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基于118 条学习者日志的实证研究

2021-05-25 01:29
青年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参考点日志编码

● 陈 珂

研究背景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之一。教育信息化孕育出“互联网+教育”的混合教学新型教育模式,具有交互性强、平台兼容、注重移动性等特点。[1]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新闻学专业实务类课程“新闻写作”为例,以2020年3 月至7 月某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写作”共十八周54 学时的混合课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学习者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情感体验、学习状况、学习收获与反思,总结课程设计中的经验,为理论结合实操的实务类课程开拓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本混合式课程总体设计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54 学时中的35 学时为线上教学,主要用于理论部分的讲授和案例分析,以教师自主录制的微课视频为主要形式,辅以讨论题目、课后测验、案例解析、作业布置与回收、作业批阅等环节。本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共发放72个任务点,包括教师自主录制的65 段平均时长20 分钟的微课视频,以及课堂小测、讨论题等。截至2020 年10月,该线上课程打开学习次数已达18 万次以上。本课程线下课堂主要进行练习讲析、小班研讨、专题讲授和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并在练习中引入场景式教学。场景化教学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包含在教室内营造仿真的场景,也包含通过观摩视频作品来复盘采访的情景;既包含线下实体课堂的场景体验,也包含线上课堂利用教学平台搭建的远程模拟场景。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通平台该课程的完整学情数据和学生书写的学习日志来分析学习体验与过程。研究的参与者包括2020 年3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学习了“新闻写作”的54 名本科生和2 名任课老师。任课教师请学生真实记录课程学习中的真实感受和反思,所有的日志都保存在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中。本研究共收集到学习者书写的118 条共计27000 余字的学习日志,以及605 条在线讨论与回帖和完整的学情数据。本研究采用NVivo12 软件来分析这些学习者书写的文本,并与学情数据进行相互印证。

2.研究过程。本研究对学习者日志文本进行编码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118 条学习者日志导入NVivo12软件中。然后,仔细阅读日志等所有材料,确定学习者、教师、课程、技术、环境五个树节点[2]。接下来,研究者逐字逐句进行手动编码,经过开放式编码和轴心编码过程,最终将文本归属到五个选择性编码维度下。随后,研究者应用NVivo12 软件对编码后的文本进行统计分析。

开放式编码的过程是通过对118 篇共计27000 字日志文本进行词频分析,然后逐句梳理内容、手动编码,得到796 个原始节点。这些节点位于从属关系的最底层,是学习者对于混合课堂最直接的感受。轴心式编码过程是将796个原始节点即三级节点进行归纳,形成13个二级节点。二级节点是对原始节点进行质性分析基础上的归纳整合,也是对学习者体验的进一步聚类概括。选择式编码则是对学习者日志核心类属的确认。本研究确定了学习者、教师、课程、技术、环境五个分析维度作为核心类属即选择式编码的节点,编码层级及过程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文本材料的仔细阅读,将情感体验、学习收获、学习反思3 个二级节点归为学习者维度,将授课方式、线下交流方式、在线互动方式归为教师维度,将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归为课程维度,将评价体系、学习氛围、与他人互动归为环境维度,将平台功能、网络质量归为技术维度。五个维度成为五个一级节点。通过NVivo12软件对节点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各级节点分布情况。

表1:编码过程

通过对编码节点统计可得,学习者维度下的参考点频数最多,占总频数的28.89%。技术维度下的参考点占总频数的11.43%,课程维度占9.92%,环境维度占9.54%,教师维度占8.54%。日志中对学习收获和情感体验的变化提及最多,分别各占96 个参考点;其次是对平台便利性的体会,学习者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录制微课便于反复学习,平台上提交作业、发放通知、进行讨论、计算成绩更为便利;对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反思占有约40 个的参考点;有38 个参考点提及线上教学效果因人而异,学习者自律性决定学习效果;在参考点中提及较少的是网络质量和评价多元性,分别为8 个参考点和6 个参考点。可以看出,学习者现有的网络质量对线上微课学习基本没有影响。超星学习通平台提供的学情数据也基本印证了学习者日志中提及的体验,在结课后课程章节的学习次数依然保持了较高频次。说明大多数学习者在自主进行微课学习时停留较长时间。

研究结论与建议

1.线上课堂设置精细化、分层级的任务目标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自律性。在本研究学习者体验的维度下,学习反思和学习收获两个节点下分别编写有38 和96 个参考点。这些参考点中的高频词为“自律性”。在认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是否自律以及自律程度决定混合课堂学习效果,这是学习者学习体验中达到的最大共识。教师可利用线上课堂,将教学内容精细化为分阶段、具体的任务点,即目标设置。利用成熟的建课平台搭建完整的在线课程实现了教学的精细化和高效率,录课+直播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使得混合课堂在线上教学期间也能够充分实现。本研究发现,将一堂课内容拆分为多个分层任务点,在课程的重要阶段设置小组项目报告和作品等进阶任务,有助于促进主动预习、善于检测与回顾、积极思考与拓展等“强参与”模式,倒逼学习者进行自律学习,学习效率也得以提升。

2.教师课堂设计能力、项目指导能力、作品点评能力对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对于实务类课程来说,教师面对面的讲评与鼓励更有效。从本研究中学习者日志反馈中来看,以项目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培养了问题意识和实操能力,并对职业操守有了切身的体会;利用线上微课释放出的理论课堂时间,可以用来与学生的互动,辅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采写训练,并精心点评学生训练成果,达到真正的差异化教学效果;在传统的知识点讲授的基础上加入动画演示、现实情境模拟、问题解决情景演示等知识呈现方式,启发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主动去寻找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增强学习者与课程内容的互动性。因而,教师课堂设计能力、项目指导能力、作品点评能力对混合式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3.信息化教学平台功能的社交属性有助于营造学习气氛和提高学习效率。研究发现,多名学习者在日志中提及学习中对“点赞、分享、互动、交流”的需求。基于教学平台的签到、答题、互评、讨论回帖、组队、点赞、分享等功能,将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嵌入教学全过程,一是可以建立学习者在网络空间的好友关系,维系学习中需要社交的基本情感,营造师生互动、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二是可以辅助线下课堂教学,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数据,寻找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反思和反哺。信息化平台可以考虑建立积分体系或用户任务体系,利用任务完成排名、奖励来激励完成任务和学习目标,通过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次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期望和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4.场景式教学适用于实务类课程的混合课堂。新闻学本科教育如何紧跟行业实践,是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痛点。新闻学实务课程应当为学生需要营造仿真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传播实务中可能面对的各种情况。在混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线上线下均可引入“模拟+观摩+复盘”的场景式教学。场景化教学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包含在教师内营造仿真的场景,也包含通过观摩视频作品来复盘采访的情景;既包含线下实体课堂的场景体验,也包含线上课堂利用教学平台搭建的远程模拟场景。在课程中嵌入模拟新闻发布会、选题会、人物访谈、知名媒体人进课堂等场景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通过参与式、研究式、实践性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就对新闻实务有全面的认识和实操的机会,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课程及方向。

猜你喜欢
参考点日志编码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FANUC数控系统机床一键回参考点的方法
扶贫日志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参考点对WiFi位置指纹算法的影响
Genome and healthcare
数控机床返回参考点故障维修
游学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