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主动作为

2021-05-30 10:48王雪霞刘晓立
藏书报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古籍中华协会

王雪霞 刘晓立

“6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正确领导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重视支持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履行社会组织职责,紧密围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实施,团结全体会员和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发挥行业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古籍保护向‘公众参与时代持续迈进,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7月20日,有近200名会员代表参与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以线下线上方式召开,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作大会报告,对过去6年中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

牢牢把握职能定位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从诞生到茁壮成长的6年间,见证了我们国家从“富起来”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见证了在新时代下,中国古籍保护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崭新气象。

刘惠平回顾了协会6年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自身的職能定位,履行社会组织职责,紧密围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实施,团结全体会员和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发挥行业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古籍保护向“公众参与时代”持续迈进,取得丰硕成果。

从2015年起,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了一系列导向明确的社会公益活动,成效卓著。首先是联合各地古籍保护中心,持续开展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该项目融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动古籍普查如期完成、培养古籍后备力量于一体,实际成效、覆盖范围、社会影响力俱佳,荣获了2017年中宣部等发起的“四个100”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图书馆的表彰嘉奖。6年来,来自国内外160所高校的1250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全国21个省209家基层古籍存藏单位,完成古籍整理编目登记161万册(件)。

协会还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的平台作用,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和标准研制。组织研制的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虫霉防治指南》2020年4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正式颁布。此外,积极策划申报了《贝叶经的管理和维护标准化研究》《藏文古籍数字化标准研究》《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标准化检验方法》等多个标准研制项目。

协会始终把古籍保护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立足行业组织的职能定位,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分工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以来,协会与分支机构联合举办了IO期面向社会招生的培训班,内容涵盖印谱编目鉴定、民间古籍收藏与保护、传拓技艺、书志研学、古籍装帧与修复、古籍收藏与鉴赏等。协会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西文书籍装帧与修复培训班,邀请到世界级西文修复大师美国国会图书馆唐·埃瑟林顿和装帧学院莫尼克·拉里耶授课,引入了国际古籍修复的先进经验,为构建多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作为一个国家级社团组织,刘惠平认为,协会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平台作用、桥梁作用,促进业界交流与合作。除服务会员,为会员提供行业活动类、技术研究类、宣传推广类、业务交流类信息咨询和政策指导外,协会更注重面向基层,不断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反映会员需求和行业诉求,以多种方式促进了行业内的优势互补、供需对接和协作共赢。6年来,调研基层古籍存藏单位70余家,考察传统手工纸制产地3处。此外,协会与台湾古籍保护学会联合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古籍保护论坛,编撰的系列丛书《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2011-2015卷已正式出版;与会员单位杭州十竹斋艺术馆联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梓墨千年一中国印刷术的传承与发展”展览,2019年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

凝聚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事业发展

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到“99公益日”爱心募捐行动,从支持分支机构开展工作到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推广,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为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古籍保护事业的“团魂”。

协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呼吁全社会关注古籍保护,主动开拓社会公益资助渠道。2017年,与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保护等一系列公益资助项目;同年,在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支持下,争取到京东方科技集团对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专项公益资助;两度参加腾讯公益基金发起的“99公益日”全民互联网公募活动,获得成都联图科技公司、天津森罗科技公司等15家爱心企业的大额公益配捐。其他重点公益扶持项目还有西双版纳州图书馆傣文古籍文献提供中心建设、中国藏医药古籍文献出版整理、《西南彝志》影印出版与捐赠、蜻蜒FM合作项目“伴随一生的古诗”音频节目等。迄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几十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爱心捐助总额近千万元,协会为此建立了保证公益资助安全合理使用的工作机制。

刘惠平介绍说,协会现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备成立的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有: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专业委员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古籍文献整理与开发专业委员会、古籍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有: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典籍文创工作委员会、古籍印制出版(民间)工作委员会。依托分支机构,汇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人,在学术(技术)研究、标准研制、项目策划、专业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形成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华古籍保护与传承的优质资源。

协会努力搭建古籍保护宣传推广平台。成立不久,便在国家图书馆支持下建立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电子内刊《行业之声》,形成每天发送资讯、即时更新网站、每季推送会刊的工作机制;多角度展现了古籍保护技术研发、生产、产品和创新情况,促进了古籍存藏单位、民间收藏者、专家、企业间的交流沟通。2020年,协会在《藏书报》古籍保护专栏推出系列报道,涉及从事古籍保护虫霉防治、环境监测、文献脱酸、扫描数字化的会员单位12家,受到广泛欢迎。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中华古籍保护宣传与全民阅读推广、古籍保护技术的研发和交流,也提高了协会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刘惠平表示,协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为政府担任参谋助手,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供有效补充的职能定位,自觉将事业发展置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大框架下,融入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协会将始终依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各地古籍保护中心和广大会员,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多方支持,为扎实推进古籍保护事业蓬勃发展履职尽责。”

展望未来服务大局落实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协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刘惠平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协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精神,按照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古籍保护事业大局,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实施,动员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落实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正式颁布,《“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文化领域专项规划也陆续出台,明确了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的目标任务。

刘惠平谈道,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协会要对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伟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方面开展更多工作;要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协会将在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中拓展新路径。一是坚持开展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协助全国古籍普查总结收官和成果完善,支持红色文献和民国时期连续出版物线装书普查,推动古籍普查成果展示;以“十三五”时期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为基础,完善志愿服务机制,转化工作成果,创新工作思路。二是,依托分支機构,发挥专家资源优势,策划专、精、特、新高附加值的培训活动,重点拓展民间古籍保护培训;支持民营、民办非企文献修复中心建设,推进修复机构资质和修复师资格认证研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社会广泛参与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机制。三是策划古籍保护课题和标准研制项目,完善项目申报、标准研制立项审批路径,推动传统手工纸标准化检验方法、藏文古籍数字化、贝叶经管理与维护、古籍修复照明环境与光源品质等规范预研和标准立项;响应市场需求和技术更新趋势,开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研制及其机制建设;调动会员单位积极性,试点古籍保护研究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有识之士对古籍保护的认可和支持与日俱增,协会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古籍保护的渠道不断拓展,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刘惠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使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为积极响应政策,协会也一直将古籍保护宣传推广视为新时代文化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运用各种方式,努力拉近古籍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促进古籍保护工作成果服务于当代社会。

“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刘惠平表示,今后协会将继续关注典籍文献整理与开发、民间古籍出版、典籍博物馆、典籍文创等工作、依托分支机构,鼓励民间藏家参与,开展中华古籍活化利用的研究,同时通过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非遗文化传承专项基金等项目,策划专题展览展示活动和文化创意产品,挖掘整合优秀典籍资源,把握实施时机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推介给人民群众。创新工作思路,借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项目中央电视台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协会合作项目蜻蜒FM《伴随一生的古诗》音频节目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将典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包装,扩大受众范围。

“勠力同心,主动作为”,刘惠平深情表示,期待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在这个伟大时代,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古籍中华协会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是古籍修复师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