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1-05-19 16:44宿晓伟
新闻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媒体融合

宿晓伟

【摘    要】截至2020年底,全国大多数县级电视台均已完成融媒体中心建设。然而,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往往在内容定位、机制创新、新媒体运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融媒体中心无法发挥预期作用。融媒工作室制能够在内容生产、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助力县域媒体获得竞争力,重新焕发基层媒体的活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融媒体工作室;县级电视台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环境下湖南地方电视台生存发展困境研究”(15YBA096)的阶段性成果。

长期以来,县域媒体作为离受众最近、分布最广的媒体机构,在基层受众中发挥着重要的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然而,在内容为王、时效优先的时代,县域媒体同时面临着省市媒体机构和互联网媒体机构的双重压力。在内容制作上,缺乏省市媒体机构的精致产出,在传播渠道上,又不及互联网新媒体高效快捷,县域媒体的生存发展陷入困境。

一、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给县域媒体的生存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整合县域内的多种媒体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集采编、制作、宣发为一体的融媒體中心,做强用好县域媒体资源,重新焕发县域媒体生命力。然而,在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部分县域融媒体中心在自身功能定位、体制机制改革、新媒体运营思维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县域融媒体中心的自身定位模糊

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将多种媒体机构聚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媒体内容生产综合体。县域媒体融合需要做的是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而非仅是媒体机构的融合。

多种传统媒体机构通过组建融媒体中心聚合在一起,然后根据定位的区分,形成多个专业团队,藉由新媒体平台,重新焕发生机。而一些县域融媒体中心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只有整合而缺少重新分配——机构整合在一起,规模上变大,形成了更大建制的媒体综合体,但没有详细和准确的定位,生产的内容缺乏目的性,无法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竞争力。

(二)传统媒体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县域媒体融合的前提是要进行传统体制机制的改革。在县域传统媒体体制下,媒体从业人员的身份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县级广播电视局的事业编制人员、电视台台聘的国有企业人员和电视栏目聘用的劳务派遣人员等多种用工方式,复杂的人员构成降低了媒体机构的运行效率,对媒体融合带来了较大阻力。

在过去的县域媒体机构组织结构下,事业编制人员和台聘国企编制人员收入分配相对稳定,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激励机制,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较差;栏目聘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则收入相对较低,与工作强度不匹配,在缺乏晋升通道的情况下,人员稳定性较差,人才流失现象较为常见。

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除了需要建设统一的内容创作平台,更需要对传统媒体冗杂的人员结构进行改革,消除不平等的人员层级关系,构建合理的劳务分配机制,激发新闻工作者的活力, 促进媒体人转型,[1]从而保证县域融媒体中心重新焕发出活力。

(三)县域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运营思维薄弱

县域媒体融合的重点是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移。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介平台逐渐丧失原有影响力,信息资讯传播从电视台、报纸、广播向互联网新兴媒体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融媒体中心建设,一般分为空间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2]在一些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已建设好统一的中央厨房式采编模式、多形式的互联网发布平台,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实现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制作模式的转变。但改变了形式却没有转换思维的现象较为常见。县域媒体的决策者若不能转变媒体运营思维,工作人员依旧延续以往的采编制作流程,仅将传统县域媒体的内容产品搬移到新兴平台,通常并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县域传统媒体本身制作能力较弱,相较于省市广电平台而言缺乏竞争力。在互联网平台上,各级传统媒体机构的内容产品都在传播,县域媒体只有强化新媒体运营思维,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传统广电集团大力发展工作室制,通过建立优秀的工作室团队,引领内容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传统媒体的工作室制和融媒体环境相结合,或将是促进融媒体中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广电工作室制的诞生与发展

在工作室制诞生之前的传统媒体时代,往往出现“铁打的栏目流水的制片人”现象,制片人只是内容生产的执行者,对于栏目的存亡没有决定作用。随着制播分离时代的到来,以人为本的工作室制成为了当下节目制作体系的主流,工作人员的能动性被激活,他们对于节目的制作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节目创新与节目制作均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工作室制在传统媒体平台和网络新媒体平台均得到有效的实践。

(一)传统广电媒体的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广电工作室在团队人员组成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在以往的电视台人员管理中,台聘需要总台进行统一招聘,且名额相对较少,栏目成员转正困难,有能力的年轻人很难快速加入到核心团队中。而工作室制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工作室负责人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工作室内部,晋升不论资排辈,有能力的年轻导演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团队建设更具活力。

科学高效的工作室制在传统广电节目制作模式中脱颖而出,2018年2月,湖南卫视将大力施行一线团队工作室制作为当年的主要任务;同年5月,七大核心工作室挂牌;10月,工作室增加至十二个。工作室制一经实施就带来显著效果,当年新成立的工作室承担了80%以上的季播节目制作,占据整体创收的90%以上,为湖南卫视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网络平台芒果TV的四级工作室机制

芒果TV作为唯一国有控股的互联网视频平台,在内容生产方面同样实行工作室制。其根据工作室的制作能力,细分为工作室、S级团队、A级团队、初创团队四个层级,进一步细化了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室制作模式。芒果TV的四级工作室机制使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内容为王时代,通过更优质内容来获得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劳动报酬,激发了工作室人员的创作热情,为生产优质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芒果TV工作室区别于其他S级、A级、初创团队主要体现在财务支配上。工作室成为了芒果TV内部的小型制作公司,工作室成员的团队归属感更强,从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的高效生产模式。

(三)当前融媒体工作室制发展现状

在当前的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工作室制已开始被逐渐重视。在省市一级融媒体建设中,融媒体工作室已经逐渐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在县域融媒体中心,工作室制还处于摸索阶段。

作为中央厨房的提出者,人民日报在融媒体工作室的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如“侠客岛”已经成为国内网民耳熟能详的专业融媒体工作室。安徽广播电视台同样大力发展融媒体工作室建设,截至2019年,已经成立六十余个融媒体工作室,积极探索以工作室制作为切入点,推进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子。

不同于中央和省市融媒体工作室的发展,县域融媒体工作室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在县域媒体进行工作室建设,激发县域媒体工作者的活力,还应不断尝试和总结。

三、县域融媒工作室的建设发展机制

县域融媒体工作室制是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汲取传统广电工作室制的经验,从内容生产、层级设计、激励措施、审核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探索出一套适合县域融媒体发展的融媒工作室制度,以激发县域媒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增添活力。

(一)内容定位是融媒体工作室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

媒体融合给县域传统媒体带来整合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对其内容生产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发展县域融媒工作室,核心是整合专业的内容生产团队,做到差异化内容打造和精准目标人群分发,[3]从而提升县域媒体的影响力。

《守护解放西》是长沙广电旗下肖姝工作室创作的警务观察真人秀。制作团队将工作室设置在一线派出所,24小时不间断记录,用海量的素材制作了精良的节目,在哔哩哔哩网站引起巨大反响,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有效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守护解放西》的成功,在于精准的内容定位,所选取的题材与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通过记录人们生活中的故事,让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接受了普法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县域媒体在对本土素材的内容挖掘上具备天然优势。2021年2月,长沙政法融媒体中心成立,其专注于法制内容的制作与传播。寻求好的内容生产切入点,自然能够在新兴媒体平台上获得竞争力。

(二)机制创新是融媒体工作室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

融媒体工作室建设要激发媒体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发展县域媒体机构的专业内容生产力。而想激发传统县域媒体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行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县域融媒体体制改革。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要解决传统县域媒体工作者身份差异的问题,将所有工作人员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下,有利于激发团队的活力。

二是奖励机制改革。借鉴传统广电工作室制的奖励办法,在保障融媒工作室从业人员正常报酬的同时,能够另外获得工作室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奖励机制的改革还需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唯收益论。部分工作室制作内容往往没有带来商业报酬,但在服务社会等公益属性上具有更大多的社会意义,进而提升了融媒工作室的影响力,这一情况同样应当在奖励机制改革中得到体现。

三是工作室评价机制建设。在融媒体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增强对工作室的评价体制建设,是融媒体工作室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必要举措。针对县域融媒体工作室,四级垂直体系显得过于复杂,可尝试构建两层垂直体系,保障人才晋升通道,增强工作人员的创作自豪感。

四是坚持内容审核机制。在传统媒体的创作体系中,内容审核机制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内容生产的时效性,但保障了内容创作的价值底线。在媒体融合建设中,应当在保证传播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增强传播效力,用更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正能量故事。

(三)新媒体运营是融媒体工作室建设发展的活力保障

融媒体工作室运营的关键是与新媒体的融合,这就要跟踪当下的新技术发展现状,熟悉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保障融媒工作室的发展活力。

首先,应充分了解技术革新。随着5G 时代的到来,视频传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融媒体工作室,应当提前布局,占据5G时代的技术高地。媒体与生活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如何发挥县域融媒工作室的地缘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县域媒体的地缘优势和融媒体平台的科技属性,提前谋划,让县域融媒体中心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其次,融媒体是内容生产机构的融合,更是内容与受众的融合。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关键是掌握融媒体受众的收看习惯和喜好。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作符合融媒体环境下来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使高质量的内容得到高效率的传播。

此外,县域融媒体的发展同样适用“长尾理论”,即除头部内容之外,尾部由于需要更细致的深耕而被人们忽略,但尾部集中起来依旧是个很大的市场。当下省市主流媒体占据了头部内容,在新闻资讯的传播过程中占据很大比例,县域媒体更像是信息傳播中的长尾部分,县域融媒体通过掌握新媒体运营手段,对长尾部分进行深度挖掘,细分县域受众的内容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就能大有所为。

结语

媒体融合是当下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已进入新阶段,通过实行融媒工作室制,能激发县域媒体融合与内容生产的活力,从而促进县域融媒体中心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陈永红,田志友,周元敏.市县台建设融媒体中心的途径和措施研究[J]. 视听,2020(07):219-221.

[2]赵晓军.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视听,2020(02):100-104.

[3]钟利群.融媒体工作室:媒体融合发展的“轻骑兵”[J].西部广播电视,2020(22):48-50.

(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县级电视台媒体融合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台的局限及发展趋势探析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县级电视台创新思路研究
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