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1-05-30 10:48蒋毅刚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学生

 蒋毅刚

【摘 要】本文阐述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和瓶颈,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予以激励和支持;高校多措并举,给予指导加强保障;地方发挥属地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大学生调整心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关键词】脱贫攻坚   大学生   乡村振兴   校地合作   人才振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21)43-0010-02

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标志着中国农村实现全面脱贫,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难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四大基本任务。长期以来,高校也承担着重要的扶贫任务,为中国农村胜利实现脱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脱贫攻坚胜利后,高校并没有鸣锣收兵,依然主动践行责任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乡村振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自然也是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学生应积极践行社会使命,主动融入乡村,以“强国有我”的志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

(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人才振兴是关键,是摆在首要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工业化的推动下,农村精英人才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才匮乏,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振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的代表,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而且其中很多学生出身于农村,对农村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深入农村,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化优势和专业优势,可以弥补乡村人才不足的短板。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如开展专项技术服务培训、指导;二是利用其文化优势,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保护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振兴;三是能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工作活力,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基层组织振兴;四是能对农村教育产生示范带动作用,让村民更加重视子女教育,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和社会各界鼓励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认知、磨砺心智、增长才干。

乡村是大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农村是根,农业是本。深入农村参与乡村振兴,是对大学生认知视野的拓展、思想境界的升华、个人能力的磨砺。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国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每年暑假,在农村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初,共青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大学生走进农村、服务农村的主要形式和载体。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成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

但是,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大学生参与的人数有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通常以组建团队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参与乡村社会实践,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人数不多,未形成全体大学生参与的氛围,也缺乏相应的机制。

二是“三下乡”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由于涉及学生的安全问题,一般活动时间都不长,少则1~2天,多则7~10天。

三是服务的主题和项目较单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主题基本是由学校、院系或团委等部门研究确定的,相对于农村发展多样化的需求而言,活动的项目比较单一,基本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困难群众”“义务检修电器设备”等活动开展。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体制,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个数量庞大群体的作用,不断拓宽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三、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拓展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是美丽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引导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对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作用。这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当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形式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予以激励和支持

教育部和各省级政府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指导意见,明确将大学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的重要衡量指标。不断拓宽工作思路,从省区级层面策划组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比赛,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和走进农村。如浙江省从2018年开始,已连续多年举办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在全国率先探索真题真做、“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先后引导近5万名师生走进乡村,培育出近4000个创意项目,打造数百个优秀落地项目,直接帮助乡村解决现实难题。从2021年起,该赛事已晋升为全国大赛。此外,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专项奖励,每年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各级电视台、报纸、网站等主流媒体要加大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高校多措并举,给予指导和加强保障

高校是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要取得实效,高校的组织实施是关键。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第一,高校党委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内容,建立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也可采取校企地等合作形式适时设立乡村振兴学院。

第二,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合理的服务乡村课程体系,开设类似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土地规划等公选课,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等必修课,同时设立实践课程学分,引导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

第三,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高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和系部要加强对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教育,设计多样化的乡村服务项目,制订丰富多彩的活动计划,引导大學生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如开展面向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举办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夏令营”活动。

第五,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为每一名到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购买人身和意外保险,提供安全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三)地方发挥属地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农村的思想观念、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等相对落后,缺乏支持大批大学生参与建设的平台和资源,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吸引力不足。为此,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

第一,主导推进大学生融入当地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明确大学生参与的重点与内容,提供必要的经费、政策和平台支持。

第二,对有意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要在编制、工资、安家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以“柔性引进人才”增加乡村人才储备,支持家乡建设。

第三,乡村基层组织要根据乡村振兴要求,加强对全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规划,列出详细的支持需求清单。地方和高校要加强校地协作,健全联系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互访,共同研究推进和深化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以取得实质效果。

(四)大学生调整心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农村发展依赖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要主动融入时代,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新时代的农村,是有志青年施展抱负的舞台。大学生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胸怀天下,关注国家大事;心系民生,主动承担历史使命,以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参与乡村振兴为荣,在服务农村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利用寒暑假及小长假,主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文化建设、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教育与医疗服务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乡村振兴中,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这对农村来说,是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变革。人才兴,则农村兴。大学生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顺应了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此举不仅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践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为乡村吸纳人才,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和,钟昕怡.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1(8).

[2]叶海燕,石燕梅,陈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J].吉林农业,2019(14).

注: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策略研究”(2021KY1112)

【作者简介】蒋毅刚(1982— ),男,广西全州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学生之歌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