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傣族舞蹈《山南笠影》的深度艺术表现

2021-05-31 02:46熊涵逸龚易男
艺术评鉴 2021年7期

熊涵逸 龚易男

摘要:傣族舞蹈《山南笠影》是第十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中国民间舞少年女子组银奖(二等奖)作品,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王雪妍表演、陈彬编导。作品在题材表现与道具使用、舞蹈语汇与音舞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艺术探索,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民族民间舞蹈编导和表演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山南笠影  深度艺术表现  音舞结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72-0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民間舞蹈越来越重视对舞蹈文化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尝试,注重去表现更有深度的舞蹈主题和舞蹈形象。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编导在舞蹈题材、舞蹈语汇、舞蹈音乐、舞美道具、音舞结合等方面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舞蹈语汇、题材和风格,试图进行更有深度的艺术表达。傣族舞蹈《山南笠影》就是一个比较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在清丽幽静的红河山谷当中,鲜红的小斗笠(又名鸡枞帽,下文仍以小斗笠相称)半遮半掩着美丽的傣族少女俊俏的脸庞,更显得姑娘娇羞婉转,靓丽的倩影在红笠鲜花金竹的映照下楚楚动人……

《山南笠影》是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中国民间舞少年女子组银奖(二等奖)作品,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王雪妍表演、陈彬编导。传统傣族舞蹈以善于表现自然元素如鲜花与孔雀、绿树与流水等等而著称,其用丰富的舞蹈语汇表现不同的自然元素,这也形成了傣族舞蹈独特的魅力,其中尤其以“三道弯”姿态为主,即头颈部、肩胸部、臂腕指、腰胯部、臀腿部的各肢体关节的拧转使得身体呈现“S型”,在头部的引导下,以腰部为身体重心,通过肩胸部、手与手臂、胯部与腿部等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形成了独具魅力与特色的舞蹈,具有强烈感染力与表现力,突出展现了傣族舞蹈的艺术价值。而舞蹈《山南笠影》则在继承傣族舞蹈传统舞蹈语汇的基础上,从多个表现维度对舞蹈进行了深度艺术挖掘。

一、舞蹈题材的深度艺术表现

舞蹈作品的艺术品位首先在于对题材的深度艺术表现。舞蹈《山南笠影》的题材别具一格,没有选择傣族舞蹈常用的动物(孔雀)、植物、泼水(流水)、劳动等题材,而是选用了“小斗笠”(小斗笠)作为主要题材。小斗笠来自于傣族民间神话传说:天神Piss的女儿受不了天宫孤单寂寞而变成牛姑娘降临凡间,其与贫穷善良的小伙子Nanga结为夫妻。幸福的夫妻生活没过多久,天神匹斯就派天兵把牛姑娘抓回天宫去了。生离死别之际,牛姑娘将小斗笠从头上取下抛向人间,正好飘到了一位赶路的Pushao(少女)头上,少女瞬间变得和牛姑娘一样美丽、善良和勤劳,并且与Nanga结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此《山南笠影》选用“小斗笠”作为舞蹈题材,既有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深度,又让人耳目一新。

舞蹈围绕着“小斗笠”进行了多层次的艺术展开,既有对孔雀、植物、流水等傣族传统舞蹈形象的展现,更有对傣族少女的勤劳、矫健与美丽的刻绘。不同于其他大量以“斗笠”为道具的舞蹈作品,多将道具“斗笠”作为舞蹈中的辅助性手段来起到延长舞者的肢体线条、加强人体运动轨迹、拓展肢体运动空间来增强肢体的动作和表现性,拓宽肢体的表现维度,舞蹈《山南笠影》可以说是在前述基础上在特定阶段将道具“斗笠”作为艺术表现的重心之一,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舞蹈《山南笠影》在题材方面对傣族舞蹈进行了深度的艺术挖掘。

二、舞蹈音乐的深度艺术表现

舞蹈《山南笠影》的音乐《山南笠影》选自著名音乐人陈若平的专辑《SOUL》(“灵魂”之意),是作曲家多年来在全中国各民族地区采风收集而精炼创作出的民族音乐。陈若平生于岭南,星海音乐学院科班出身,其擅长现代录音技术、电子音乐制作,并谙熟现代十二音体系作曲理论。现任广东舞蹈学校驻校作曲家并为该校所有的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山南笠影》可以说是专门为舞蹈而作,并且与舞蹈完美融合的音乐。

舞蹈音乐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引子与前奏、主题部、发展部、再现与尾声。每个部分又可分为2-3个段落,不同段落之间的变化构成了整部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引子由雨声引出,营造出红河河谷热带雨林的氛围;民族打击乐器象脚鼓、磬、钟等次第出现,从音色方面提示我们音乐的中国少数民族风格,较为稀疏节奏拍点则预示着舞蹈场景发生的时间从清晨开始。十秒之后由木叶引出的巴乌独奏的前奏,同样带来充满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氛围。前奏旋律线条以色彩性和装饰性为主,不会喧宾夺主,比较符合舞蹈音乐的定位。五十秒加入女声哼唱的衬词,增加音色变化的同时也暗合着舞蹈作品的女性主题。一分零五秒的钢琴声点缀也起到丰富音色的作用。

一分半左右音乐加入架子鼓以引出主题旋律,打击乐节奏拍点较前奏变得稍微密集,音乐情绪提升了一级台阶。巴乌独演的主旋律风格悠扬柔美,第二主旋律则用女声哼唱来丰富音色和突出主题。发展部的两段都以打击乐为主,节奏拍点变得更为密集。第二段干脆变为纯粹的打击乐合奏,速度与拍点变得极为快速和热烈。四分钟开始的再现部在快速热烈的打击乐基础上进一步加上女声哼唱主旋律,将音乐情绪推到顶点。尾声段小提琴独演旋律源自主部主题,但又有所发展。尾声配器精致,小提琴那少女般的音色使得音乐余韵悠长。

舞蹈《山南笠影》音乐主题描绘和表现的也正是舞蹈《山南笠影》的情感,作品在传统民乐基础上增加了以打击乐民族鼓为主奏的节奏性的发展部,将人声哼唱加入音乐。曲调方面用多次离调的调式变化增加了情绪表现的空间。民族打击乐演奏与巴乌主奏让舞蹈音乐充分尊重了傣族音乐风格。配器糅合了个性突出的民族乐器,现代的电声以及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等,进一步丰富了音色。曲式结构扩充为前奏、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复杂的结构,以拓展音乐表现的空间和深度,使得“山南笠影”的情感与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带给观众强烈的精神震撼。

三、舞蹈语汇的深度艺术表现

舞蹈《山南笠影》是一部不同于一般傣族舞蹈的个体风格性较强的作品,除了傣族基本的舞蹈语汇与律动规律的运用之外,还有大胆且独特性很强的创新,风格热烈奔放而又不失妩媚妖娆。

舞蹈一开始,舞台正上方射下一道红光。此时舞者头部后侧贴地,斗笠正对一点方向,右手在上呈现三道弯的舞蹈形态。但见舞台上小斗笠仿佛红日初升,舞者左肘部贴地,手心朝上,小手臂与地面成90度夹角。两膝盖跪地,右腿翘起来,且勾右脚背,身体半包蜷缩,面向二点方向。接下来巴乌独奏旋律响起,右手臂在灯光照射下,其造型与动作变化仿佛红河河谷雨林当中苏醒的孔雀抬起头来四处张望。

之后是灯光扩散,舞者左手臂从阴影中显露出来,仿佛是第二只孔雀在苏醒。接下来舞者右手伸直下铲找左手,同时左手手心由朝上变为朝下,虚碰地面。然后右手往反方向收,右脚由勾脚变为绷脚,同时把身体落回一点,身体正对一点,呈现傣族舞蹈特色的跪立状态。再往后舞者双手同时下铲,身体前倾,头看一点方向,向右移动重心到二点方向,再快速收到跪坐体态,收手扶斗笠。此时舞者手扶斗笠的同时头看向右下方,右手扶斗笠,左手在下,展现出傣族少女曼妙的身姿。

收完动作之后,舞者重心慢慢往右前方向倒,身体前倾,两手下铲从最上方下铲到与地面平行,右收手时移动重心到左边,快速抬出右腿,双手扶地头看斜方向。接下来放腿的同时重心往右滚地一圈,伸出右腿勾脚控腿,两手扶地,斗笠正对一点。再慢收,收的同时重心向左侧倒,再顺势起身……一位傣族美丽少女的舞蹈形象呼之欲出,之后舞蹈继续运用了踢踏步、胯摆U形、孔雀钻等等傣族典型的舞蹈语汇。

女声哼唱响起之后,收头,斗笠对一点,出右手,牵动全身,踢踏步前进五步,五步后,两手摆臂,交叉进行,再前进4步后起身扶斗笠,手收于后背,胯部划8字形,由慢到快。后手从后背最下穿于头顶,指尖朝下打开,至于地面平行。

接下来音乐进入发展部,随着密集的鼓点响起,舞者先出右脚,再探出左脚来回交换两次,身体向二,八点钻出,斗笠对一点方向,第三次勾踢步,踢右腿,伸右手,第四次踢左腿,伸左手。然后收手向左旋转一圈,左手在上右手平行于地面呈双展翅状态,脚下呈傣族的快速颤动律动。然后身体随着重心的旁移呈S形,再甩手在身体两侧,然后往三点方向跳两步,双脚同时移动,往后跳动的同时,两手在身体两旁伸出至平行于地面,再往二点方向跑,头看斜上方,右手指尖从朝下变为朝上,左右反之,手臂呈三道弯形态。舞蹈语汇总体上从以慢动作和造型为主,变为以翻、转等快速动作和舞台调度为主。

跑至面朝一点,收右腿做勾踢步,落右手于腰胯处,左手顺势落到左胯边,然后再两手同时向右铲出,并上左脚,两手从后脑勺穿出再到下,定造型于二点方向,右手扶斗笠,左臂往侧腰方向夹,左手小臂收于小腹前,指尖朝下,同时摆胯收手向右后转,两手打开平转一圈,定造型于左手背手在左腰,右手扶斗笠,身体朝三点,头看一点方向,然后慢收身体向左转至后,打开两手到最远处,左手抬到头顶,从脸前落下,然后上左腿在左旁,并移动胯到左腿,左手下落做一圈点翻,并顺势做两次跳脚。两手从两边胯起到头,再落下再向右转,向二点方位跑,接平转,再加反向串翻,串翻结束收右脚,面向后出手向后跑至两手扶腰,再往右转至一点,先出右手后左右手交替4次,再上步,两手交换2次。

接下来女声吟唱再度响起,舞者上步含胸,用肘部带动手做提肘绕腕,翻手,同时颤动膝盖六次。胯从右旁划圈再回到右旁,变手向左,进行快速后退走步,两步时头看后,转圈看前,四次小蹭步,曲掌转立掌,吸左脚轻挑右手,向左转平转四圈后定造型,然后从右旁小拖步走弧形圈,在中间做原地平转,后接右手在上,左手扶斗笠,抬头看向上方的手同时塌腰弯膝转圈并渐慢。两手交替从上到下,又由两胯到上方,音乐也随之进入尾声。

随着少女般音色的小提琴响起,舞者越转越慢最后收手,面朝六点,头看右肩,向右手方向移动,双腿交叉,右腿盘腿于左腿上并勾脚,左手伸直,手心朝二点,然后右腿蹬直,左脚立半脚掌,然后落右脚,左脚跟上,头看上,向右转一圈,然后重心再移至右脚,双手提于耳旁,落手时左手扶斗笠然后右手摆动,脚下脚后跟先着地走三步,第四步时上步,左转,双手扶斗笠,然后再右转,双手扶胯,身体前探,往二点方向跑去。到舞台左前方之后舞者提肘,扶斗笠抬头向左转,两手相握放在左胯,重心在右脚,美丽的脸庞重新隐藏在小斗笠后面,定格在以小斗笠为画面中心的造型上结束整个舞蹈。

四、道具运用的深度艺术表现

舞蹈是在音乐与灯光、道具与舞美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支持下通过特定的舞蹈语汇来表现和表达主题情节与情感的综合艺术。道具作为舞蹈不可分割的主要辅助工具,其在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舞蹈带给道具生命的气息,而道具反过来加强了舞蹈的情感表现。梳理舞蹈表演与舞蹈道具相互作用的运用关系,使用合适的舞蹈道具能达到一举多得、意蕴无穷的艺术效果。舞蹈道具大致可以分为以表现生活情趣为主的生活性道具,以表现诗情画意为主的写意性道具和以表现借物抒情为主的象征性道具。“小斗笠”兼有傣族文化实用主义和审美主义两个维度的特点,舞蹈中的道具“小斗笠”的深度性运用兼具生活性与写意性。

此外舞蹈《山南笠影》中的小斗笠不仅在形状和大小方面跟常见的斗笠截然不同,其在颜色方面也跟傣族生活中所用的无色或边缘绿色的小斗笠不同,被设计成独特的全红色。在精心设计的灯光配合下,全红色的小斗笠恰似一轮初升的太阳,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联想。作品前半段重点展现全红色的小斗笠,舞者额前的小斗笠就如初升的朝阳。以斗笠为视觉中心恰到好处的配合着舞者曼妙的身姿,孔雀、植物等各种舞蹈造型完美营造出红河河谷红日初升万物苏醒的曼妙氛围。舞蹈中后段小斗笠的生活性与写意性交替运用,忽而是生活性的美丽少女额前的小斗笠,忽而是写意性的初升红日,带给人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五、结语

傣族舞蹈《山南笠影》仿佛是一首傣族文化的隽永而耐人寻味的艺术诗篇,给观众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舞蹈在题材、音舞结合、舞蹈语汇、道具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艺术挖掘,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达到了新的境界,为新时代傣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龚易男.新民乐在古典舞中的作用研究[J].舞蹈,2017(03):53-56.

[3]龔易男,胡颖.音乐引导舞蹈——以古典舞《罗敷行》为例[J].舞蹈,2015(10):34-36.

[4]额瑜婷.构成傣族舞蹈审美特征的几个因素[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9):42-44.