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21-05-18 13:10农昕
农经 2021年3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粮食安全

农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好坏关系到粮食的质量安全。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解决好耕地要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建设和保护等工作。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2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对此表示,我国粮食年年丰收,去年达到了13390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加了100多亿斤。全社会的库存目前非常充裕,中国的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但要看到,未来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粮食需求还会有刚性的增长。加之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加,所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唐仁健说,要尽可能多产一些粮、多储一些粮。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好“两藏”,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及瓜菜等一年生的作物;确保规划要建成的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要努力种植粮食。同时,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尤其是把东北这个大粮仓保护好建设好。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坚持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下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

此次出台的《意见》指出,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调查评价,开展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完善国家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网络体系,进一步做好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规划布局。做好国家耕地质量定位监测工作,收集、汇总、审核、会商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及时发布2021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优化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意见》强调,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评价,要抓好高标准农田专项监测评价,按照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制定专项监测评价与应用方案。抓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区专项监测评价,组织开展耕地土壤典型酸化区、盐碱耕地区和耕地基础地力变化专项监测评价。

《意见》指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扎实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示范800万亩以上。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项目资金等日常监管。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示范区建设,为分散农户提供统一技术服务。

《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要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落实退化耕地治理项目任务,建设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试验示范区,有条件的地方至少建设一个集中连片万亩以上试验示范区。构建退化耕地治理技术支撑体系,成立项目专家组,实行专家定点包县指导,每个项目县设定点专家,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要求组织开展绿色农田技术集成示范,结合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建设,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示范的新机制,切实做好绿色农田建设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地力培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耕地地力提升,确保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切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支撑,组织开展灾毁高标准农田监测、调查和核查评定技术等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灾毁农田监测、评判和核验标准方法、指标体系。认真宣贯《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

《意见》指出,抓好耕地质量监督保护与考核,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制度落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创设,加强耕地质量立法调研,积极推动国家耕地质量保护立法,推进耕地投入品(物)安全性有效性监测评价。

《意见》强调,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做好全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数据信息统计及《农田建设统计调查制度(试行)》中耕地质量保护统计工作。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考核,启动2021年标准化验室考核工作。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检测能力验证,推进全国土壤样品库建设,开展耕地质量检测能力提升培训。

《意见》指出,加强耕地质量技术合作与交流,参与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耕地质量项目,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交流项目。做好重要專题调研,组织专家开展耕地质量红线、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关系以及耕地质量立法等专题研究。搭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筹建“健康土壤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协同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耕地保护与利用亟需科技创新

2月3日,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耕地保护与利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副所长周卫呼吁,“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周卫介绍说,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但在长期集约化经营下,我国耕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层变浅。

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当前我国耕地中,高产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1.24%;中产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6.81%;低产田为4.4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21.95%。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不高,中低等级占2/3以上。

周卫表示,长期以来农业粗放经营,耕地退化加剧,如东北黑土有机质下降、南方红黄壤酸化、水稻土低产障碍、北方土壤干旱盐渍化,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

周卫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前我国14.5%的耕地已严重酸化,近30多年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5%,作物减产20%以上;耕地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我国盐碱耕地约1.14亿亩,较20世纪80年代增加2600万亩,增幅近3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耕地占比分别为52%、31%和17%,可造成作物分别减产5%—10%、11%—20%、30%以上,有的地区因此弃耕撂荒;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我国黑土区耕地面积2.78亿亩,自上世纪50年代开垦以来,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前的8%—10%下降到2.5%—3.5%,粮食大幅减产。

此外,我国土壤耕层变浅也十分普遍,耕作层小于20厘米的耕地,面积占比71%,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作物抗逆性差等问题。

周卫表示,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加剧了土壤酸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作为农业科技“国家队”,“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坚持以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与重大产品研制,在东北黑土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高精度数字土壤构建与应用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

周卫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将通过“一平台”“一系统”建设和“三块地”的科技攻关,铸造国之重器,强化耕地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科院将加快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面向国际耕地科学前沿和我国耕地保护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质量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覆盖我国全部土壤类型、服务全域耕地管理的国家级耕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

面向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改造,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农田建设综合监管服务新模式。

周卫介绍,针对“三块地”,中国农科院还将加快开展“藏粮于地”系列科技攻关,进一步阐明东北黑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地“三块地”的土壤质量演变规律、退化过程与保育机制,研发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及产品装备。

贵州省探索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

土地连片整治,推动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贵阳市是贵州省唯一没有万亩耕地大坝支撑的市(州),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分散,土地和土壤資源显得非常珍贵,农业发展先天条件受限重重。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赵德明提出,“要下决心用15年左右的战略跨度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

作为贵州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贵阳市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大部分为坡耕地,优质耕地资源极为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对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根据2017年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成果,贵阳市土地总面积1206.50万亩,其中,耕地仅有385.20万亩,林地502.90万亩,建设用地135.94万亩,未利用地111.56万亩,其他农田地70.90万亩。在385.20万亩的耕地中,也是地多田少,旱地占比超72%,并且是坡地多平地少,耕地地块破碎,耕地质量低。目前,贵阳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0万亩,占耕地面积28.5%。由于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投资均在1500元/亩左右,投资标准偏低,宜机化等功能尚不完备,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涉及多个单位,“船大难掉头”,建设标准难以达到统一。贵阳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市生态环境、市农投集团、市金地公司等多方协作、政企联动,分析问题,谋划实施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

按照坡改平、旱改水、瘦改肥和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的“三改”“四化”目标要求,以贵阳市农投集团、市金地公司作为示范区项目建设主体,在乌当区和开阳县开始第一批项目试点示范,项目投资预计12亿元,建设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5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700亩,新增水田1.1万亩。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贵阳市对耕地坡度15°以下、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区域原则上进行规模化开发和破碎化整治,宜梯则梯,宜平则平,地块归并率达到65%以上,通过归并整理单块面积不低于5亩。

为了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贵阳市以生态拦、蓄、引为主,提灌为辅,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设施及渠系建筑物,保障田土块通水率达100%,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在田间道路布局上,贵阳市以适应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需求,与田、土、山、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对田间道路和生产便道进行统一规划,确保田间道路田块通达度达到100%,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土地平整过程中,为了确保土壤肥力不受损,贵阳市把土壤分层剥离后,按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利用方向进行分门别类堆放。在施工期间采用无机物、有机物及生物菌剂进行土壤改良培肥:根据项目地农业自然条件,确定农业产业规划,配套与产业相适应的大棚、喷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保证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完善采后处理、冷链物流、肥料配置、秸秆处理、农业信息化等配套农业设施,实现农产品产销结合,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效发展。

同时,贵阳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湿地工程等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田、路、渠、沟、池、塘等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据了解,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贵阳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条件成熟、集中连片的区域,把以前的“望天田”“斗笠田”变成统一的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25年打造50万亩“生产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灌排可控化、土壤肥沃化、管理便捷化、田园景观化、布局生态化”的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

在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形成的农业产业园区,硬化道路纵横交错,灌溉网络四通八达。石硐镇党委书记刘福海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园区生产能力落后面貌,促进大洪村猕猴桃、脆红李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康农共享”和“六权共享”等方式,搭建经营主体与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如今,大洪村的精品水果带动全村实现生产总值1000多万元,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创建的“猕天大圣”猕猴桃品牌,远销新加坡、加拿大等地。马铃乡的蔬菜产业也越做越大,2020年基地蔬菜总产量达到3000吨,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

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上,贵阳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做到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结合、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结合、与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结合、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实现经济有增长、地方有收益、农民有收入、企业有效益。

“振兴农村经济,不仅是产业选择上的一场‘革命,更是农民陈旧观念的‘革命。讓农户转变观念,推倒田坎、平整田块是坝区建设中的第一步。”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先睦说,“过去,田坎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农民各家土地的边界,利用率极低。长期以来,由于田坎的割据,农民都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业不成规模,市场应对能力差,难以适应机械化耕种,劳动力投入大,市场应对能力差。”

为啃下“倒田坎”这块“硬骨头”,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如期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党员和干部白天黑夜走村串户做农户的思想工作。通过召开坝坝会,宣讲现代农业知识、算经济账等方式,打消农户的顾虑。

田坎倒了,土地平了,山一块水一块的土地连成了一片,农民心里的隔阂也消除了,平整的土地上农业产业也焕发了生机。花溪区马铃乡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1037亩黄瓜、黄花菜、辣椒、黄豆等大棚蔬菜纷纷成熟,3000吨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贵阳市结合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发挥“土地整治+”效应,选择项目区内行政村及涉农社区,整合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对区域村寨进行美化亮化提升,实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把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和“排头兵”,打造具有贵阳特色的“三生融合”美丽乡村。

接下来,贵阳市还将继续采取“市级平台公司+区级平台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蔬菜基地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蔬菜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增收。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