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优化整合构想

2021-05-25 02:26
绿色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流域

张 亮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凌源 122500)

1 自然气候与自然资源

流域青龙河流域位于北纬40°16′~41°7′,东经118°53′~119°18′之间,行政区划为凌源市河坎子等十个乡镇,处在辽宁、河北两省交汇处,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暖温带向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40.6 mm,仅6~8月份降水量占到全年的60%,年平均蒸发量为1974.3 mm;青龙河、清水河等贯穿流域全境,年均径流量0.2613亿m3。

10个乡镇总面积15.04万hm2,人口18.05万人,有林地面积9.67万hm2,其中天然林面积5.23万hm2,森林覆盖率64.3%。流域内自然植被以天然林为主,同时,青龙河湿地与各处多样的自然地貌相互补充,使本地动植物资源具有原生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大面积天然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具有不可替代性。

2 自然保护机构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8月,为青龙河流域黑鹳等野生动植物(市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4月,批准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9912 hm2;2019年4月,凌源青龙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对总体规划修编调整,面积为52974.73 hm2;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45 hm2。

2014年以后,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行使各自职责,辽宁凌源青龙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试点,由林业局筹建开展湿地公园建设。

3 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3.1 主要保护对象相同或相近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凌源青龙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地域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原生植被[1]、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湿地公园更侧重于对划定范围内青龙河湿地资源的保护[2]。

3.2 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一致

青龙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资源、多样的气候特点,起伏的地貌特征等,构成了多样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野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多种野生动物繁衍创造了可能,青龙河流域被誉为辽西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的乐园”,是辽西重要的物种基因;流域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荟萃了华北、蒙古、长白3个植物区系维管束植物129科516属1343种,另外,保护区内有兽类6目11科22种,鸟类16目49科156种,爬行类3目6科12种,两栖类1目2科3种,鱼类4目7科37种;特别是流域内拥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如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的保护,需要维护大面积湿地与地貌的原生性保护与修复[3],每项保护措施都具有系统性、一致性,更利于取得保护成效。

3.3 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社会性

青龙河流域大面积的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完整,林下灌草层保存良好,枯落物层很厚,土壤结构良好,因而有着很好的水源涵养效能,涵养了青龙河多条支流常年稳定的水源;全流域无工业污染、生产、生活垃圾直排等,保障了青龙河水质为三级饮用水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维系了青龙河流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发展与平衡[4],对青龙河两岸居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稳提供了基本保障,也对青龙河下游京津冀地区繁荣稳定做出来巨大贡献。尽管如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仍具有不稳定和脆弱性,需要全社会继续实施严格的封育措施,若天然林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

4 调整方案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共管、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构建出辽宁青龙河流域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基本雏形,生态保护工程逐渐发挥出生态与社会效益。

完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3个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巡护、科研监测设备等;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区共管机制:市政府与保护区内乡镇政府签订了《凌源市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责任状》《护林防火责任状》等,把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作为考评各乡镇工作的重要部分,保护区为当地居民建设垃圾池、垃圾转运点、巡护路修复等,支持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生态采摘园建设等多项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政府和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实现了社区共建共管;结合本地实际,颁发《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实现了“一区一法”,使保护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辽宁青龙河流域自然资源保护实际状况,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凌源青龙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及辽宁凌源青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同一自然地理单元,为相邻自然保护地,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相连通,统一整合归并到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优化整合是将保护区内人工商品林,村庄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等保护价值低以及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块部分调出保护区,所以原保护区保护性质不改变,保护价值不降低;调入地块主要为国家公益林及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林分。经调整,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5386.93 hm2,优化整合后总面积65278.72 hm2,调出、调入地块区位类型、面积详见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主要因子汇总

5 下一步主要工作

5.1 编制发展规划

为保证青龙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综合规划,实现青龙河流域自然资源的有效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聘请相关专业单位编制发展规划,取得保护成效。

5.2 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中心

青龙河湿地是动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湿地质量对于黑鹳、鸳鸯等重点保护鸟类生长栖息影响较大,在黑鹳等的重要栖息地以及其它野生动物丰富的地区,都应加强保护、重点管理,实施必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实现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与种群数量恢[5]。

5.3 构建全域绿色产业地方经济发展框架

青龙河流域是环首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生态环境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区位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应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扶持建设青龙河流域绿色产业经济体系,培育葡萄、苹果等经济林产业,中草药种植、扩大食用菌养殖、青龙河小杂粮、畜牧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把青龙河流域建成辽宁生态文明建设窗口[6]。

5.4 资源监测

利用固定样地、样线、红外相机等技术,定期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状况进行监测[7],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动态,及时调整保护区内及周边旅游内容,让动物监测促进保护区科学动态管理,同时丰富生态旅游内涵[8],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流域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区域联动护流域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