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2021-05-19 06:35李培宏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痉挛血瘀缺血性

李培宏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缺血性脑卒中也叫脑梗死,是指由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肌痉挛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肌痉挛的原因主要是其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其脊髓和脑干反射亢进,进而使其肌张力异常增高[1]。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属于中医学中“痉证”、“筋病”的范畴,其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本文主要是探讨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西医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及《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2]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关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其本人(或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或皮肤病;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 例)与对照组(25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15 例,女10 例;其年龄为47 ~72 岁,平均年龄为(59.22±4.92)岁;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至出现肌痉挛的时间为22 ~121 d,平均时间(59.20±9.72)d;其中,左侧肢体发生肌痉挛的患者有18 例,右侧肢体发生肌痉挛的患者有7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9 例;其年龄为48 ~73 岁,平均年龄为(59.63±5.17)岁;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至出现肌痉挛的时间为20 ~123 d,平均时间(61.22±9.40)d;其中,左侧肢体发生肌痉挛的患者有17 例,右侧肢体发生肌痉挛的患者有8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包括对其进行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营养支持等治疗,并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所用的药物为巴氯芬片(生产厂家:宁波天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03)。此药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5 mg,每天服3次,共用药1 个月。在用药期间,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此药的用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是:1)温针灸。选择患者患肢的阳陵泉穴、三阴交穴、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及头部的百会穴和人中穴作为治疗的穴位。用0.32 mm×40 mm 的毫针以直针法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3],采用补泻法运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在留针期间,将艾柱套在毫针的尾部并点燃,持续进行30 min 的温针灸治疗。每天治疗1 次,共治疗1 个月。2)穴位按摩。先对患者患侧上肢的曲泽穴、天府穴、手三里穴、内关穴、外关穴、合谷穴进行按摩,再对其患侧下肢的内外膝眼穴、梁丘穴、阳陵泉穴进行按摩,最后对其足底的额窦、小脑、脑干等反射区进行按摩。按摩的手法包括按法、推法、揉法等,按摩的力度以患者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宜。每次治疗20 min 左右,每天治疗1 次,共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痉挛量表(CSS)的评分[4]。CSS 包括跟腱反射、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踝痉挛等评分指标,分值为1 ~16 分。患者的CSS 评分为1 ~7 分,表示其无肌痉挛;其CSS 评分为8 ~9 分,表示其存在轻度的肌痉挛;其CSS 评分为10 ~12 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肌痉挛;其CSS 评分为13 ~16 分,表示其存在重度的肌痉挛。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表(FMA)的评分。FMA 包括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2 个维度,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患肢的运动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肌痉挛的症状消失,其C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显效:治疗后患者肌痉挛的症状明显减轻,其C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89%。有效:治疗后患者肌痉挛的症状有所减轻,其C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患者肌痉挛的症状未减轻,其C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SS 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平均的CSS 评分分别为(13.25±2.40)分与(13.14±2.34)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平均的CSS 评分分别为(6.78±1.31)分与(9.52±1.57)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SS 评分(分,± s)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SS 评分(分,± s)

组别例数CSS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513.25±2.406.78±1.31对照组2513.14±2.349.52±1.57 t 值0.05929.7026 P 值0.9531<0.0001

2.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MA 的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平均的FMA 评分分别为(34.01±5.21)分与(33.94±5.56)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平均的FMA 评分分别为(74.35±6.40)分与(58.66±5.92)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其中治疗效果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有13 例、6 例、4例和2 例;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其中治疗效果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有6 例、5 例、4 例和10 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西医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导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主要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目前,西医常采用巴氯芬片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此药是—种肌肉松弛剂,可作用于γ- 氨基丁酸B 型受体(GABAB),阻碍兴奋性氨基酸和天门冬氨酸的释放,抑制脊髓内的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进而可起到缓解反射性肌痉挛的作用。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属于“痉证”、“筋病”的范畴,其中医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本研究的结果证实,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SS 评分、FMA 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类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可对其患肢、头部及足底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进而可起到活血通络、滋阴柔肝、通阳开窍、醒脑提神、平调阴阳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指出,进行温针灸治疗时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可对穴位进行温熨、熏灼,进而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条燃烧后可产生与红外线相近的物理因子,持续对穴位进行刺激,激活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还能增强人体神经- 体液调节系统的功能,进而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5]。

综上所述,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肌痉挛的症状,提高其患肢的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痉挛血瘀缺血性
话说血瘀证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瘀体质知多少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