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窑青白瓷审美意趣及兴衰原因探究

2021-05-25 09:26峰,周
关键词:制瓷白瓷

高 峰,周 稳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繁昌窑青白瓷是安徽民间陶瓷艺术的优秀代表,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不仅是传统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也反映了皖南地区人们的生活面貌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更彰显出丰富的江南文化内涵。

繁昌窑青白瓷诞生于政局混乱、战火连天的五代十国时期,时局的混乱反倒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得陶瓷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关于繁昌窑青白瓷的准确的文字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机构开始对繁昌窑窑址进行小面积试掘,并发表相关调查纪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联合对繁昌窑柯家冲、骆冲、姚冲、半边街等窑址遗迹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并于2010年出版了《安徽繁昌窑遗址发掘与研究》一书。此项研究探索了我国传统青白瓷的起源,明确了繁昌窑的烧制年代和历史沿革,同时证明了繁昌窑即为南唐时期官窑的观点,为当前繁昌窑青白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但目前有关繁昌窑青白瓷的研究多集中在发掘探索、元素分析等方面,对其审美意趣、盛衰原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还较少。本文基于时代背景,对繁昌窑青白瓷施釉方式、釉色器型、纹样装饰、胎质胎体、制瓷技艺、格调气质等审美意趣进行梳理,探索其兴衰原因,为繁昌窑青白瓷的保护、发展、传承提供借鉴。

一、繁昌窑青白瓷的审美意趣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繁昌窑是我国已知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口,是我国传统青白瓷艺术体系的精华,它的创烧更是晚唐至宋初朝代交替社会变迁背景下南北方制瓷工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晶[1]。繁昌窑青白瓷的施釉方式、釉色器型、纹样装饰、胎质胎体、制瓷技艺、格调气质凸显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趣,不仅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皖南地区民间社会生活、人文风貌的重要艺术载体,而且折射出当时民众的审美品位,展示出古代皖南地区乃至安徽地区的民间生活哲学,具有于朴实无华中见古韵典雅、秀美瑰丽中显钟灵毓秀、含蓄内敛中现外放张扬的艺术特点。

(一)施釉方式与釉色器型

现藏于各地博物馆的繁昌窑青白瓷均少有装饰,于朴实无华中见古韵典雅。

首先,繁昌窑青白瓷的施釉方式以点釉、沾釉法为主,这容易造成釉面的薄厚不一,相较以吹釉法为主要施釉方法的景德镇窑、吉安永和窑更显古朴,具有别具一格的淳厚雅致和怀真抱素,凸显出繁昌窑青白瓷返璞归真的自然美。

其次,繁昌窑在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研制出青白瓷这一品类,釉色兼具青瓷的厚重古朴和白瓷的淡雅素净,是两者有机结合后的升华。繁昌窑青白瓷的出现打破了唐朝以来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其于灵魂深处呈现的宁静致远、含蓄淡雅的自然美,与道家幽玄的色彩观不谋而合。繁昌窑青白瓷的釉色以青白为主色调,但仔细端详,其间又蕴含着一丝微黄色调,具有明亮柔和、温润细腻、恬静安谧的特点,与同时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一柔一刚对比明显。

最后,根据考古发掘发现,繁昌窑青白瓷的器型大多为碗、盏、盘、炉、壶等民用器型,这进一步凸显了其平民基调,也彰显出繁昌窑青白瓷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繁昌窑青白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其有别于我国传统青白瓷体系中其他窑口所产的瓷器[2]。

(二)纹样装饰与胎质胎体

传统技艺的艺术价值和民众的审美品位造就了繁昌窑青白瓷纹样装饰洒脱飘逸和灵动潇洒的特点。繁昌窑青白瓷纹样装饰以点、线、面等简单造型为主,一气呵成,简洁流畅,柔美素雅之感油然而生,无多余之笔,无冗余之墨[3],同时又悄无声息地融入工匠的地域情感,透露出繁昌窑青白瓷所处皖南地区人们的情愫与性情。繁昌窑青白瓷质朴自然的简单纹样装饰也正是工匠对于大自然朴素价值观的一种积极探索,旨在达到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的美学境界。繁昌窑青白瓷素雅于外、意繁于中的审美意趣更成为我国宋代陶瓷美学艺术的发端。繁昌窑青白瓷纹样装饰在塑造手法上,通常采用划花、印花、贴花、绳纹、模印、贴塑等结合的手法,最终呈现出简单明快、酣畅淋漓、豪放不羁的艺术美感。例如,繁昌窑青白瓷中独具特色的凤首执壶(图1),采用印花、雕花、划花、刻花多种装饰手法将凤首作为执壶颈部,凤冠作为执壶壶口,凤喙、凤羽、凤身、凤尾作为执壶壶身[4],布局巧妙,手法精妙绝伦,形象生动传神,不仅凸显了皖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更展现出飘逸灵动、清新淡雅的艺术特点。

图1 繁昌窑青白瓷凤颈执壶(现藏于繁昌县博物馆)注:图片来自《繁昌窑青白瓷集萃》。

繁昌窑青白瓷是对天然陶瓷原料高岭土中的含铁量进行人为控制后烧制而成的一种新兴瓷器种类,胎质坚硬致密,胎体洁净平整,瓷化程度高,釉色莹润透亮,胎体和釉面结合紧密,少有脱釉现象出现。繁昌窑青白瓷不仅是一门民间传统工艺,更是体现皖南特色地域文化的载体。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它不仅被当作实用器,更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以物寄情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制瓷技艺与格调气质

皖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繁昌窑青白瓷雅致独特、轻盈婉约、怡然秀丽的柔性特征,同时在其柔和平静的表征之下也隐藏了刚毅豪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刚性特质。王粲在《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中写道:“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5]繁昌窑青白瓷的制瓷技艺和格调气质即呈现出这样的审美意趣。例如,繁昌窑青白瓷在制瓷技艺上就规章考究、程序严谨,胎泥创新性地采用“二元配方”工艺,在胎泥制作时采用拉坯、印坯、利坯、旋坯、挖足成型等处理手法[6],这让繁昌窑青白瓷在烧制时良品率提高,同时使得繁昌窑青白瓷自身的刚性特质得到显著提升。

繁昌窑青白瓷刻画出千年来江南地域文化的轮廓,折射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审美意趣,无论在格调上还是在气质上都优雅秀丽而不凝滞、典雅端庄而不刻板,于秀美瑰丽中显钟灵毓秀,于含蓄内敛中显外放张扬。例如,繁昌窑青白瓷中的典型器——莲纹香炉(图2),满腹覆莲瓣纹,炉口沿圆唇微敞,腹下部饰莲叶状出檐,素雅端庄中又有着一丝威严豪迈之气,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享受,更是集质朴洁净的淡雅之美、钟灵毓秀的典雅之美、含蓄内敛的素雅之美于一身。

图2 繁昌窑青白瓷莲纹香炉(现藏于繁昌县博物馆)注:图片来自《繁昌窑青白瓷集萃》。

二、繁昌窑青白瓷兴盛的原因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演变,都深受其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一)内缘因素

现代考古发掘证实,繁昌窑青白瓷首创“二元配方”制瓷工艺和“一钵一匣”烧造方法。“二元配方”工艺打破了“一元配方”制瓷技术的限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利用现代科技对繁昌窑青白瓷中的化学元素检测后发现,繁昌窑青白瓷由当地瓷石和含有铝元素的高岭土两种原料混合烧制而成。这不仅可以解决瓷器烧制原料质量欠佳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烧制温度,降低了瓷器在烧制时的形变,大大提高了繁昌窑青白瓷的品质与良品率,为后期青白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钵一匣”的烧造方法是在窑炉内每件匣钵内部放置瓷坯件,底部放置间隔具,顶部放置匣钵盖,在匣钵口沿衔接处涂釉密封,使之可以在完全密封的情况下烧制,然后逐层垒叠成匣钵柱,出炉后打破匣钵取出成品。匣钵、匣钵盖、间隔具等窑具的层层堆叠增加了窑炉的使用面积,提高了固定窑炉面积内瓷器的产量,同时也改变了窑内火路循环和高温气体停留的时间,降低了热量损耗,提高了木柴燃料的利用率。“一钵一匣”的烧造方法还避免了窑炉内诸如灰尘、炭渣等对瓷器的污染,保证了釉面的光洁莹润,提高了繁昌窑青白瓷的质量,且匣钵、匣钵盖、间隔具都采用与繁昌窑青白瓷瓷坯一样的材质,使得这些窑具与瓷坯具有相同的膨胀系数和热稳定性,提高了繁昌窑青白瓷的良品率[7],促进了繁昌窑青白瓷销量的提升,使其得以兴盛。

(二)外缘因素

繁昌位于皖南地区长江沿岸,“繁昌”一词有“繁荣昌盛”之意,《后汉书》中便记载“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8]。繁昌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且拥有多个港口,游人商贾必经此地,商业活动频繁,商业氛围浓厚,使得繁昌窑青白瓷的需求量大增,从而促进了繁昌窑的发展。而且繁昌地区资源丰富,附近矿产资源丰富的笠帽山为繁昌窑提供了大量简单易得的瓷土及釉料;笠帽山丰富的林业资源也为繁昌窑青白瓷生产提供了大量可作为燃料的松木,使其能够以最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同时,唐末至五代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王育民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对此有详细阐述:“后周攻淮南时,占六十余县,得二十余万户,而北宋赵匡胤灭南唐时,占百余县,得六百余万户。”[9]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带动了制瓷工艺的交流,北方白瓷制作技艺流传至繁昌地界,极大促进了繁昌窑青白瓷制瓷工艺与窑业技术的革新[10]。

繁昌在五代十国时期归属于南唐,南唐是唐宋之交南北方文化、艺术交融整合的前沿,以繁昌窑青白瓷为代表的南唐制瓷业呈现承上启下的姿态,也为宋代瓷器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瓷器是南唐重要的文化符号,但南唐早期国内并没有一个可以与越窑相抗衡的窑口。后南唐先主李昪及中主李璟为维护自身统治,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本国制瓷业,与掌控越窑的吴越钱氏抢夺向中原政权上贡瓷器的主导权。南唐制瓷业版图以皖南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以一种陶瓷集成业态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最终在皖南地区形成一个足以与传统越窑青瓷相抗衡的青白瓷窑系。

繁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繁昌窑青白瓷能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运抵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极大地满足了南唐社会达官显贵等中上层人士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例如,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出现了大量青白釉瓷器,这也说明了繁昌窑青白瓷在南唐的盛行(图3)。

图3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注: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http://www.dpm.org.cn/subject_zhaomengfu/achievement/228200)。

三、繁昌窑青白瓷衰亡的原因

繁昌窑青白瓷在北宋中后期逐步走向衰落,于南宋初期正式停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缘因素

北宋中期繁昌窑青白瓷的发展已显现疲态,主要原因是繁昌窑青白瓷所处的皖南地区瓷土原料品质欠佳。虽然当地工匠创新性地使用“二元配方”制瓷工艺,在瓷土中加入富含铝的高岭土以提高烧制后的良品率,但其品质依然远逊色于同时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相关科研机构在对比北宋中期繁昌窑青白瓷和景德镇青白瓷样本后发现,繁昌窑青白瓷中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成分均远高于景德镇青白瓷[11],这造成了繁昌窑青白瓷烧造时的氧化还原反应极难掌握,釉面的呈色常常不尽如人意[12]。而同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在装饰手法、釉面色泽、造型艺术等工艺水平上都达到惊人的高度,最终繁昌窑青白瓷在景德镇青白瓷的快速发展中,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同时,繁昌窑青白瓷瓷胚的制作采用相对原始的轮制法,面对简单的器型还可以勉强应对,但器型一旦复杂,就不能一次成型,必须经过工匠后期的手工拼接,如执壶、水盂等特殊器型甚至需要工匠全手工制作。这增加了产品的制作时间,对于繁昌窑青白瓷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极其不利。早期繁昌窑青白瓷作为南唐贡瓷还可以勉强维持生产,后期南唐国亡,失去大量资金支持,繁昌窑青白瓷的发展就举步维艰了。

(二)外缘因素

繁昌窑青白瓷作为南唐制瓷业的代表,得到了南唐王室极大的支持,受到南唐国内各个阶层的强烈追捧,成为南唐贡瓷。但南唐灭亡后,繁昌窑青白瓷便丧失了贡瓷地位,由官方主导变为民间主导,这使得其无法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制瓷原料,在窑口林立、瓷器繁多的宋朝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而走向衰落。同时繁昌窑青白瓷所处的繁昌县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周边有长江、水阳江、青弋江等水系,县域内有峨溪河、高安河、芦南河、泊口河等河流,水域总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近五亿立方米。虽然这给繁昌窑青白瓷的运输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当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每当夏季汛期来临便极易发生洪灾。《繁昌县水利志》记载,唐贞元二年(786年)、唐会昌元年(841年)、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等年份,繁昌县均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这导致繁昌窑青白瓷常常停烧数月,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最终被迫停烧。

四、结语

繁昌窑青白瓷是制瓷工匠对天然陶瓷原料中的含铁量进行人为控制后烧制而成的一种新的瓷器种类,它的出现打破了唐朝以来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繁昌窑青白瓷以瑰丽清新、古朴素雅的艺术风格和莹润光泽、如冰似玉的美学质感而受到所处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但是却由于工艺水平的下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灾害的破坏等因素在南宋初期停烧。现如今经过陶瓷工匠们的不断探索,失传千余年的繁昌窑青白瓷传统制瓷工艺得以重新呈现。我们要铭记历史,坚持传统并尝试创新发展,使传统技艺在现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制瓷白瓷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试论两京地区出土的唐代白瓷
清朝什么样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泪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