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主力军”占领“主阵地”深度报道策略探究

2021-05-23 11:45胡文娟
新闻前哨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力军栏目广播

◎胡文娟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阵地就在哪。”“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阵地。 ”“主力军要挺进主阵地。 ”在当今“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网络时代,主流媒体就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就是社会宣传工作的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加强深度报道,是网络舆论复杂环境赋予“主力军”的时代使命。

一、融媒时代更需要深度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在融媒时代,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主办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同级党委、政府当好喉舌,当好党委、政府联系团结群众的纽带,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这些新闻媒体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 因此,它们在新闻宣传中,特别强调新闻宣传的正面导向引领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深度报道就是重要的宣传方法之一。

加强深度报道,准确、全面、完整、深入地反映事实的真相,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深入开掘思想内涵,提炼作品蕴含的思想主题,使之成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正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在官办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媒体、民营资本媒体、个人合伙媒体、民众社交网群(同学群、单位群、朋友群、老乡群、项目群……。)同时共存的情况下,人人都是“记者”、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编辑”。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一根手指,一张嘴巴,就可以对外发布传播信息,而且发布的信息量没有边界,发布转播的速度可以秒为单位计算。

在社会全员发布的海量(也可以称为无限多)信息中,内容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而且来源是多个渠道、多个源头。 从发布信息的媒体种类和数量讲,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为争得听众、观众的耳目,争取流量、获得利益。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 媒体发布信息的目的是求得点击量、阅读量,追求所谓“爆款产品”。 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新闻作品,它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信息与社会广大成员的关联度较高:要么是经济利益上的、要么是政治利益上的、要么是道德观念上的,要么是趣味娱乐上的等等。但是它有一个先天不足的软肋,就是缺乏思想深度,缺乏积极的社会导向价值,缺乏持久品味功能。这就是当今网络舆论环境之下,我们强调要抓好深度报道的理由之一。

二、融媒时代深度报道是“内容融合”的重要形式

随着电子通讯高科技的发展, 社会舆论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媒体格局也随之进行改革。所以各地各级“融媒体”就应运而生。

所谓融媒体,在其格局形式上是,不拘泥于传统的宣传样式。 例如, 报社不仅仅印刷发行报纸,它还出品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台不仅仅是生产广播、电视作品,而且也办报纸、刊物。无论是报纸、刊物,还是广播、电视台,都有自己的网络客户端。 广播、电视台除了“大屏”宣传窗口,还有小屏宣传窗口。所谓大屏窗口,就是通过广播、电视频道向社会各电视机、收音机用户发布的新闻节目;所谓小屏窗口就是广播、 电视台经过上级批准建立的专门的新闻互联网站,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长江云》就是小屏窗口。各市州、市县,除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建立的官方网站,还有各级政府主办主管的其他融媒体。

除了新闻媒体在格局上的融合, 还有编辑记者在采访制作写作新闻过程中能力、手段的融合。 比如说,无论是报社还是广播、电视记者,都要“十八般兵器”都会操作,既能写稿、能摄像、能照相、能剪缉、能主持、能配音。每一个记者都是“杂家”,他们身处社会信息的“大海”之中,就要使出浑身的解数,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参与网络激烈的报道数量之争。

三、融媒时代“主力军” 占领“主阵地”深度报道的策略

1.扩建高级别专家库,增强深度报道的实力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2021 年的工作计划中,有一条是:“丰富专家库,做精节目内容”,提升“思享频道”的影响力。 这个提法,使人看了眼睛一亮。 在当前世人都在拼命追求网络报道点击率情况下, 主流媒体提出要发挥专家思想高深的作用,提升“思享频道”的影响力,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的。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2021 年的 《工作计划》中所提出的要“丰富专家库”,“提升‘思享频道’的影响力”,在广播电视行业、报业界都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网络时代, 官办融媒体也未能独善其身,都需要考虑经济利益。不赚钱,媒体就难以生存,难以发展。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加强深度报道,提升频道、提升广播电视台、提升报社的宣传质量,与较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并不存在矛盾。

在网络时代,一个广播电视频道,一家报纸,没有引导力、影响力,网络上的观众、网络上的读者,还有谁来光顾这个频道呢? 报纸、刊物也是一样的。 《环球时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等,都是有著名的评论栏目、著名的其他深度报道栏目在读者的心目中扎了根的。 所以它们的纸质产品能够走上市场。 读者们愿意掏几块钱在街边书摊上买一份报纸, 往往就是冲着他所喜爱的某一个深度报道栏目而去的。线下喜欢,线上也同样喜欢。于是,这些报纸的网络读者也不少、网络观众也有不少。

要打造广播电视的顶尖的评论性栏目、深度报栏目,采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评论性栏目,系列的深度专题报道,首先要注重培养本台、本报社的名专家、名学者。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不大重视本单位评论类专家的培养和使用,这是一种舍近求远,自断手脚的赊本生意。 是需要改正的。

其次,要借助单位外部的人才,外部脑袋、外部的才智,进一步拓展壮大外聘专家库。 广播电视报纸刋物宣传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行业都有它们自己的顶尖级专家。过去我们省一级的新闻媒体做节目、写文字报道,多数时候到本地找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找当地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 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把眼光开放到全国范围内的教授、专家、学者。 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扩建一个固定的联系群,需要时可以随时派上用场。 对于这一点,湖北卫视的《长江新闻号》栏目具有成功的经验。 如杜文龙、黄兵、杨禹等一大批全国顶尖的军队、地方评论员,经常出现在该栏目的屏幕上,当然,同时也出现在网络中。 观众看他们的节目,是一种高级别享受。 那一种竞争力,影响力是一般自媒体无与伦比的。

网络观众读者市场点击率的竞争, 实际上也是人才实力的竞争、也是媒体深度栏目及其作品影响力的竞争。回想一下,最近一个时期的国内网络與论焦点,哪一个不是由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栏目在引领? 例如:“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投水自杀”、“荆州超大关公塑像迁移”、“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一巴掌打掉自己的乌纱帽”、“华融公司掌门人赖小民被判处死刑”等,对这些事件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到新华社的《新华时评》、人民日报社的《人民论坛》、中央广播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主流媒体的深度评论。由它们引领、影响着网络舆论的风向。

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在国内的网络焦点舆论中, 也应该有自己的权威栏目代表本单位发声, 起到正面的引导影响作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来。

2.建立深度报道评价机制,促进深度报道水平持续提升

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有多种表现形式。广播、电视频道的有:本台评论、评论性的广播电视专栏、透视性的新闻专题、追踪性的系列新闻或专题片(稿件),大型谈话类的专场报道、单条新闻前面的编者按及编后语深发主题等,都可以称为深度报道。 作为报纸来讲,有社论、 有评论性的专栏、“新闻调查”、“工作研究”、“新闻述评”、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等。

进入融媒体时代之后, 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要适合网络传播的需求。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要求精短一些 。但也不能太短,要把问题说清。 要报道形势多样,也可以图文并茂,照片配文字,漫画配文字等等。

评价深度报道,要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第一标准。这里所说的社会效益不是单纯的以点击率多少论英雄的。 一般深度报道质量很高“叫好又叫座”是常态,但是也有极少数“叫好不叫座”的节目或文章。出现这样的好节目和好文章,暂时没引起广大的受众的关注,也只是暂时现象。由于它们反映、论述、论证的是真理,它们的生命是长期的,有的是永恒的,他们的影响力会长期存在的。所以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

于是,评价深度报道的规则规定,不仅仅要由本台本社内部人员评价和网络市场点击率评价, 还要有媒体单位外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评价。

深度报道,除了固定的栏目,定期的不定期的深度报道节目和文章,还要及时应对网络與情,随时采制、写作发布深度报道。 所以,除了专门的深度报道专班,还要提倡人人学会写评论,人员都要学会做深度报道。应该说这也是媒体内部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人都会写评论,人人都会做深度报道,这是融媒体时代引领网络舆情对主流媒体主力军的新要求。

在这样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之中,广播、电视、报纸的编辑记者,人都要学习探索新的深度报道方式。在抢占网络受众市场高地时,要将自己制作、写作的上乘作品运用高科技手段,与编辑部快速对接,通过客户端、其他网站,与广大的网民见面。在这“一条龙”的工作环节中,就是要建有一套合乎实际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广大编辑记者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主力军栏目广播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569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成功出让23宗,国企成主力军!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