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
——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的共词网络分析

2021-05-31 10:20童广印张传洲杨金磊
关键词:民族战略研究

童广印,张传洲,杨金磊

(枣庄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业农村表现得更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1]。由于区域性、产业基础、文化因素等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和技术上都受到多种限制,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2],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的实施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3-6]。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发展的总纲领[7]。《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步骤,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又对我国今后“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日益完善,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均致力于此,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理论观点不断丰富[9]。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综述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较多的有关乡村振兴战略某一主题研讨会综述;另一类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成果的整理[10-12]。但现有研究文献和研究主题比较分散,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大样本文献数据下传统文献综述分析方法很难全面系统地梳理资料,且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认知,难以确保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13]。基于共词分析的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使用多种文本数据挖掘方法和文献分析技术,能够完成对大量文献数据的精确定位和系统梳理[14]。

本文利用文本挖掘的共词分析方法,从文献数据可视化角度,运用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借助SPSS2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借助Ucine6.0软件和Netdraw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通过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聚类关系和社会网络关系,揭示其研究的热点领域,并采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指标,进一步探讨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是国内最大的期刊数据库,本文选择其研究文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以篇名为“乡村振兴”、主题为“民族地区”作为检索条件,匹配方式选择“精确匹配”,期刊类型限定为“全部期刊”,期刊年份设定为“起始年—2020年”,其他检索条件设定为系统默认,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章282篇,并逐篇进行人工查看,剔除人物访谈、资讯、会议通知、外文文献等不符合研究设计的文章,共得到263篇期刊文献的有效题录,保存为refworks格式并全部下载,作为实际数据来源。

基于263篇有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章,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学术点滴与文献计量团队联合开发的Data数据园10.0文献题录分析软件(1)Data数据园10.0文献题录分析软件由微信公众平台“学术点滴”和“文献计量”团队联合开发,用于多种类型文献题录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和COOC3.9软件(2)COOC软件由微信公众平台“学术点滴”和“文献计量”团队联合开发,用于多种类型矩阵和网络图谱快速制作。,首先提取论文的关键词,并去除通用关键词、合并意义相似的关键词,再提取高频关键词,共获得共现频次大于3次的33个高频关键词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构建33×33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作为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数据基础。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运用CNK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可视化功能,将已提取的263篇期刊论文进行发表时间、发表期刊、发表学科的描述性统计。

从文章发表时间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章首次出现于2017年,有蒋星梅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村寨游艺民俗资源开发的方向、原则与路径——以贵州黔东南苗侗聚居区为例》和吴晓萍的《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两篇文章。2018年则有相关研究文章39篇,2019年有120篇,2020年有102篇。

发文量排名前6位的期刊依次是《贵州民族研究》14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篇、《农村经济》2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篇。

发文量排名前6位的学科依次是农业经济171篇、政党与群众组织63篇、旅游40篇、文化34篇、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21篇、文化经济7篇。

二、研究过程及发现

(一)高频关键词与共词矩阵

1.高频关键词提取和分析

运用Data数据园10.0文献题录分析软件,对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263篇文章的关键词数据进行词频统计,提取该研究领域文献的关键词数量达550个,并统计关键词词频情况。考虑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需要,首先将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主题联系程度不紧密的关键词剔除,然后将含义明显相同的关键词合并,在进行了以上高频关键词数据筛选后共得到33个词频在3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

从表1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特色村镇、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城乡融合领域的城镇化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乡村振兴模式选择和战略实施等。从整体上看,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仍需进一步加强。

2.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

借助COOC3.9软件,将上述33个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数据进行处理,生成33×33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见表2)。为了消除共现频次数值差异过大对聚类数据分析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选用了Ochiia系数将共现矩阵转换成新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由于该相异矩阵中的零值过多,聚类统计时会产生较大误差,为了减少误差方便进一步分析,用“1”减去相异矩阵中的各个数值,得到适合进行聚类分析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3)。

表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表3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以表2的共现矩阵数据为基础,关键词之间差异程度的大小则由相异矩阵反映,所以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以表3的相异矩阵数据为基础。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某一组研究对象划分成几个特征相对同质的细分组群(Clusters)的一项特殊的统计分析技术。聚类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以某一特质较为相似的标准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聚类技术在众多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场景是用来描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关系、衡量不同数据源相似程度并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将表3的相异矩阵数据导入SPSS23.0软件,进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由图1可知,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文献高频关键词的聚类较为明显,大致集中在以下四类:一是精准扶贫研究,聚类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特色产业、传统村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返乡创业等;二是乡村旅游研究,聚类的高频关键词包括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乡风文明、城乡融合等;三是乡村治理研究,聚类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文化产业、美丽乡村、协同治理、城镇化等;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聚类的高频关键词包括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治理有效、对策等。

(三)社会网络分析

在Ucinet6.0分析软件中,导入前文已构建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高频关键词共现的社会网络分析,并借助Netdraw软件绘制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图(见图2)。

由图2可知,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被网络化的显示为33个网络分析节点,每个分析节点分别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具有相互关联的连线连接,节点连线的多少及其疏密程度明显不同。其中,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自然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民族村寨和边疆民族地区等高频关键词位于整个网络图较为核心的位置,它们周围存在许多较为密集的连线,这种网络形态表明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存在较为核心的热点问题。其他关键词处于边缘位置,各个核心关键词又包含自己的网络子群。

图2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点中心度指标和接近中心度指标,可进一步分析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1.点中心度分析

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人们常常使用“点中心度”这一定量指标具体衡量网络结构中的各个节点在某一特定社会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乡村振兴”处于该共词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因为该节点中心度指标的数值最大为191.000,其余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民族村寨、乡村旅游、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关键词处于点中心度数值排名较为靠前的位置,所以这些高频关键词成为该网络结构的中心或次中心,据此可以确定这些关键词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

表4 高频关键词点中心度(部分)

2.接近中心度分析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衡量某一特定网络结构中某一节点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主要通过“接近中心度”指标来反映(如表5所示)。在社会网络结构图中,某一节点的接近中心度是指该节点与社会网络结构图的其他所有节点最短的直线距离之和。因此,某一节点的接近中心度指标值越小,说明该节点是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核心节点。

表5 高频关键词接近中心度(部分)

从表5所列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的接近中心度数值最小为32.000,只有“乡村振兴”一个关键词,这表明处于核心地位的“乡村振兴”关键词节点到其他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最短。其余高频关键词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民族村寨、乡村旅游、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乡村治理等接近中心度指标的得分排名较为靠前,说明这些关键词以中心节点的身份作为桥梁,和其他关键词之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网络联系,它们也应作为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的一部分。

三、研究热点领域

根据以上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可概括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精准扶贫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具有深远意义,其中最重要的难点是如何帮扶民族地区真正实现长远脱贫[15],现有文献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是持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生产与生态的融合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之策、繁荣发展之本、乡村振兴之源、全面小康之基[16]。二是持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细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体现,国家在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牧区现代化建设扶持政策等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对症下药,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贫困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17]。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也应深入研究贫困产生的原因,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只解决贫困如“缺钱”“缺资源”等表象。三是大力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着力点,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必须以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创意为发展灵魂,立足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这是民族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18]。

(二)乡村旅游研究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围绕乡村振兴的内涵、主体、影响因素等主题展开讨论,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价值多功能性与游客需求多元性对接的重要平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应通过市场导向与创新驱动助推乡村旅游产品升级,通过集群发展与政府支持助推乡村旅游要素升级,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旅游产业链升级[19]。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及新兴业态,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20]。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城镇建设中,学界对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重视,学者们一致认为保护和恢复寄托乡愁情感的特有地理场所和建筑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举措,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以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为吸引物,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增加城乡互动,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健康发展[21]。总之,要立足我国民族地区乡村实际,以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现实需求为导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实施要求,扎根乡村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的基本情况、文化特性、旅游业发展状况,提出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新观点和新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实践[22]。

(三)乡村治理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人。第一,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应当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治理共识,在乡村治理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治理手段与治理目标的协同关系[23]。第二,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生态保护和文化保护的统一,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有机衔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遗迹、人文景观的修复[24]。第三,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社区建设仍面临诸多亟待研究的课题,如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普惠和共享制度创新问题,将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效衔接问题等,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乡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生态系统重构和维护等有关技术规范和系统整体的综合规划[25]。第四,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为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农业经济提质增效,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居家医疗和社区养老服务、自然生态保护等发挥数字技术的综合效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26]。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重点也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开发式扶贫转向扶贫后保障、从乡村贫困治理转向乡村振兴、从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27]。第一,民族地区应抢抓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特殊政策优势,构建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资源要素集聚投入、产业集中布局和资源集约利用,降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和资源要素成本,从而以产业振兴为纽带,逐步扭转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开创多元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活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8]。第二,加大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新基建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29]。第三,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优势,旅游景区合理嵌入本土民族特色文化,挖掘文化旅游价值,可以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0]。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促进其优化布局、集约其资源利用,逐步改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1]。

四、研究趋势展望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呈现“单纯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民族地区经济脱贫和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三个阶段的演化路径。从未来研究趋势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脱贫攻坚阶段的乡风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在贫困地区“革陈规除陋习,树新风促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风文明建设的外延、内涵更加全面,“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而美丽乡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一脉相承[32]。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注重人居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生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33],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打造民族地区美丽乡村,通过山水林田湖治理,构建美好生活图景,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户外体育、民族文化体验等提供条件和保障,带动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标准。”[34]目前,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我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要求相比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科学规划滞后和参与主体单一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未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保护问题。早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将生态保护补偿工作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首个涉及扶贫的生态补偿政策[35]。此后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又多次明确提出有关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因此,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维度发展绿色环保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增强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36]。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自然生态保护以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方面,未来民族地区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如何培育、人居环境整治如何切实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如何建设、乡村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等诸多问题,均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

第三,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一些新领域、新概念研究。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要健全完备乡村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这体现了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的新趋势[37]。“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力量和智慧之源,“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和最终落脚点,“生态宜居”是广大农村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底色,“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保障,这五个方面从经济建设、乡村文化、生态文明、民生改善和乡村治理层面体现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系统性,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38]。未来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关于产业兴旺、文化振兴、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等问题将备受关注,需系统深入研究。

本文研究尚有不足,首先是相关研究文献数据的选取主要以主题和篇名进行筛选,筛选主题词也较为简单,可能遗漏一些重要文献,由此对研究结果和结论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本文研究样本未涉及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无法进行必要的国内外比较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其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战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