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计量分析的经典名方温胆汤关键信息考证

2021-05-27 03:17陈仁寿李煜陆跃李陆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枳实温胆汤炮制

陈仁寿,李煜,陆跃,李陆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自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经典名方的研发工作,就其中的处方关键信息不断展开讨论,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政府部门也多次出台文件,提出新的要求。近日(2021年4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出“应按照国家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及古籍记载,研究、制备基准样品”[1]。这对于经典名方关键文献信息考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精神指导下,本文对经典名方温胆汤开展进一步的考证分析,为研发工作提供关键文献信息。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要方》),是一首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经典方剂。温胆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病证涉及内科、精神科、儿科、妇科等疾病。以“温胆汤”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得到临床应用类期刊论文2 543篇,治疗病证主要包括失眠、高血压、冠心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呕吐、呃逆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温胆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包括对其方剂源流探析[2]、主治功效探讨[3]以及大量的临床报道[4-5]和实验类研究等[6-7]。但尚缺乏从古代文献层面,对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综合整理、分析与考证的研究,尚未形成对于原方药物的基原、炮制方法、用药剂量等基本内容的统一认识。故而本文参考2020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8],“在‘遵古’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临床和生产实际,注重缕清经典名方历代发展脉络,尊重历史演变规律,正本清源,传承不泥古”,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温胆汤功效主治、方义,药物的炮制、剂量、煎煮法等关键性问题,为目前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依据。

1 温胆汤古代文献计量分析

1.1 文献来源

基于现有中医文献知识库、中医古籍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如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的第5版中华医典电子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古籍数据库、国家中医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中医药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中医智库中的古籍库以及其他网络数据库。以“温胆汤”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必要时查阅古籍原版内容进行资料收集与内容审校,并结合其他相关古籍资料进行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1911年以前的中医古籍;②明确记载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剂量、炮制法、煎服法等内容;③组成与温胆汤中生姜、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6味药基本相同者;④以经典古籍优先,同一出处者以较早古籍为准,不重复录入,同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以较早版本为准。

1.2.2 排除标准 ①仅检索到方名,而无组成、功用等其他可用信息者不予录入;②与温胆汤同名而异方,即方名同为温胆汤,但组成、功效完全不同者予以排除;③对温胆汤加减超过3味药者,予以排除。

1.3 数据规范

①为保持辑录内容与古籍原文的一致性,原则上不对原文进行修改;②以主题段落为依据分析条文,保证文献的完整性;③按照规范的设定格式录入检索到的温胆汤相关信息,所提取的知识字段包括方名、出处、成书年代、功能主治、组成、剂量、炮制、煎服法等元素;④对意义相近的病证类术语进行规范转化,如“不得眠”“不眠”“不寐”等统一为“失眠”,“动悸”“惊悸”等统一为“心悸”;⑤建立Excel表格,并依据成书年代先后排序,输入相关数据,加以整理分析。

1.4 数据统计

以“温胆汤”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经筛选后,获取温胆汤相关有效古代文献数据197条,涉及各类中医古籍共计84部(其中包含日本古籍4部)。按朝代分析,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古籍分别有1、2、4、5、25、47本。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伤寒、金匮、本草、方书、养生、医论、医案等。由此可以考证温胆汤的源流、组成、方义、主治、炮制、剂量等关键信息。

2 温胆汤关键文献信息考证

根据以上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计量学分析,并就其文献来源、药物组成、组方意义、主治病证以及药物炮制、剂量、煎法、服法、禁忌进行考证,并提出建议,为研发与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2.1 源流考析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9],方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共6味药物组成。其后,同时代《外台秘要·卷十七》中所载温胆汤,功用组成及语言表述基本同《千金要方》,但该书标明处方来源为已佚方书《集验方》,并言“出第五卷中”。马伯艳[2]据现有资料考证发现,《外台秘要》所引《集验方》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宋嘉佑年间,林亿亦据此校《千金要方》,序中有云:“自余郭玉、范汪、僧垣……无不采摭,集诸家之秘要。”[9]由此可知,温胆汤已知最早出处当为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其后相继被《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著作抄录,而《千金要方》为现存最早收录温胆汤的中医文献。

南宋陈无择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载有2首组方不同的温胆汤,分布在3个篇章。《三因方·卷八》所载温胆汤源于《千金要方》中“千里流水汤”去秫米而成,其方药组成与主治病证同《集验方》温胆汤相去甚远。另一则出现在《三因方·卷九》与《三因方·卷十》中。卷九中详其主治为“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10],与《集验方》描述完全相同。故而,卷九与卷十所载温胆汤,应为对《集验方》温胆汤的继承与延续。《三因方》温胆汤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煎服法为: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与《集验方》温胆汤相比,《三因方》增加了茯苓与大枣两味药材,煎服法为宋朝普遍流行的煮散法,服用剂量减小,但每服中各味药物剂量比例基本保持相对恒定。《三因方·卷十》将温胆汤主治病证拓展为“治心胆虚怯,遇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10],明确其病机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10]。温胆汤自陈氏化裁以来,多被后世医家沿用。明清以后,《三因方》温胆汤逐渐取代《集验方》温胆汤,成为临床习用之方。

2.2 组成考析

据统计,历代方书中详细记载温胆汤组成的数据共计95条。其中20条(占21.05%)组成与《集验方》温胆汤相同,即由生姜、半夏、枳实、竹茹、陈皮、甘草6味药物组成。另有49条(约占51.58%)组成与《三因方》温胆汤相同,即为上6味药加上茯苓与大枣。其余条文中药物组成的变化形式主要有2种。其一是药物替代。如《仁斋直指方论》等方书中所载温胆汤将橘皮换作橘红。橘红乃橘皮去除白瓤所得,其降气化痰之功较橘皮更烈。《本草汇言》曰:“橘红即陈橘皮,刮去白膜……下气化痰之药也。”[11]又如《丹溪心法》中将枳实易为枳壳。壳与实在功效上同中存异,清代《本草分经》有言:“惟实则力猛而治下,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壳则力缓而治上,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为异耳。”[12]其二是药味加减。如《幼科类粹》所载温胆汤加入酸枣仁一味,增其养心益肝安神之功。《古今医统大全·惊悸门》所录温胆汤增添一味远志,以助其祛痰定惊之力。在临床使用温胆汤时,可酌病情而增加酸枣仁、远志等药,或以橘红替代橘皮、将枳实换作枳壳。但在经典名方研发过程中,仍须尊崇处方原貌,药物组成应以《千金要方》所载6味药物为标准。

2.3 温胆汤方义考析

自南北朝《集验方》至宋代《三因方》,历代方书均未对温胆汤方义作以阐释。直至明代吴昆《医方考》中首次论及温胆汤方义,其后众多医家各抒己意,对温胆汤的方义有着不同见解,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其一,以和为温,强调胆清净之府的特性,以温和为候,不寒不热为宜。吴昆《医方考》有言:“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13]其后,王子接亦有类似见解:“温胆汤,膈腑求治之方也……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14]罗谦甫则言“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15]

其二,以温疗寒,重视《集验方》中“胆寒不眠”之说。明代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中提出:“《圣惠方》云:‘胆虚不眠,寒也’。经曰‘寒者温之’,故以生姜、陈皮之辛温为君;枳实、半夏之苦温为臣;甘草所以和中,竹茹所以向导。胆温则土得其平,呕吐自止。”[16]

其三,清热涤痰,将温胆汤视作寒凉清热之剂。陈修园认为:“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17]王旭高将温胆汤主治病证描述为“少阳胆热移于胃,胃热蒸痰是病因。”并认为温胆汤“涤痰泄热以宁神,方用二陈和胃涤痰,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18]

其四,分消走泄。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19],首次将温胆汤引入温病治疗体系。其后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亦对此有所阐释。

笔者认为,温胆汤之功重在恢复胆腑自身功能,而对于温胆汤方义的认识,亦重在认识胆腑。胆腑执掌少阳枢机,调畅一身气机。胆虚则少阳之气不舒,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又因木郁而土不达,脾胃失其运化则易生痰涎。气滞与痰涎互结,郁扰于胆,影响正常功能。而温胆汤即是通过化痰理气之法,恢复胆腑自身功能,还其清净之所。方中半夏长于燥湿化痰,竹茹功善化痰涎而清郁热,陈皮辛香以利气消痰,枳实苦泻以理气行痰。再加生姜性温以化痰湿又解半夏毒,甘草和胃健脾以全中州健运。全方以化痰为主、行气为辅,涎化气行,则胆腑功能自复。

2.4 主治病证考析

据统计,记载温胆汤主治病证的数据共计187条,按照刊行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筛选去除转引文献,共余数据91条,散见于37部古籍中。温胆汤共涉及失眠、心悸、自汗、怔忡、虚烦、发热、呕吐、少食、太息、痞证、郁证、遗精、呃逆、心痛、咳喘、痫证、厥症、健忘等20余种病证。

自《集验方》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以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方书多转引此说。直至宋代陈无择在其《三因方》中始对此方主治病证做出重大拓展,陈氏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胆虚怯之“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10]。继此以后,历代医家灵活运用、不拘泥胶固,进一步拓展了温胆汤临床应用范围,将主治病证扩展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诸多领域。内科方面,温胆汤被广泛用于情志病的治疗,如《医学入门》用温胆汤治疗郁结在脾所致“半年不食,或午后发热……男子小便点滴”[20]之症;《景岳全书》则以温胆汤治郁证之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在儿科方面,《幼科类萃》以温胆汤治小儿心悸顽痰。在妇科方面,《校注妇人良方》用其治疗妇人失血心神不安。在外科方面,《片玉痘疹》以温胆汤治疗收靥后,心常恐惧,闻人声即惊者。虽然温胆汤在临床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症,但临证时抓住“痰凝气滞”疾病病机,便可执简以驭繁。

2.5 药物炮制考析

药物的炮制方式历经沿革与变迁,2019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及其物质基准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明确原处方各药味饮片规格、炮制工艺及演变的古今发展脉络,结合原处方的炮制要求和当前工业化生产水平,为经典名方再次开发给出可行的炮制方法”[21]。因此,笔者在梳理温胆汤药物炮制方式的历代演变、比较各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性味影响的基础之上,结合历代方书中所载温胆汤的炮制方式以及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功效,为温胆汤再次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炮制方法。

2.5.1 半夏炮制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历代本草方书中关于半夏炮制记载繁多,且较为复杂。最早关于半夏炮制方法的记载见于汉代《金匮玉函经》中“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2],此即“汤洗”半夏的由来,亦成为汉代以后半夏炮制减毒的主要方法。南北朝时,《刘涓子鬼遗方》中在汤洗之外增加“姜浸”的炮制方法,将中药相畏相杀理论应用于药物炮制,拉开了半夏以辅料炮制的序幕[23]。宋代以后,半夏辅料炮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临床不同需求加以不同炮制辅料成为特色。但无论半夏的炮制方法如何变化、复杂,其汤洗、姜制就像一条主链,始终贯穿于半夏炮制的历史演变之中[24]。历代方书记载温胆汤中半夏的炮制方式主要有汤洗、汤泡、制、姜矾制等数种。现代临床常用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与法半夏三种,李陆杰等[25]研究发现:“清半夏由白矾炮制,因此燥湿化痰之力较强;法半夏由甘草石灰炮制,其止咳、健脾之功较著;姜半夏所用生姜,加强了止呕降逆之功。”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记载:“姜半夏功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胃脘痞满。”[26]温胆汤中半夏主要为燥湿化痰,和胃止呕而设,故而温胆汤中应选择半夏炮制品“姜半夏”,具体炮制方法遵照2020版《中国药典》姜半夏条。

2.5.2 枳实炮制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历代本草对于枳实炮制方法的记载呈多样化,主要包含净制、切制与炮炙三个方面。枳实的净制法包括始载于汉代《金匮玉函经》的“去穰”[22],始载于南北朝《本草经集注》的“去核”[27]以及始载于宋《女科百问》的“去白”之法[28],此三种净制法为历代医籍沿用。枳实切制法则有细切、细锉、切片等不同表述方式。至于枳实的炮炙法,唐代之前本草方书中仅载“炙法”,至唐代《外台秘要》始见“炒黄”之法[29]。宋代以后,加入辅料的炮制方法亦出现在枳实的炮炙中,《太平圣惠方》始载“麸炒微黄色”,麸炒自此成为枳实最主要的炮炙方式,并沿用至今[30]。明清以后,辅料种类增多,出现了诸如面炒、醋炒、姜汁炒、酒炙等炮炙方法。历代方书所载温胆汤中枳实的炮制方法有炙、炒、麸炒及去瓤等,其中多数为麸炒之法。现代《中药炮制学》认为枳实生品峻烈,长于破气化痰,麸炒可缓和枳实烈性,长于消积化痰。温胆汤中枳实功在理气化痰,因此应选用麸炒枳实。具体炮制方式以2020版《中国药典》枳实条为准。

2.5.3 陈皮炮制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陈皮的炮制方式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去赤脉,去瓤”的净制方法[9],其后王焘《外台秘要》中始载“切,炙令黄焦香气出”的切制与炮炙方法[29]。此后,唐代《经效产宝》《食医心鉴》等书增有“去白”的净制方法,并被后世沿用。宋代以后,陈皮炮制方法逐渐丰富,出现了醋制、蜜制、盐制、麸炒、土炒等。历代共有16种方书所载温胆汤中标明了陈皮的炮制方法,且均为“去白”。宋代雷敩《雷公炮炙论》中已有对“去白”净制作用的说明:“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咳。”[31]温胆汤中所用陈皮,正取其理气化痰之效。因此,温胆汤所用陈皮为去除杂质后的陈皮生品,即2020版《中国药典》所载“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26]。

2.5.4 竹茹炮制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竹茹始载于《金匮要略》,名为“竹皮”[32],《本草经集注》称之为“青竹茹”[27],历代本草多有论及。竹茹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刮青”之法[33]。宋以后始见《圣济总录》“微炒”[34],《太平圣惠方》“炒令焦”等炒制方法。明清以来,竹茹炮制方法有了突破,《本草害利》等书中出现“姜汁炒用”之法[35]。历代方书所载温胆汤中均未注明竹茹炮制方法,2020版《中国药典》载有竹茹生品与姜竹茹两种炮制品。根据温胆汤历代记载,竹茹应选择生品,具体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切断或揉成小团”[26]。

2.5.5 生姜炮制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历代本草对其炮制方法记载较为简略,如《伤寒论》言“切”[36]。《本草经集注》曰“生姜皆薄切”[27]。《千金要方》载有“凡生姜入汤,皆切”[9]。本研究所搜集温胆汤相关条文中,有“生姜五片”“姜七片”等言,可见生姜入药确需切片。此外,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37]所载“去皮则热,留皮则冷”之说,广为后世医家接受。结合本方中生姜有温胃化痰止呕之功,故而生姜当去皮。综上,温胆汤中生姜可采纳2020版《中国药典》所载“除去杂质,洗净去皮,用时切厚片”的炮制方法[26]。

2.5.6 甘草炮制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甘草入药历史悠久,其炮制方法由少到多,明清以后又逐渐简化。汉代时有“炒”与“炙焦为末”两种炮制方法。南北朝时,出现切法等净制方法以及加入辅料酒制的炮制方法。唐代《千金要方》载有“蜜煎甘草”,为蜜制甘草的最早出处[9]。宋代以后,炮制方法骤增,出现了蜜炒、姜制、碳制、胆汁制等炮制方法。明清以后,甘草炮制方法减少,主要保留了炒制、蜜炙等方法。本研究搜集温胆汤相关条文中,自《集验方》以来共有25种医籍标明甘草应“炙”。结合《本草经集注》所言“甘草……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27]及《千金要方》所载“凡用甘草……之类皆炙之”等言[9],温胆汤中甘草的炮制方法应为“火上烤干”。2020版《中国药典》载有甘草与蜜炙甘草两种炮制品,均与本方不合。经查阅,2018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8]与2005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39]等地方炮制规范,均载有甘草、炒甘草及蜜甘草三种炮制品。其中,炒甘草炮制之法与唐代以前炙甘草相合。因此,温胆汤中甘草应选用炒甘草,具体炮制方法为取甘草,炒至表面深黄色,微具焦斑时,取出,摊凉。

2.6 剂量考析

《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药物用量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其后历代方书亦多以此6味为基础,临证时有所加减。本研究搜集文献中共有87条明确记载温胆汤用药剂量。由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其间药物基源、质量及炮制方法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考证温胆汤药物用量时,既要考古唐代度量衡制度,又要结合历代医籍中本方的剂量演变,必要时应参考现代临床习用剂量。

首先,考唐代度量衡制度,可以确定《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使用剂量。唐代度量衡的单位标准和换算关系是由累黍之法确定,度量衡制度有大制与小制之分。《旧唐书·食货志》中记载“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量”[40],即证明唐代医药活动中使用度量衡为小制。多数学者认为唐代医书中所用小制度量衡秉承了东汉的度量衡制度。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41]中通过古代货币实物考据,指出汉代一两约13.92 g。柯雪帆等[42]通过对《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的有关资料进行核算,得出一两约为15.625 g。两者比较,后者出土文物年代与张仲景为同时代,故笔者认为取此较为妥当。由此可知唐代时一两亦约为15.625 g。由此计算可知《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药物日服用量为半夏31.25 g,竹茹31.25 g,枳实31.25 g,陈皮46.875 g,生姜62.5 g,甘草15.625 g。

其次,按照宋元一两折合40 g,明清一两折合37.3 g,计算不同时期温胆汤药物剂量的平均值[43],可以得到宋元时期温胆汤药物的平均剂量为“半夏10.3 g、陈皮14.7 g、竹茹9.5 g、枳实10.3 g,甘草4.2 g”。明清时期温胆汤药物的平均剂量为半夏10.9 g、陈皮14.1 g、竹茹9.3 g、枳实9 g、甘草5.4 g。宋代以后方书中对生姜记载多不详,因此生姜剂量不做统计。根据结果还可以看出,宋元及明清时期温胆汤中半夏、竹茹、枳实基本保持“1∶1∶1”的比例。其次除生姜外,方中陈皮剂量最大、甘草最小,二者比例约为“3∶1”。以上两组药物比例模式与《千金要方》中温胆汤基本相同。

此外,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近五年主题为“温胆汤”的文献,得到临床观察类期刊论文305篇,统计其中病例数大于30的196篇文献中温胆汤的药物使用剂量,得知半夏平均使用剂量为10.42 g,陈皮12.75 g,竹茹10.52 g,枳实9.24 g,甘草3 g。

从以上推算,温胆汤中药物的用量,东汉至唐用一两者,到现今约为用5 g,其中有毒中药半夏与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9 g相近,因此建议按原方一两约为现今5 g。根据原方比例,温胆汤中的剂量建议为:半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陈皮15 g,生姜20 g,甘草5 g。

2.7 制法、煎服法及禁忌考析

本研究搜集资料中,共56条详细记载了温胆汤的服用方法,主要有服、日三服、食前服及食远服四类。其中,仅标明“服”的条文共计28条(占50%),可见古代文献中对于本方的服用方法未形成一致规定。因此,本方服法采用现代一般方剂服用方法,即早晚餐后温服。

2.7.3 禁忌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服饵》中有言:“凡服药,皆断生冷醋滑,猪犬鸡鱼油面及果实等……甘草忌菘菜海藻,半夏忌饴糖及羊肉”[9]。《外台秘要》在温胆汤后亦注明:“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糖”[44]。由此可知,服用本方时除忌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之外,同时应避免食用羊肉、海藻、菘菜及饴糖四种食物。

3 小结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温胆汤相关古代文献,对于该方的源流、组成、方义、功能主治、药物炮制、用药剂量、方剂的制法与煎服法等方面作以考证分析。结果发现,温胆汤已知最早出处为已佚方书南北朝《集验方》,其后《千金要方》转引其文,而成为现存最早收录温胆汤的中医文献。历代医籍在《集验方》温胆汤的基础之上,对其组成、剂量、药物炮制等方面间或修改。比较温胆汤组成发现,方剂组成的变化形式主要包括药物替代与药味加减两种。通过梳理温胆汤药物炮制方式的历代演变,并结合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功效,明确温胆汤中应选择半夏炮制品“姜半夏”、枳实炮制品“麸炒枳实”、甘草炮制品“炒甘草”,陈皮、竹茹与生姜均用生品,具体炮制方法依照2020版《中国药典》。综合分析温胆汤历代使用剂量并结合现今临床常用剂量,给出温胆汤参考用量为半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陈皮15 g,生姜20 g,甘草5 g。结合历代温胆汤制法、煎服法及禁忌的相关文献,可推断温胆汤应使用符合现代炮制规定的中药材饮片,以水1600 mL,煎取400 mL,早晚餐后温服。服用本方时,应避免服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及羊肉、海藻、菘菜、饴糖。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历代医家对于本方方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以和为温、以温疗寒、清热涤痰及分消走泄四种。历代医籍所载本方主治病证亦不尽相同,除原方所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外,此方还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儿科与妇科等诸多领域。本研究从古代文献角度,对温胆汤的历史源流及演变作以考证与分析,冀期对于经典名方温胆汤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枳实温胆汤炮制
枳实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分析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我的梦想
枳实名中医的健康秘药
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40例临床观察
不同采收期枳实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其辛弗林含量的比较研究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