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和市原本不连读

2021-05-27 20:20
奇妙博物馆 2021年5期
关键词:良渚石块城墙

“城市”一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你知道吗,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字的本义是城墙,例如万里长城;“市”则是买卖商品的场地,例如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都城长安城内的东市、西市。这么看来,城、市这两个字原本并不是连在一起读的。那么,城和市各自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呢?

令人感到安全的城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距今6000多年的时候,陕西姜寨、半坡等地的原始人类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挖了宽、深各五六米的壕沟进行围护,这些壕沟既能预防野兽的侵害,还能防止其他部族的人来抢掠食物。

后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有条件修筑高墙来保护自己了,这种高墙就是我国早期的城。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mǎo)等地先后发现了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古城遗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良渚古城,这座古城的面积达300 万平方米,城墙总长度约6000米。仅看“6000 米”这个数字,也许你不以为意,但再看一组数字,我想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因为,这个城墙底部的宽度一般为40~60 米,而最宽的地方竟然有100 米。经研究发现,修建城墙的时候,人们先在地上铺一层大约有我们两个拳头那么高的青胶泥,将地面弄得平平整整,再在上面铺大石块作为城墙的墙基,石块是从山上开采来的,一块就重四五十公斤,这样的大石块一共铺了30 多万平方米。

请你想象一下,在没有任何电子机械设备辅助的古代,只能用手抬肩扛的方法,用四五十公斤重的大石块修建,中间要经历多少时间和怎样的艰辛?并且,良渚人铺设的大石块还仅仅是在建墙基呢,接下来他们还要在石块上面堆黄土,堆黄土时还要不断打夯(hāng),把土一层一层夯实,大约筑到8 米高(差不多是现在的三层楼那么高)才成。这堆土、夯土的工作量可比铺石头的工作量大多了。有专家推算,至少有4000 名良渚人不间断地干了3 年,才将城墙完全修筑起来。现在,对5000 年前良渚人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你是不是感到十分震惊了呢?正因为他们的这种创造,在2019 年,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进入夏商以后,我国各地的城就越来越多了。为了增强城的防御功能,古人在城墙外还要挖宽约10 米的护城壕沟,这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池”。你还记得有句话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吗?这里的“池鱼”特指护城壕沟里的鱼,而不是一般池塘中的鱼。

供人交易物品的市

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之间产生了以物易物的交易行为。古文献中记载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在中午开设市场,这里召集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人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

这里的“市”即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到了商代的时候,有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周代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国家设立了被称为“质人”的官职来专门管理市场。

秦汉时期,不论是都城还是各地的县城,都有固定的商业场地,叫作“市”或“市井”,西汉的都城长安最初有东西二市,后来增到九市。市周围建有围墙,和住宅区严格分开,围墙上开有市门,有士兵把守。市内建有供摆设、售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作“列肆”。还有一座多层的建筑,称为“市楼”,是管理市场事务的官署所在地,市楼顶上有旗子和大鼓,每天都有人按时击鼓,通知开市或闭市。闭市后,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人们也不许在市内逗留,这同今天商店要定时开门、关门,关门后不再买卖是不是非常相像呢?管理市的官员叫“市令”或“市长”,这个市长和当今的市长虽然字面上完全一样,可在职责上就大相径庭了。

在城郊的交易市场称作“草市”。除草市外,那时还有定时定点的集市,但只是临时一聚,保持着“日中为市”的原始形态。人们常说的赶集,就是去这种集市上买卖商品。

到了宋代,市突破了围墙的局限,商店可以沿街开设了,也出现了一些商业街。你若记得《清明上河图》的话,图中就描绘了开封城的一些商业街。当时经营时间也打破了以往的限制,有的商店深夜才关门,商店门口还设有灯箱广告呢!跟我们今天的市相比,本质上已是十分相像了。

猜你喜欢
良渚石块城墙
城墙边做游戏
没有风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扔适合自己扔的石块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补缺口
城墙外边
残破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