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 望

2021-05-29 17:50伊石
农家参谋 2021年3期
关键词:县城教室学校

伊石

文前小令一阕,追忆似水年华:

如梦令·伊阳少年

嵩县小城少年,晨练暮读不释卷。

名校教风严,学子个个争先,你追,我赶。

如梦似水流年。

梦想开始的地方

伊河对嵩岳大地的感情貌似比其上游更深厚一些,在蛤蟆崖之前,一直是奔腾咆哮,可自打过了蛤蟆崖,越过熊耳山和外方山之间的河道之后,就变得脉脉含情,舒缓温柔,用充满慈爱的手拂过嵩县县城。这些慈爱让嵩县县城周边成为沃野之地,这对“九山半岭半分川”的嵩县来说,尤为难得。特别是1965年陆浑水库建成之后,千年古城嵩县老县城因地势较低不得不西迁至刘家岭下。新县城所在地更是风光秀丽,土地肥沃,素有嵩县“粮仓”之称。

而我的母校城关镇中便坐落在美丽的伊河北岸,新老县城之间的叠翠山与范家岭遥相拱卫的一处近岸台地山坳里。学校的位置可谓依山傍水,门前200米有跃进渠和省级公路拱卫,再远处是伊河蜿蜒而过;操场的后面是山坡,零星分布着几户人家。在这种清静幽雅,风水灵秀的地方读书学习可谓人间幸事。

城关镇中呈长方形分布,校园依山势而建,一进校门,一层层在眼前缓缓铺展开来,而教室的位置也根据年级划分,随着阶梯缓缓而上,由初一至初三,从第一层至第三层,教室外有几个水泥板材质的乒乓球台,台脚已经有些破损,中线上放着一道歪歪扭扭的碎砖头,“楚河汉界”就此划定,这里是课间争抢激烈的“战场”。再上一层是老师办公室和住处。中间那块平坦的空地是同学们平日大集合和做课间操的地方,教室前种着一排杨树,微风吹过杨树的叶子时哗啦啦的声音伴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犹如一曲优美的交响乐,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青葱时光。

伙房和门卫室在学校大门的右侧,踏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宽宽缓缓的斜坡。沿斜坡而上就是一块平地。校园东北角开了个小门,出了小门则是宽阔的大操场,体育课和跑早操都是在这里进行。

这就是我的母校——嵩县城关镇中学,承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憧憬与农门学子们的希冀与梦想的地方。

城关镇中于1968年建校;1969年招收第一届高中生(二年制教学)。据19届(城关镇中第二届毕业生)的长现表叔回忆,那时毕业后大家都视当兵为骄傲,争先恐后的想从军,记得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单忠喜参军后当了部队领导,而表叔当兵时则因为村里不开证明未能圆了当兵的梦,至今提起,仍带有深深的遗憾。

城关镇中1973年改为初中,1975年恢复高中,1980年高中撤销,又改回了初中制。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经过了漫长严冬之后的国家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切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当和煦的春风吹进了这个群山环抱的豫西小县城时,城关镇中和她的师生们也随着小县城一起醒来,开启了自己的春天。老师们寄希望用自己的传道授业为这个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家长们寄希望子女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学生们寄望于通过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开启更多的可能与希望。经过小学阶段的努力,我也步入城关镇中,幸与吾校吾师吾侪,结缘于人生最纯粹最梦幻的岁月。

晨钟敲响了希望

改革开放,春风再度,古老僻静的豫西山区小县的校园内,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动。彼时,一肩系学生,一肩系家国,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教书育人都是充满了使命和情怀。时处新旧交替,教育新政迭出,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严谨刻板的传统型教学风格中,又汇入了一股实验创新的新潮流。新旧教育方式交融且不冲突,在过渡期的磨砺与兴奋中,我们完成了初中三年学业,开启了人生第一选择的奋斗。

我永远记得中学第一天上学的情形: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远处的山坡被一层薄雾笼罩着,近处的城关镇中周围瓦房高矮错落依稀可见。虽然时间还早,但学校的老师们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陈老师左臂夹老式闹钟,右手持钟锤,精神矍铄,步履坚定地走到校园西侧的大树底下,庄重地敲响起床的钟声,清脆的“铛——铛——”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开启了影响我们这代人一生的中学时代。

鲍永发校长早早就起来了。他经常“晨间三顾”:一顾校园安好与否,二顾年轻教师和学生是否起床,三顾伙房饮食准备情况。他与伙房王师傅的经典对话,至今仍然让人记忆犹新。

鲍校长关切道:“老王啊,娃儿们正在长个子,万一吃不饱了那可不中啊!咱们把杠子馍里多加点料,肉末和葱花多放点,做的入味儿些,让娃儿们少花点钱还能吃好点。”

王师傅笑着秒回:“校长,饭的问题您就放心吧!倒是咱们这屋连个桌椅都没,娃儿们吃饭都蹲着吃,是不是也该给添置点了?”

校长苦笑摇头道:“再等等吧,今年刚给实验室添置了仪器,慢慢地一样样来。”

鲍校长起来的同时,教导主任张云奇老师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了,新学期刚开学,要尽快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课程老师刚调配好,今年又引进了几位年轻教师,如何让他们尽快上手?等一下早自习时,还要到窗外去看看每班的情况……

班主任们已经到了教室,打开门和窗,让清新的空气流动在整个教室里,默默环顾一周,将昨日由于嬉闹碰乱的桌椅摆放整齐,等候着学生们的到来。数学老师刘树松夹着三角板、圆规,已经提前到了教室,开始在黑板上写题。

家住老城、新城的大部分同学早已起床,踏着钟声便到学校了。我们几个懒虫则在父母无数次的催促下,极不情愿地从被窝爬起来,顾不得洗漱抓住书包就往学校跑,并且在路过同学家门口时,还不忘边跑边喊着呼朋引伴。大家都是刚起床,听到喊声,一个个都立马从家里跑出来,宛如是一条汇聚的河流一起奔向学校,组成了我们那个时代的超男跑团,那时我们早上的跑团成员有胜利、红鹏、铁伟、建伟、海波、李黔、大伟、松献等。

在跑往学校的路上,偶尔有长途汽车路过,在临近我们这些奔跑的孩子时,不但不鸣笛,反而缓缓前行,把路让给学生先过,大概是司机和乘客也怕打扰了这些生机勃勃的孩子和象牙塔里的宁静吧。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时,同学们已经开始在后边操场跑步了,我们几个分属不同班级,因来迟担心被严厉的体育老师郭老师看到,总是既提心吊胆又麻溜地找准时机插进班级队伍里跟着跑。可是常常因为这样跟错了班级队伍,闹了不少笑话。

跑早操是城关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为了大家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哪怕遇到雨后操场泥泞不堪无法跑步,体育老师郭喜森也会另辟路径,带着6个班的学生从柏油马路跑到县城,绕县城中心百货大楼转大圈跑早操,浩荡的长队如行军打仗一般。

那时的城关镇中,有著全县城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在严格的校规和优良的校风下,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猜你喜欢
县城教室学校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县城的“饭碗”
不要在教室打闹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