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1-05-23 02:30陈群云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船丝绸法治

陈群云

鲁洁教授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学生“活着的历史”。历史题材往往缺少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教学中缺少了实践体验点,知晓简单的历史也无法对“铭记历史、理解认同、反思感悟、实践行动”做出深入的有价值的指导。历史题材内容教学的“味精”如果融入“做中学”“做中悟”教学片段,也就是有机加入体验环节,强调学生从自身活动中学习,以活动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做学结合,学悟相融,学生则以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亲历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搜集证据、交流讨论、记录反思……教师则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引领者。为此,笔者做了几点有益的探索。

一、“实物考古”,穿越历史提升情感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习近平主席说,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如果我们教学的历史题材内容能“穿越”历史,能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考古情怀”,就能真正激发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真正感悟认识中华文明所取得的灿烂成就,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学校有一个“片庐”馆,由学校教师倾其所藏创建,陈列了从原始社会晚期到近代陶瓷残片、瓦当、古砖两千余枚,纵观历史近万年。古瓷标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零距离触摸中国文明史的载体;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份厚重浸润式实践的课程。因此,我们尝试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搬进“片庐”馆,进行初步地“做中学、研中悟”教学。

【案例1】《文明古国探访》教学片段

同学们,四大文明古国能够一直延续至今的是哪个国家?播放视频: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国?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把课堂搬进“片庐”,试着模拟考古,找一找具体体现中华文明古国没有断层的实证,研究调查,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小组汇报1:这是跨湖桥遗址出土证物之一,一小节古木和古陶碎片,距今已经有7 000耀8 000年了。———齐:哇,年代这么久!这是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浙江深厚文化积淀和历史悠久的重要证据。

小组汇报2:这个陶片良渚文化实物,距今已经有约5 300耀4 300年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陶片上面有一个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很像一个鱼字,这个也叫刻符文,被学者们称为“原始文字”,这也标志着这是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史。身为中国人,我们有骄人的祖先,灿烂的文化,我们非常自豪!

小组汇报3、4、5、6:西周陶罐……汉朝文字瓦当……元代磨床……

师:借助实物,考古发现,我们不仅发现了文物的价值所在,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折服,中华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我们能成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明显地通过对文物的考古鉴赏、查找资料等,对祖国和人们的一种深情大爱油然而生。借用收藏界的话语“赝品一车不如实物一件,阅图三千不如实物一见”,这都是能亲手触摸、能如此近距离地鉴赏“古陶瓷碎片”是分不开的。透过“古瓷瓦当”,我们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廊,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探寻文化伟力,传承中华文化。曾经我们也组织学生参观各大博物馆,我们发现封存在玻璃柜的古文物价值很高,尽管只是隔着一层玻璃,可总是有种疏离感。因此,利用好身边的历史资源,让它发挥出巨大的效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巧妙结合”,动手实践根植内心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从第7课到12课,是按照历史脉络梳理的爱党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类课往往将“爱国价值观”的培育定位在看图、诵读、观看视频体验中,似乎总觉得还缺少一点什么?如果道德与法治中这类题材的教学中如果能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历史和现实之间适当地拉近点距离,通过组织一些有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能深化一些道德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力求“走近”历史,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实意义,也要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审视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升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

【案例2】《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这是一艘“船”(课件出示),有人把它誉为“红船”,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中的中共一大资料、一大会址内容。

生:这艘船是嘉兴南湖的船,这是中共一大开会的船。

师:让我们走进《红船起航》去看一看。播放微课:国家记忆档案———《中国有了共产党》之《红船起航》。

师:看完视频,嘉兴南湖的这艘船为什么被誉为“红船”,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这艘船被誉为“红船”,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它更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我们中国革命的前程……

小组合作完成一艘“红船”,并完成活动感悟记录表,教师随机采访。

生:我们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制作“红船”,觉得特别有意义。

生:是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正是有了共产党这艘“红船”的领导,我们中国人民才能当家做主,才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

案例2中教师选取了一个媒介“红船”,让学生去探讨“红船精神”。阅读材料、视频、动手制作,在环环相扣中逐步追问,感受逐步深入,做中学,做中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革命传统的“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呈现历史的筋骨与历史进程,也不在于掌握探究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基于有“史”,追求有“情”,当然,每年我们还组织五年级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缅怀英烈,让爱党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一座丰碑,在学生心中立起来、活起来、高起来,烙下永不泯灭的印记……

三、“复原文化”,研究探寻重在感悟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我们代代守护、薪火相传,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中的《文明古国探访》中,我们了解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唯一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没有断层的国家,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如何让一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中国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复原”一部分文化,让古文明的意义更加强大。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在“做中学”,做中研究传承探寻这些魅力。

【案例3】《古代科技耀我中华》教学片段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的技术创造和发明?组内交流展示。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造纸技术”,这是古法造纸技艺。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丝绸”,丝绸美轮美奂,我国是用桑蚕丝织绸最早的国家,闻名于世。丝绸传播国外有二千几百年的历史,这条横贯亚欧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还有一项跟丝绸相关的非遗项目名录是什么?———丝绸扎染。

学生们初步体验丝绸扎染,并填写记录表。

師:丝绸扎染布出土距今也已经4 000多年了,初步体验完这项技艺,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扎染这项技艺运用在丝绸中,更加展现了我们的非遗文化的美,真正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也不是单纯的手艺活,它彰显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传统,是一颗颗鲜活的中国心……

案例3中,把非物质遗产项目体验运用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体验活动,感悟反思,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类似这样的“做中悟”教学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有些班级学生则尝试体验“古法造纸”,在制作纸张的过程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才干。通过对古文化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在这些案例中,要防止成为艺术或手工课,关键是在体验之后学生的感悟与领会。

在历史题材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做中悟”教学,我们都努力追求:让历史教材内容与儿童能进行对话与交流,梳理历史题材,挖掘“做中悟”素材;通过“实物考古”,穿越历史,提升情感;“巧妙结合”,探索历史,发现精神;“复原文化”,研究探寻重在感悟来尝试“做中悟”教学。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发。

猜你喜欢
红船丝绸法治
“红船”争霸赛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红船向未来
什么是红船精神?
初心依旧绕红船(辘轳体)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