党中央出台了建党以来第一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法規《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2年修订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党章。1988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同年底开始在全国城乡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建立和实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一大创新。1990年,党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健全并严格执行县以上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199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保护党员民主权利的专门党内法规。进入21世纪以后,以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深化对党的制度建设的认识,探索建立健全了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巡视等制度,推动了党的制度建设深入发展。

(四)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再告诫人们“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并强调这是“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完全遵循辩证法原则,体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有机统一。如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没搞好不是社会主义等;又如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突破了西方国家重市场轻政府的理论,摆脱了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起来,成功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显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蕴含理论指导与实践反思的基本命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明确解答,标志着理论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历了多次曲折终于清晰定型。

三、走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生动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1]这一比喻,既真实反映了新时代改革重要性与艰巨性,更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与创新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出了极为出色的答卷: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来说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一)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担当。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知道,从《共产党宣言》开始,共产党人就明白必须具备勇于担当并善于担当的品格。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担当有三大层次或内容:作为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担当,全体中国人民的大担当。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庄严地提出“三个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谈到自己肩上责任时深情而庄重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2]。这是习近平主席的大担当。他同时指出:“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并把“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担当。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尤其是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奋力夺取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大担当。同时,中国积极进行对外援助,向国外派遣医疗队和供应大量物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国际担当。

(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改革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领域改革,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展示的改革蓝图之宏大、改革规划之气魄,令人民振奋,让世界瞩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积极贯彻“五位一体”⑦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⑧战略布局,集中体现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关系上,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13]在202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指出:“我们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巩固供应链、产业链、数据链、人才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4]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在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不仅作出了科学回答,而且进行了战略部署,全面开启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新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制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而且加快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进程。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依法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法治的方式为人民当家作主、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证,就是在改革发展中通过法治和制度的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实际进程就是使宪法精神、法律原则、法治文化和法治信仰融入并渗透到国家治理和公民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要树立自信和保持定力,提出要坚决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反对“全盘西化”“全面移植”“照搬照抄”。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战略层面思考和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其他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同时也重塑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并展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伟大的历史进程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也是这“四个自信”的完整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信的根源是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在中国发生深刻历史变革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四个自信”的密切关系,并强调我们最有理由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在继续大胆借鉴西方文明的积极成果的同时,着力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中国发展理念的价值魅力、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创新性和中国制度的合理性先进性。

(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野。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历史大眼光。有悠久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都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但如果没有大历史观,就不可能有大格局,也就很难发挥历史应有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大作为。在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这一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找到的正确道路。有如此高远眼光、传承铭心、担当于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当更加辉煌。二是全球大胸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撼动,但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回潮,孤立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抬头,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成为一个严峻话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倡导,向世界展示了面对“时代之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近年来,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带来了经济发展、人心凝聚、合作紧密三大惊喜,“一带一路”必将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无疑为全世界人民共绘美好蓝图带来新的希望。

注释:

①“一化三改”是党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莫斯科宣言”即1957年11月14—16日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莫斯科召开的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宣言。

③“三座大山”喻指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大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④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战略意义上提出了“三个世界”这一概念。他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⑤“南方談话”是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

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作出的概括。“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⑦“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提法,内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⑧“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内容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4-12.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1]陈常国.改革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J].前进,2017(8):64.

[12]杜尚泽.“欢迎你到中国去”[N].人民日报,2019-03-24(1).

[13]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10-26(1).

[14]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04-21(2).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责任编辑韦荣锋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