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中见巧,变中求恒

2021-05-29 15:33陈曦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破题论据高考作文

对于2021届高考考生来说,作文似乎是“明朗又难以把握”的。“明朗”在于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作文题目极有可能与这一宏大主题有关;“难以把握”则在于宏大主题与素材趋同的双重桎梏。另外,市面上纷繁复杂的作文指导书在主题与素材上大做文章,也给考生带来了新的困惑:难道高考作文又回到准备与背诵的泥淖中了吗?

显然,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重要时期,对作文的考查绝对不会“逆行”,认知与理解、分析与论述绝对是考查的重点。在这点上,2021年的高考作文实际上是有难度的,需要谨慎应对。下面我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下,如何有效应对2021年高考作文。

一、稳破题,准立意

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材料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依旧是主要的考查形式,因此审题、破题与立意是首要环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材料固然会聚焦“伟大征程”这一热点,然而却不一定会直接援引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或几位代表性的伟人的事例,而在立意上单纯地以“家国情怀”来“以不变应万变”更不可取。所以,稳破题、精准立意仍是备考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习得性能力。

破题之稳,在于读懂材料。近几年,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是“个人与时代的联系”“个体与家国的关系”,即探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推动时代发展、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以此关联青年个体的责任担当与崇高情怀。在2021年的高考作文中,“担当”“情怀”依旧是必须把握住的两大热点主题。对于传统文化、科技进步等热门话题,可以完成主题的“回归”,只要以连问的形式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核、科技创新的本质,会发现依旧“返回”了“担当”与“情怀”,其回答同样应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个新时代的命题。

精准立意意味着要实现主题的“下移”,即针对材料找准“最低层级”的主题进行论述。单纯的以“家国情怀”“爱国”“赤子之情”为论述主题的文章,无一不会陷入表述空洞与论述艰难的窠臼。因为宏大主题扣下的是帽子,并非可讨论的论点。将“主题”下移,细化到“驱动指向”的论点,方能紧扣主题,言之有物。

以2019年高考天津卷(建国70周年)为例,材料中三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三句与爱国有关的名言,究其共性自然是“爱国”这一大主题。然而统观材料会发现,随着时代的“推近”,爱国的“定义”也在不断由抽象转为具体,由“梦想”到“本分”再到“投身建设”,逐渐具象的表达也给主题以更清晰的“抓手”,即用“责任”“担当”“奉献”,来实践“爱国”。在关于黄大年的材料中,更是明确将“我”纳入了立意范围,为后文的论述提出了隐性要求。故而,“爱国需力行”“铁肩担重任”“无我以利国”的主题才是“下移”后的,可实操的“真论点”。以此观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会发现此法不空。稳破题,准立意,是应对2021年这一重要年份的高考作文的法宝。

二、重結构,见层次

议论文,“理老言清”是内容要求,在破题、立意稳准的基础上,进而以优美精练的语言使文章不拖沓,见地清晰。然而一篇高分乃至满分的考场作文,一定是在合理的结构上有着极其清晰的论证过程,相较于重论据表达、以抒情为重的文章,能够紧扣材料主题、进行有层次的论证且具有严密推导过程的文章会占极大优势。归根结底,议论文考查的是议论能力,组材与文采固然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备考2021年高考作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训练结构与论证层次,在练习过程中要以提纲代成文。

面对2021年高考作文,依旧要以稳为主,“引议联结”的结构最适宜大气的主题。“引”依旧是引材料,再以材料引出论点;“议”的部分应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逻辑层次单独在第二部分进行详细阐释,做好界定与分论点的点明;“联”的部分应以“古”“今”“我”三部分组材为论据,或正反论证,或递进论证,若有分论点则应构成并列或层递关系,同时不忘回扣中心论点;“结”是作结,应当进一步梳理论据、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关系,照应材料,得出与中心论点一致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议论过程切忌缠绕,要有推导性或延续性。以“要将个人的拼搏投入时代的洪流中,建设祖国以成就伟业”这一热门论点为例,在“议”的部分,首先要定义好何谓“将个人的拼搏投入时代的洪流”。可采用“既是……更是”句式,或“不仅是……更是”“非是……而是”句式,如“将个人的拼搏投入时代的洪流既是指有目标、有追求地奋进,更是意味着作为历史进程的最小单元,个人应以绝对的热情和担当的姿态奋战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其次,要从“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阐述“为什么”。如“这样做不但会助力我们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更会在精神层面提升人生的价值,汇聚成时代精神”。最后要注意,“怎么做”的层次实际上是与“联”的部分紧密相关的,分论点应有“前置性”体现。如“躬身践行以个人拼搏助推时代发展,唯担当的精神、笃定的信念、甘于奉献的情怀,方能登高致远”。如此,在“联”的部分便可以从容地由古及今,由个例到群例,由前辈到我辈青年的形式并联论证分论点以完成中心论点的最终生成。当然,若以递进的形式层层深入,则更见功底,常练提纲,久久为功,由“模板”到“去模板”并非难事。

三、慎选材,雕语言

针对选材与组材,应重视论据素材与命题材料中的对应关系,同时要在“联”的要求下进行有条理的组织,在横向与纵向上支撑说理过程。

任何情况下,高考作文都应是变中有恒的,命题材料的变化不会偏离主题的“恒定”性。因此,论据的选材上也不可过于求新、求异,偏锋很难入鞘,要善于挖掘素材人物、事件的不同角度,雕琢语言表达,展现思路与文采。

在选材上,着重准备“中国精神”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准确找到下移主题在素材上的体现角度,充分的论证需要恰当的论据支撑,而以优美却空洞的语言“戴帽子”“一刀切”早已经难以达到新高考作文的要求。

例如在准备脱贫攻坚战、光盘行动、节约型社会等热门素材时,翻新使用有关袁隆平先生的素材便会有奇效。深挖这些主题背后的因由,找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将下移主题确定在“担当”“坚守”“奉献”“赤子之心”等具体精神或情怀上,探究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该精神或情怀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楷模为例,进行论述。如:

而今,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公私仓廪俱丰实不再是几千年来浪漫主义的梦想。我们难以忘怀田间垄上那个伟岸的身影,他倾尽一生的光阴担当起解救全世界贫苦人民于饥馑的重任,默默地在中华大地上,以一株株杂交水稻言志并抒情。袁隆平院士所代表的是所有中华儿女不变的初心,铁肩担道义,承载大山河。他将个人的拼搏与奋进熔铸到民族、时代的征程中,用共产党人的担当在稻田上书写着不朽的功勋。

将老素材融合进热点,找寻“恒定”的主题,挖掘表述的新角度,会让文章在扎实中出彩。大山深处的呼告———张桂梅,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横刀立马定河山———彭德怀,大国海上有风帆———和平方舟,赤子之心耀千古———辛稼轩……当你深知文明古国的光辉下任何精神与情怀都渊源有处,当你明白新时代的征途中每一位奋斗者都有寄伟大于平凡的共性特征,那么作文素材便不会老旧,表达便不会生硬。所谓经典,就是在于其精神意蕴的永恒诠释性上,我们需要的只是紧扣主题,层层论证,雕琢语言,寓繁于简。

工中见巧,变中求恒,按照正确的思路与方法备战2021年高考作文,从容应对,以稳求胜。

(陈曦,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研究专栏作家。)

猜你喜欢
破题论据高考作文
推断题的破题思路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破题“获得感” 演绎“最优解”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潮涌汉江“两新”红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