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05-26 04:26郑颖瑜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

郑颖瑜

【摘 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通过对4种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研究,总结出不同的产业振兴路径,并提出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股份合作聚农;产业融合;集体组织兴农;就地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4-0009-03

1 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重要方面,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前,全国各地围绕产业兴旺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探索。文章基于不同地区4个村庄的产业振兴实践,总结提炼出4种不同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

1.1 弄亮村产业振兴路径——股份合作聚农

(1)弄亮村基本情况——资源匮乏的贫困山区。弄亮村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典型资源匮乏的贫困山区。该村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耕地稀少,土壤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仅为280.14 m2(0.42亩),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全村总户数为197户,共计747人,其中贫困户为59户,贫困人口为217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多方形成合力积极助推脱贫攻坚,弄亮村在2016年底顺利完成整村脱贫目标。截至2019年底,弄亮村有55户贫困户共计192人脱贫。

通过发展产业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是弄亮村目前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为此,弄亮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关于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2)弄亮村关于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弄亮村逐步探索出通过股份合作汇聚农民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的产业发展道路。2019年初,该村建设了肉牛养殖场和七百弄鸡养殖场。

养殖场属于弄亮村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代表村集体整体发包给村内能人进行经营管理,并带动本村59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场的运作。带头能人负责全程管理并获得工资报酬,贫困户要做到“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积极参与到养殖场的运营中,每天至少有1户1人次参与车间的轮值,依次轮流,每出勤1个轮值日按60元计劳动报酬。在养殖场经费筹措方面,由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和带头能人出资两大部分构成入股本金。在养殖场利润分配方面,为确保车间能够持续发展,在每一批次养殖结束后,留存70%左右的利润作为下一批次的本金。30%的利润分配给三方,按照贫困户70%、带头能人20%、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配。

两个特色养殖场把弄亮村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参与入股、劳动、分红,有利于激发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的动力,为振興乡村经济作出贡献。

1.2 茶合村产业振兴路径——产业融合发展

(1)茶合村基本情况——物产丰富的发达地区村庄。茶合村总面积为4.728 km2,现有358户、1 071人,是一个规模较小的行政村。该村属于杭州市管辖,距离知名景区千岛湖镇大约1小时的车程。基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农业物产丰富、江南特色传统建筑保存完好、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等优势,茶合村的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

(2)茶合村关于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当地开展了以产业兴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茶合村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净茶合”旅游品牌[1]。该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方腊洞、神仙洞、溪流等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和开发,形成该村的特色景点。独具江南乡村特色的建筑和道路同样保存良好,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本着“以旧修旧”的原则,保留老房子、老地基、石板路等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文化创意,适度改造,将古香古色的人文景观与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

茶合村的乡村旅游模式注重业态的延展,不仅有观光和采摘体验等项目,还开发了特色饮食、民宿等项目,并建设茶合集市、特色咖啡馆等多种业态,丰富游客体验的内容。其中,茶合集市主要销售当地特产,并聘请了设计公司给这些农产品统一定制了以“青净茶合”为品牌的精美包装,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也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茶合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为村集体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部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出租老房子,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部分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或是从事服务工作,增加了收入;通过建立农副产品销售平台,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特色农副产品种植面积,提高了村民的务农收入。

1.3 福兴村产业振兴路径——集体组织兴农

(1)福兴村基本情况——平原地区传统农业型乡村。广西贵港市福兴村是位于浔郁平原的一个传统农业型村庄,耕地面积约146.67 hm2(2 200多亩)。全村共有农户478户,人口总数为2 235人。近年来,福兴村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为产业发展思路,以集体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福兴村关于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2016年3月,福兴村产业能人开始进行百香果种植,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到2018年初,该村共种植百香果20 hm2(300亩),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为了发挥集体组织在兴农、富农方面的重要作用,福兴村在2018年3月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决定实施百香果种植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该村计划大力发展百香果种植业,在此基础上发展百香果农特产品的精加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相关业态,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村。百香果种植项目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2018年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30万元;二是村民投资入股30万元。该项目整理连片土地33.33 hm2(500亩)用于种植百香果,由福龙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

百香果种植基地收益由村集体、入股群众和本村村民共享,按投资比例分配收益资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监管方面,把项目的各项收支纳入该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实行统一核算和日常管理。资金使用实行民主决策,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1.4 南张楼村产业振兴路径——就地城镇化激发产业活力

(1)南张楼村基本情况——通过城乡等值化实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村庄。南张楼村坐落于山东省青州市,共有1 115户、4 260人,耕地面積为420 hm2(6 300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318 hm2(4 770亩)。20世纪80年代末,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及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把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在南张楼村进行“巴伐利亚城乡等值化试验项目”[2]。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通过借鉴德国成功的乡村发展模式,从实质上使乡村的生产、生活质量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7年底南张楼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成为通过城乡等值化实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2)南张楼村关于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南张楼村的城镇化全面激发了当地三大产业的发展活力,造就了一个业态丰富、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通过土地整理解放生产力,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德方专家通过对南张楼村进行实地调研,绘制了《南张楼村发展规划》蓝图。蓝图按照大田区、工业区、科教文卫区、生活区四大功能区进行部署,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该村发展基本按照这个规划图进行。巴伐利亚试验的实施大体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通过土地整理解放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在进行土地整理之前全村有农田420.53 hm2(6 308亩),废弃窑厂120 hm2(1 800亩),分为257块。通过土地整理之后农田总面积增加了,建成了54块长350 m、宽300 m的大方地,方便进行机械化耕作,同时还建立了现代化的灌溉系统。新的大田区生产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南张楼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不仅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吸纳了其他县市的人到该村打工。当地的服务业比较发达,村民的生活需求基本可以在本村解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2 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以上4个村庄的发展条件各有不同,在发展程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基本能做到因地制宜,为振兴乡村产业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目前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

(1)产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不足。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多方面的要素投入,才能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而目前的乡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

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乡村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专项的财政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土地出让金、政府债务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比例偏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的意愿不强。

在土地供给方面,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农业设施用地建设标准低、审批手续繁复,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需的配套设备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审批难度大;农村地区公益设施用地紧张;贫困山区土地稀少,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天然劣势。

在人才要素方面,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发展规划、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缺乏,特别是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的乡村规划人才不足,这导致许多农村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在制度供给方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制定的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文件以原则性为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3]。财政、发展改革委、住建、环保、农林等部门的政策措施缺乏协调性,这给乡村产业振兴带来阻力。

(2)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乡村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情况,村民对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弄亮村的特色养殖场项目中,贫困户的参与程度很低。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贫困户家中的确缺乏劳动力;二是缺乏培训,没有掌握专业的养殖技术;三是贫困户自身没有树立起发展的主体意识。此外,由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声音少,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普遍不高。在农业发展方面,普遍存在农产品缺乏精品、缺乏特色、缺乏品牌的情况,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农业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发展没有建立起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缺乏相应的现代化服务体系,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没有建立健全。一些乡村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过量,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率偏低,农药包装和地膜等回收不力,造成环境污染,没有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绿色环保的道路。

在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一些地方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也没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做出来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质量粗糙、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差。

3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加强要素供给角度出发,提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充分的资金保障。除了财政优先保障之外,应当从发展农村金融和吸纳社会资本两个方面着手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

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应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激发金融创新活力。例如,农村土地金融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探索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办法,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真正落实“把资源变资产”。

在吸纳社会资本方面,通过给予税收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和项目建设。或者通过政企合作,由政府补贴、社会资本投资进行项目建设。社会资本的参与,让乡村产业发展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造血能力,能够催生新的创业风口,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

(2)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支撑。乡村產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配齐、配强以下3类人才:一是管理型人才,通常指村“两委”的干部;二是专业型人才,如农业专家、规划师等;三是经营型人才,如产业发展能人、乡镇企业家等。对于管理型人才,应当逐步提升其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缩小村“两委”干部和公务员的收入待遇差距,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组织和带领农民振兴乡村。对于专业型人才,细化并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将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与推动乡村振兴实绩、服务基层贡献挂钩,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对于经营型人才,要让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经营者有利可图。农业有利可图,人才、先进生产技术、城市资本等要素就会主动流向农村。农业是补贴产业,这是农业发达国家普遍做法。借鉴国外农业补贴做法,提高农业经营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产业能人、优秀企业家参与到农村发展当中。

(3)增强相关技术投入力度。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通过优化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4]。二是研发推广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的相关技术设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研发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推动加工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健全冷链物流系统,解决生鲜类农产品的长途运输问题。大力推广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实现可循环、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农业发展方式。三是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互联网的覆盖率,争取实现每村每户通网。在完善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将“互联网+”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度和含金量[5]。

(4)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供给。加快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6]。适当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修改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依法赋予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和融资担保权能。改革项目审批管理方式,研究制定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项目审批方式和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改革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5)提高对接市场的能力。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提供农产品及相关服务。二是多管齐下,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智慧物流,在农村地区建立畅通发达的物流体系。积极引导农村电商发展,充分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打响优质农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同时结合各地特色积极探索农村电商现代化发展模式。政府积极组织引导优秀农业企业参加贸易洽谈会、博览会等活动,促进产销对接;组织国内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与乡村企业开展直供直销、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合作。三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达到先进国家的标准。农业品牌打造应以优质、安全的产品为核心,结合产品功效和原产地标识等特点加强品牌差异化建设,同时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品牌营销,扩大品牌知名度。

参 考 文 献

[1]程海波.小山村做出“大名气”淳安威坪茶合村美丽乡村纪实[N].杭州日报,2017-09-13(5).

[2]李增刚.以城乡等值化实现就地城镇化——山东青州南张楼村的案例研究[J].理论学刊,2015(8):32-42.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求是,2019(2):43-53.

[4]蒋辉,刘兆阳.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以湖南千村调研为例[J].求索,2020(2):128-134.

[5]卫中旗.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根本途径与关键举措[J].安徽农业科学,2019(12):247-249.

[6]肖卫东.美国日本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与有益启示[J].理论学刊,2019(5):55-63.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
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