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途径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对比

2021-05-19 06:35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股桡动脉心绞痛

郝 琼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山西 晋中 030600)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细胞生理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改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发群体[1]。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对此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较好,但其远期疗效欠佳。近年来,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PCI 时,常用的穿刺途径为经股动脉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外周血管易发生钙化或扭曲,因此在对其进行PCI 时应为其选择一条最佳的穿刺动脉,以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主要是比较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年龄≥60 岁;具有进行PCI 的指征;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病历资料缺失;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A 组(n=28)与B 组(n=30)。在A 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12 例;其年龄为62 ~81 岁,平均年龄为(71.50±6.63)岁;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双支冠状动脉病变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别有16 例、8 例和4 例;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有8 例、13 例。在B 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14 例;其年龄为62 ~83 岁,平均年龄为(72.56±6.81)岁;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双支冠状动脉病变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别有16 例、8 例和6 例;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有10 例、14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对于入院后接受急诊手术或限期手术的患者,在进行PCI 前让其口服300 mg 的阿司匹林和300 ~600 mg 的氯吡格雷。对于入院后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让其每天口服100 mg 的阿司匹林和75 mg 的氯吡格雷,持续用药的时间应超过3 d。在此基础上,对A 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是:选择其左上肢桡骨茎突上1 ~2 cm 搏动最强部位作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 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6F 桡动脉鞘管,通过鞘管将指引导管送至病变冠状动脉的开口处。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将扩张球囊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充盈球囊,对冠状动脉的堵塞或狭窄处进行扩张,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为其放置支架。术后向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注入200 μg 的硝酸甘油,并对穿刺点进行4 ~6 h 的加压包扎。对B 组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是:选择其右侧股动脉搏动最强部位作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 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放置6F 或7F 动脉鞘管,通过鞘管将指引导管送至病变冠状动脉的开口处。余下的操作步骤与A 组患者相同。治疗结束后,按压穿刺点20 ~30 min,待松开未见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用弹力绷带对穿刺点进行“8”字形加压包扎,包扎的时间为12 ~24 h。术后让两组患者均每天口服75 mg 的氯吡格雷和100 mg 的阿司匹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动脉穿刺的时间、导管插入的时间、置入支架的血管数、置入的支架数、所用支架的直径、所用支架的长度、进行X 线曝光的时间、造影剂的用量、术后卧床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并发症(局部血肿、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的症状明显缓解,对其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的症状有所缓解,对其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显示ST 段明显回升,T 波倒置的情况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的评分。SAQ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主观感受、治疗满意度等评分指标,患者的评分越低表示其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两组患者进行动脉穿刺的时间、置入支架的血管数、置入的支架数、所用支架的直径、所用支架的长度及造影剂的用量相比,P >0.05。B 组患者导管插入的时间和进行X 线曝光的时间均短于A 组患者,其术后卧床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长于A 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临床指标A 组(n=28)B 组(n=30)t 值P 值进行动脉穿刺的时间(min)2.20±0.872.15±0.830.185 >0.05导管插入的时间(min)3.24±0.882.14±0.854.027 <0.05置入支架的血管数1.23±0.581.22±0.560.055 >0.05置入的支架数1.68±0.651.63±0.630.247 >0.05所用支架的直径(mm)3.16±1.183.12±1.150.108 >0.05所用支架的长度(mm)29.50±2.91 29.26±2.87 0.262 >0.05进行X 线曝光的时间(min)23.45±2.51 18.92±2.48 5.741 <0.05造影剂的用量(mL)212.45±6.69 209.63±6.65 1.336 >0.05术后卧床的时间(h)4.40±1.225.97±1.264.003 <0.05术后住院的时间(d)5.14±1.246.75±1.284.040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A 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6%(26/28),其中治疗效果为无效、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分别有2 例、14 例和12 例。B 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7/30),其中治疗效果为无效、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分别有3 例、13 例和14 例。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χ²=0.150,P >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两组患者腹膜后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相比,P >0.05 ;A 组患者局部血肿与动静脉瘘的发生率均低于B 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

2.4 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SAQ 评分

术后,两组患者SAQ 中的躯体活动受限评分、心绞痛发作程度评分、心绞痛发作频率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及主观感受评分相比,P >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SAQ 评分(分,± s )

表3 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SAQ 评分(分,± s )

组别躯体活动受限评分心绞痛发作程度评分心绞痛发作频率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主观感受评分A 组(28 例)34.32±3.082.98±1.039.65±1.7115.76±2.216.09±1.44 B 组(30 例)34.29±3.052.96±1.019.69±1.7415.79±2.246.05±1.42 t 值0.0300.0620.0730.0420.088 P 值>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前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压榨性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上臂、颈咽等部位[3]。目前,临床上对病情较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对于病情严重或经药物治疗无效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上主要是对其进行PCI。在对此类患者进行PCI 时,常用的穿刺途径为经股动脉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有报道称,与桡动脉相比,股动脉的位置较深,因此对肥胖冠心病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拔管后其发生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的几率较高,另外股动脉周围有丰富的血管,若穿刺失败会引发动静脉瘘[4]。俎小华[5]研究指出,体质偏瘦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局部皮下组织较为疏松,对其进行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其易发生假性动脉瘤。桡动脉的位置表浅,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其造成的伤害较轻。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对此类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比,对其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然会增加其导管插入和进行X 线曝光的时间,但能缩短其术后卧床和住院的时间,降低其术后局部血肿和动静脉瘘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经股桡动脉心绞痛
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效果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 临床价值
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顽固性血尿(附13例报告)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发生经桡动脉痉挛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